APP下载

数字时代背景下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传播研究

2022-10-10王凝潘晓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数字化

王凝 潘晓霞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朱仙镇木版年画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进行研究,实际上也是对其背后历史人文以及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及困境入手,结合案例分析,尝试构建数字化背景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多元传播方式。

1 朱仙镇木版年画概述

1.1 历史背景

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唐朝,兴于宋朝,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也是北方木版年画派系的代表之一。

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核。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人们的精神信仰、宗教信仰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意,也有装饰和教化的功能。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主要有神话故事、英雄故事、民间戏曲与戏文故事等,年画内容多为门神,寓意镇宅驱邪、吉祥如意、家族兴旺等。在古代,人们信奉生老病死、自然灾害都归于神灵,认为神灵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盼望神灵带来福禄,门神画也起源于此。

1.2 艺术语言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刻印为主,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的手法,再进行水印套色。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料采用天然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色彩鲜艳且不易被虫蛀和变色。画面构图饱满,人物排列紧凑、主次分明,线条粗犷豪迈,大气简练,与北方人的性格相符。

在画面创作上,大面积采用纯度及明度较高的红、黄、绿、紫等为主要色彩,视觉冲击力强。在门神类年画人物塑造中运用夸张放大、变形以及抽象的手法,人物形象高大,神态多威严且深沉雄伟。民间艺术代表着一定时代的精神与风俗,其文化性格、审美趣味以及风俗信仰等都与该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2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播困境

2.1 缺乏创新设计人才

朱仙镇木版年画多以个人小作坊、封闭化的家庭式传承模式为主,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老艺人以原始形态维系传承,传承方式固化。创作手法上也未与时俱进,年画内容老旧、风格过时,缺乏现代审美,老传承人的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设计人才,市场面临着严重考验。数字经济下的流行文化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市场。青年人是数字市场的主力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应大量吸取年轻力量,形成专业设计推广团队,迎合受众需求,关联现代审美,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缺乏优质文化IP

国家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解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朱仙镇木版年画应加快传播方式创新,深挖自身艺术内涵,打造当代文化IP,以期达到深度传播。朱仙镇木版年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审美快速变化的今天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虽与高校有一定的合作,但是传播路径未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广泛传播,没有在普通大众群体里产生传播效应。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木版年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新媒体时代应形成自己的文化IP,重塑自己的艺术形象,定义自身品牌价值,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传统艺术符号。

2.3 数字化转化度低

传统艺术传播的基础是物质,因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呈现方式是静止和被动的。新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门类,利用科学手段为文化赋能使其产生新价值。新媒体艺术创作以虚拟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优势,能与大众产生互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品不再以单一的实物来吸引用户,而是满足用户所需的更为细腻完整的产品体验过程以及人机的情感共鸣,从不同维度满足用户的体验感。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以手工实物为主,鲜少有与新媒体工具结合的创作新方式。朱仙镇木版年画静态、单一的艺术呈现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流行,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宣传手段传统,主要利用纸媒、电视宣传或区域内口口相传,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应广泛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如短视频平台推广和微信、微博推广,或利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记录制作过程等进行全面数字化升级等。只有让更多人看到朱仙镇木版年画,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3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因此,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数字化创新应紧跟当代步伐。

3.1 搭建数字化平台,重构群体文化

数字技术对传统技艺传承有极大优势,“科技+文化”的整合传播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传播环境,传统文化技艺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影像是记录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它不仅可以拓展文化本身,而且可以重构群体记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扬具有可行性。用影像记录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保存,相关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相关数据,形成具有完整性与全面性数字资源,且数据库具有不断扩充的特性以保证文化的连续性,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承与保护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避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工艺失传优化传承机制。影像是记录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它不仅可以拓展文化本身,而且可以重构群体记忆。

互联网时代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呈现可以从互动性、虚拟性、趣味性、多感官交互性的文化体验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线上非遗展播能够在网络上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直观地展示给观众,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吸引感兴趣者线下实地参观交流体验。用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当地的旅游经济,线下可进行手作类的非遗工艺展示,参考国内一些展博会设立非遗产品的介绍了解区和制作体验区,在产品的介绍区中引入数字化影像资料供游客观看,还可以将视频影像再创作,制成动画、微电影等形式,或利用5D、VR、AR等技术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让观众了解并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中,更加深刻了解非遗产品的创作过程,形成一条线上线下的创意产业链,拉动该区域经济增长。

3.2 构建品牌形象,打造深度传播

当前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出现了爆炸性的大繁荣。《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源于文化主题,经创意的转化,具备一定市场价值。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创产业的发展除了政策引领之外,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辅助。近年来,故宫文化IP的打造,让故宫没有随着留存年龄的增长被遗忘,反而更加“年轻化”,故宫博物院推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将《雍正行乐图》用数字化手段做成动图,并配以简短搞笑的文字,让历史与文化更加贴合大众审美趣味,拉近了人们与皇帝的距离,吸引公众了解古画、探索故宫(图1)。故宫研究院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挖掘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极具借鉴性。

图1 《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

选取具有故事性的木版年画,进行动态化海报设计,增加趣味性,吸引公众去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达到广泛传播效果。在传播效益中,公众的参与性传播也是很重要的传播方式,只有被更多的公众关注到,才能扩大传播力。网络用语、表情包成为当今网络交流热潮,挖掘具有传统特色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神、人、物等形象的特点,创作出结合当代网络语境的动态表情包作品。只有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之中,强化在公众生活中的位置,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故宫文创产品作为文创市场的“领军人物”,不断推陈出新,融合各种推广技术与手段,成功塑造出故宫的当代亲民新形象,形成传统文化发展新局面。故宫的创新手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设计有一定启发,其设计方式集传承、保护、创新和娱乐交互为一体,不仅让消费者学习了解传统知识,还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收益。传统文化的传承应找到与经济发展的共同着力点,促进地域文化与相关资源深度融合,以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发展。

3.3 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平台

姜深、鲁小波在《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性及其应用—以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播为例》一文中提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展示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展示传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交互性使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接触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欣赏层面,而是获得参与其中的满足感,即使只是网络观看,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当前社会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物形式,小程序、创作类App、短视频、游戏等更多不同媒介形式的出现改变了文化展示形式,为文化数字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充分利用当下科学技术,将单一的仅对文化内容的输出转换成“内容+科技+创意”的全新输出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习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手段宣传,符合人们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短篇幅、碎片化、图片化、视频化的阅读形式成为当今时尚,所以在碎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文化与艺术深层次的内容,利用简洁的形式构建设计语言,融合新媒体碎片化的表达形式、通俗化的文化内容与观众形成互动,传播朱仙镇木版年画。例如:敦煌博物馆与《梦幻西游》联动的“梦回千里是敦煌”活动,通过游戏传递敦煌文化,使消费者在游戏中了解敦煌,刷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梦幻敦煌版歌曲《生僻字》MV,不仅彰显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而且诠释了底蕴深厚的敦煌文化,这种跨界联动的方式将敦煌文化以更加娱乐性、现代化的推广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3.4 联合青年力量,引导多方参与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人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反之,青年群体也应该为文化创新发展注入青年人的力量,他们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更是创造者。

目前,文化与游戏、动漫、音乐、短视频、创意周边等结合的形式深受年轻群体的青睐,沉浸式、娱乐性、交互性成了新的文化发展需求。根据大众审美倾向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播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延伸与继承,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高校学子应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力军,作为一批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同时又具备创造力与专业技能,是与当下时尚紧密连接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以文化展馆、博物馆为代表的展示传统文化的机构应该与年轻一代没有代沟。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结合现代审美语言,对文化进行创新展示,给观者全新的文化体验。

4 结语

当前,身处科技不断迭代、产业深度变革的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体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数字化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媒介迸发新活力,新媒体使艺术审美体验发生改变,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借助新媒体手段传播艺术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具有显著的动态性与生动性。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丰富与延续,对社会也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数字化时代,应将其保存、继承、发扬和传播下去,引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打破单一表现手法与新技术结合,以新媒体为载体,充分发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打造特色IP,形成自身文化价值与文化符号,焕发朱仙镇木版年画新生机。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