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四工坊 助千人增收
2022-10-09余建红通讯员庞晓栋
本刊记者/余建红 通讯员/庞晓栋
截至目前,台州市仙居县田市镇水阁村已建有4处“共富工坊”,带动本村300多人、周边村500多人和低收入群体增收,预计全年将带动田市镇23个村1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人均增收2万至7万元。
田市镇水阁村共富工坊内,一名村民正在工作/台州仙居县委组织部供图
台州市仙居县田市镇水阁村,40多岁的村民夏露莲近半年来每天“打三份工”:经营自家卫浴店、照看年龄还小的三个孩子以及做彩灯加工。
像夏露莲这样的工作方式,在水阁村不是个例。水阁村下辖5个自然村,共1051户3251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00多人。今年3月,水阁村打造“共富工坊”,通过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创新农村居民就业模式,拓展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盘活村内富余劳动力。
时间回到半年前,田市镇开展了一场“共富夜谈”活动,镇村干部、村民代表、乡贤代表等几十人,围绕群众致富的痛点、难点,面对面交流。
“通过这次‘夜谈’,我们了解到,大家对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呼声很高,对盘活闲置资源这一现实需求尤为迫切。此外,村里的留守儿童、60岁以上老人数量大,希望能有适合的产业进乡村。”田市镇党委书记沈钧美说,“经过商议,大家认为,打造‘共富工坊’,可以破解上述难题。”
说干就干。田市镇全体机关干部分头走访23个行政村,寻找合适的闲置地。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水阁村原先闲置的2520平方米农业产业服务中心,被选作“共富工坊”示范样本。
义乌来料加工中心、临海灯饰产业、杭州布料加工企业……在工坊建设初期,镇村干部多次为“工坊”对接加工订单,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水阁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帮助村民规范操作,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水阁村“共富工坊”设立了经纪人岗位。经纪人先在合作企业学习相关技术,再给村民培训。
父子关系的吴相桥和吴笑林,同是水阁村“共富工坊”的经纪人,分别负责一楼的广达车间和力达新能源车间。
父亲吴相桥承接了彩灯、圣诞树等加工订单,村民夏露莲便是在这拿材料回家加工,平均每天能有100至120元收入。儿子吴笑林则做起了新能源产品配件,为钱江摩托等新能源摩托车提供电路主线。完成一根主线的捆绑大概需要10分钟时间,计件工资6元,村民一个小时可以赚30多元。
“我接的单子老年人都可以做,没什么技术含量,一学就会。”吴相桥说,“我儿子接的就需要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他想把村里及周边村有意愿的年轻人培训起来。”
眼下,通过“村集体+经纪人+农户”的运营模式,水阁村盘活闲置集体用房建成4处“共富工坊”,不仅推动了来料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打拼——以此为核心,田市镇23个村盘活闲置办公楼衍生“共富小屋”,各家各户为共振点,形成“1+23+N”的多元订单派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