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技术对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比较
2022-10-09周应媛薛必永夏琼玲
周应媛 薛必永 夏琼玲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ma angioma,ICA)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其发病率约为0.4%~0.8%[1]。临床表现为疼痛或神经功能缺损[2]。常规序列对于多发病灶、小病灶以及合并有静脉畸形的病灶检出率有所不足,容易造成漏诊[3]。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以T2*加权梯度回波系列作为系列基础,根据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提供图像对比增强,可同时获得磁距图像和相位图像[4]。因此,本次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技术对诊断ICA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长兴县中医院收治的ICA 患者60 例,其中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平均年龄(50.61±9.08)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包括:①病灶位于海绵窦或是海绵窦附近,可以向四周如前后颅窝、鞍区侵犯;②可进行MRI 和SWI 检查;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剔除:①患者已明确有颅内占位性病变;②患者有外伤性脑出血或是自发性脑出血史;③患者有脑梗塞史、颅内手术史、颅内放疗史、化疗史;④病患或家属无法配合者;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⑥合并感染、免疫类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MRI 常规序列平扫。横断面自旋回波序列纵向弛豫加权成像(T1WI),重复时间为305 ms,回波时间为4.76 ms,反转角为90°,视野180 mm×230 mm,矩阵205×256,激励次数为1,层厚5.0 mm,间隔1.5 mm;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横向弛豫加权成像(T2WI):重复时间为5 000 ms,回波时间为91 ms,视野180 mm×259 mm,矩阵259×384,激励次数为1,层厚5.0 mm,间隔1.5 mm,扫描时间为106 s。
观察组采用MRI 常规序列平扫+SWI 加扫。SWI 加扫采用高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横断面重复时间49 ms,回波时间40 ms,反转角15°,视野230 mm×230 mm,矩阵173×256,激励次数为1,层厚1 mm,层数为100,运用阵列空间敏感性编码并行采集技术,采集时间为5 min。所用仪器为西门子Aera1.5T 磁共振扫描仪。图像处理:采集的原始图像传送至医院放射科PACS 系统及影像工作站,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分析、比较。重建SWI 原始图像,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强度图、SWI 图及最小密度投影图,原始图像层厚1.0 mm,通过最小强度投影自动重建,层厚10 mm。分析SWI 序列和MRI 常规序列(T1WI、T2WI)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效果,包括病灶的部位、数目和分布、信号改变、强化及范围等特征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ICA 的检出率、影像学结果,并比较病灶的数目、病灶大小、信号特征、是否合并静脉畸形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CA 的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ICA 的检出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P<0.05)。
2.2 两组ICA 的检出数目、病灶大小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ICA的检出数目、病灶大小情况比较/个
由表2 可见,观察组在病灶<0.5 cm 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两组在病灶0.5~1.0 cm、>1.0 cm 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38、2.34,P均>0.05)。
2.3 两组对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情况检出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对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情况检出率比较/例(%)
由表3 可见,观察组的引流静脉畸形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4.32,P<0.05),两组的血管异常和供血管动脉异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96、1.92,P均>0.05)。
3 讨论
ICA 部分病例表现为多发且病灶极小,影像表现复杂多样,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5]。SWI 能够比常规MRI 更能发现ICA,明显提高了ICA 的检出率和辨识度;但对多发血管瘤及隐匿性ICA 认识相对较浅,时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本次研究通过加强对SWI的认识并对其在ICA诊断的错漏诊率上作进一步探讨研究。
根据ICA 的MRI 不同表现可分为4 型[6]。ICA在SWI 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完全低信号影或者低信号内伴有点状、条状或桑葚状高信号,周围有较宽的低信号环,出现明显的“铁环征”[7]。SWI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组织磁化率成像,较传统检查敏感性更高,SWI 主要缺陷是难以区别ICA的小静脉、出血灶、血栓及钙化[8],因此,需联合常规MRI 及CT 检查,才能认识其内在结构。SWI 以不同组织之间磁敏感不同为判断依据,与T1WI、T2WI 不同。外加磁场影响下促使生物组织出现特定感应磁场,且感应磁场强度与外磁场强度、组织对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9]。SWI 按照组织之间不同磁敏感度给予对比增强的机制,运用3D梯度回波等多种像素,分辨率高,三维成像,对磁化率的改变敏感度高[10]。临床上对磁敏感高的物质主要包括去氧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钙沉积等,上述物质都能造成相位改变,于SWI 图像上显示低信号,这是利用SWI诊断脑干ICA 的主要原理[11]。本次研究发现,MRI+SWI 检查对ICA 的检出率高于MRI 检查,同时,MRI检查共检出ICA 病灶42 个,MRI+SWI 检查共检出病灶65 个。且观察组在病灶<0.5 cm 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SWI 相比常规MRI 能更好地显示脑干ICA病灶,有明确的影像学征象,可作为脑干ICA 诊断的重要手段。冯建钜等[12]研究同样指出,相比常规MRI,SWI 对ICA 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艾国平等[13]对脑干ICA 患者均行常规MRI、SWI检查,结果显示T1WI、T2WI 多呈现高信号,也存在低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常规MRI 图像结果比较多样化,诊断脑干ICA价值有限,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比T1WI、T2WI 检查均明显提高。MRI 检查对于ICA 而言,病灶小于0.6 cm 的情况,MRI 检查就无法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14]。SWI 信号不会因低流速静脉血流而减低敏感性,对发现静脉畸形非常敏感[15]。SWI 可以最大化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结合相位信息SWI 能发现常规MR 无法显示的静脉血管结构[16],以致较常规MRI 对ICA 检出率更高,辨识度更好。而多发的遗传性ICA 及隐匿性ICA 研究还是较少,认识深度不够,易造成一定的漏诊、错诊,但在SWI 成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漏诊率明显减低。就整体而言,SWI 相对常规MRI 检查对ICA 错漏诊率价值分析尚需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常规MRI 检查加扫SWI 序列可明显提高ICA 的检出率,SWI 能更好地显示更多数目的微小病灶,并对判断是否伴有脑静脉畸形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