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的疗效
2022-10-09孙睿彤郑志涌
叶 青,孙睿彤,郑志涌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100)
慢性泪囊炎主要由鼻泪管切割或阻塞引起,当泪液长时间滞留时会产生相应的细菌,进而引起泪囊粘膜慢性炎症,该病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多见于农村和偏远地区。慢性泪囊炎在女性中更为常见,患者会表现出过多的眼泪、水分和黏性分泌物,通常使用的手术方法是泪囊鼻腔外横吻合术或泪囊鼻腔内吻合术。但泪囊鼻腔外横吻合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手术范围狭窄、手术中容易出血等,手术需要在皮肤表面开一个切口,这就可能损伤泪囊周围轮匝肌[1]。本研究主要对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盲选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2-51岁,平均(33.6±5.6)岁;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31-52岁,平均(33.1±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在手术前需要将手术器械的视角调整为0°或30°,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手术治疗。首先将鼻毛剪干净;然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措施,使用肾上腺素对患者进行局部阻滞麻醉之后,在麻醉部位作一个“U”型鼻黏膜瓣,将患者的泪骨完全暴露出来,并将泪囊内侧壁垂直切开,将已经切开后的泪囊瓣向鼻腔进行翻转,于创面上涂少量的地塞米松眼膏;最后将膨胀后的海绵填塞到患者固定吻合口[2]。
观察组实施内镜下泪囊鼻腔温和置管术治疗,在手术前需要将手术器械的视角调整为0°或30°,准备好手术相关配套设备、泪道探针、泪点扩张器、膨胀海绵与油纱条等,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方式接受手术。首先将鼻毛剪干净,然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措施,在消毒部位作一个“U”型鼻黏膜瓣,将患者泪骨充分暴露出来,并使用探针顶压泪囊;其次需要沿患者骨窗边缘将泪囊内侧壁采用垂直切开的方式,将已经切开的泪囊瓣向鼻腔翻转,在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将骨面暴露出来,对于手术创面可以涂少量地塞米松眼膏;最后在鼻腔内填塞油纱条,术后为患者进行典必殊滴眼液点眼[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有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泪道经加压后冲洗通畅;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围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值越低证明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越佳。
2 结 果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 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3 讨 论
泪囊鼻腔造瘘术作为经典的鼻腔手术是慢性泪囊炎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结构暴露困难,手术时间长、术中切口大,不仅存在术后疾病复发的高风险,而且预后差[4]。随着技术的发展,内窥镜逐步应用于眼科疾病的外科治疗。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可以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泪腺的具体情况,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创伤,还可以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观察鼻腔管内的病理变化,减少泪囊周围组织损伤,更容易被患者认可和接受。另外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可以同时治疗一些鼻疾病,如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借助内镜可避免手术期间损伤患者眼角正中韧带和眼轮匝肌,维持泪液和虹吸的生理引流。与局部麻醉手术相比,内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容易控制血压、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因此慢性泪囊炎患者可以通过与医生沟通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显示,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在慢性泪囊炎患者治疗期间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借助内镜技术进行手术的方式可以促使患者手术创口小,术中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缩短整体手术时间,也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手术费用对患者的压力,促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在慢性泪囊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应用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