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桥”打通基层治理“断桥”
2022-10-09赖敏
文◎赖敏
1. 规划建设中的“生态桥”工程效果图
“‘生态桥’是一座神奇的桥,它是连接我们村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之桥。它把农业废弃物粉碎后和畜禽粪便一起发酵制成有机肥,免费给我们还田使用,能让桃子变得更甜,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刘家店镇桃农邢树旺说。
平谷作为北京市农业大区,果品、蔬菜种植业发达,但也面临难题,庞大体量的农业垃圾对地区环境影响巨大:38万亩果园每年产生树枝、树叶等废弃物高达30余万吨,全区每年产生蔬菜等植株残体6万多吨,禽畜养殖产生粪便30余万吨。
按照“生态立区”的理念,平谷区自2017年创新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通过构建运营链、产业链、信息链等,有效打通政府、企业、农户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断桥”,为平谷农村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5年来,刘家店镇“生态桥”引导农户自发上交农业废弃物12.7万余吨,生产优质有机肥11.2万余吨,分批次全部发放给农户还田利用。
打通群众参与“断桥”,农户从站着看变为主动干
早上8点,寅洞村大喇叭响了起来:“‘生态桥’基地开始收废弃树枝了,大家快来参与呀!”
“试点初期,村里农户大多持观望态度,我身为党员必须积极清理田间地头环境,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村容村貌的变化。”党员石秀生说。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组织动员,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并修改《村规民约》,动员全体农户积极参与。
为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村党支部制定了“1:1+X”激励兑换制度,农户送来1吨废弃树枝、落果落叶,就能换得1吨“生态桥”有机肥,X指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其他产品。农户们纷纷把自家院落、田间地头的农业废弃物送来兑换有机肥。
“‘生态桥’启动之前,农业废弃物不是焚烧就是乱堆乱放,如果焚烧,对空气质量危害极大。自‘生态桥’工程实施以来,刘家店镇PM2.5年均浓度从49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7微克/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农村大气环境。”刘家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晓臣介绍。为解决农业废物焚烧对空气、水体、土壤和交通造成的不良影响,刘家店镇与镇域化肥公司合作建设了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和有机肥加工厂,将之前的农业废物制成有机肥进行还田,形成了“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种—养—沼—加”绿色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桥’工程帮我们解决了缺政策、缺动力、缺资源的难题。”大化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术说道。
经过“生态桥”加工的农业废弃物变成高质量有机肥,有机肥还田后改良了土壤,果品品质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农户果品收入也大幅增加了。“我们家果树地自从使用了这个有机肥,落果率低了,土地变得松软了,种出来的大桃比以前甜了,能卖上好价钱!”寅洞村桃农胡殿文说。
2. 美丽的乡村环境加快了民宿发展,图为“开门见山”民宿顶层露台
打通基层治理“断桥”,乡村治理从粗放低效变为集约高效
“为让‘生态桥’更好地和基层治理相结合,我们专门研发了‘生态桥’手机软件,并创新实施‘生态文明积分’,搭建集生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村级自治于一体的‘互联网+综合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刘家店镇党委书记逯艳敏介绍道。
“生态桥”管理平台记录农户基础信息,为每位农户建立生态银行,生成专属二维码,实行“一户一码、一车一码、一次一认”。农户上交废弃树枝,车子过秤,扫两码,形成农业废弃物重量,计入手机软件。通过软件掌握相关农户信息,便于企业生产管理。“‘生态桥’软件的使用,减少了人员投入,提高了收储效率,还大大提高了称量的准确性。”“生态桥”基地工作人员张大朋说。
3. “开门见山”民宿
4. 松棚村村民去“生态桥”基地交废弃树枝
“原来环境整治全靠突击,费钱费时费力,自从实行了积分管理,村民自觉搞好自家生产生活环境,我的工作好干多了!”寅洞村委委员胡殿国说道。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镇里依托“生态桥”手机软件设置了生态治理版块。通过建立生态积分,采取正向加分奖励、负向减分惩罚、张贴曝光违约照片、积分及时兑换、年度积分综合运用的积分管理办法,将村民生产生活行为定义赋分,并与个人利益挂钩,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自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