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倾诉

2022-10-09☉闫

读者 2022年20期
关键词:粮票车夫祥林嫂

☉闫 晗

在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一个叫约纳的车夫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坐车的乘客们都想着自己的烦心事,催促他快点赶路,不要再说了。故事的最后,车夫只好把一肚子话,说给自己的马听。它认真地听着,仿佛能听懂,让倾诉者得到些许安慰。

话总憋在肚子里,情绪得不到宣泄,人会生病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把她的痛苦向鲁镇的人讲了一遍又一遍。她沉浸在后悔之中,诉说之后情绪应该暂时缓解了一些,只是她的苦痛太沉重,还没有释放完,看客们就已经厌弃了这个故事,不想再听下去。

我给一个上小学的女孩讲祥林嫂的故事,她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不可以好好地听呢?其实,在现实中,有个愿意倾听你说话的人是件奢侈的事。这个小女孩也常常觉得自己说的话没有被父母听到,他们只顾着忙自己的事。

我没法告诉她,他人的遭遇,原本就是故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最初发表时或许尚能震慑人心,叫打趣的人都住了口,为自己不能共情而生出些许羞愧;可一旦故事变得陈旧,震撼力会消失,烦躁的气氛也会滋长。

互联网上听众众多,一有人爆猛料,立即会聚拢大量的人,刨根问底挖出更多线索。可无论是悲伤的故事还是桃色新闻,总会被新的故事淹没,最初讲述的人无法控制互联网的力量,也渐渐如同祥林嫂那样被人们所厌弃。

春晚曾经有个小品,年老的爷爷一遍遍讲粮票的故事,回忆当年捡粮票的事情,像电脑不断重启似的,儿孙只有假装津津有味地听,才能让老人高兴起来——孝顺,最难的是“色难”。重复是一种酷刑,孙子如坐针毡,得不断做心理建设才能忍受老套的故事。

这个小品很真实,我爷爷也喜欢讲年轻时的事情,仿佛穿越到过去的时光一般精神焕发,讲得很好,可大家并不爱听。对自家人保持耐心尚且困难,何况是对其他人。

我看到的关于倾听最温柔的故事,是在史铁生的文章中。

那是一个小号手的故事。战争结束了,一个年轻号手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以为他已战死沙场,便嫁与他人。年轻号手痛苦至极,便离开家乡,四处漂泊。路上,他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一个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让人把他唤来,问他:“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听。国王听了非常同情他,但并没有像童话故事里那样,把女儿嫁给他,而是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请国人都来听号手讲他的故事。

从此,日复一日,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围着他,默默地听。就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号手的号声不再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机勃勃了。时间和温柔能治愈人心,而音乐又比一成不变的语言耐听一些,人们得到了艺术享受,小号手的情绪在倾诉中得到了修复,实在是幸运。

猜你喜欢

粮票车夫祥林嫂
晏子的车夫
粮票
人力车夫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小粮票,大收藏
藏在心里的三匹马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