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之我见

2022-10-08蔡正仁

新民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原汁原味剧种

蔡正仁与张静娴的《长生殿》。

作为一个演了一辈子昆曲的老演员,对于古老昆曲艺术在今天的“守正创新”,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我们常常讲“推陈出新”,我的理解,“守正创新”是在“推陈出新”基础上的发展和深化。只有认识到什么是“正”,才能分清楚什么是“陈”、什么是“新”,只有守住了“正”,才能准确地“推陈”和“出新”。所以,我认为“守正创新”是包含了“推陈出新”,并有所发展的,这对我们从事传统艺术的人来说,无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昆曲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基础非常深厚。剧目很多,有上千个,传统曲牌也有上千个,还有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演唱、表演的规范和程式。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古老剧种,相比较而言,我们要守住的“正”更多,发展创新的道路也更艰辛。但昆曲必须要发展,必须要创新,而且我认为昆曲发展到现在,的确到了“守正创新”的关键时刻。十几年前,我们还在说“抢救”昆曲,现在基本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昆曲在新世纪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就是“守正创新”的结果。如果一个剧种没有创新,是没有前途的,而这种创新,必须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事实证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守住了,而且发展了,所以现在有那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喜欢看昆曲,听昆曲,甚至学昆曲。

就我自己从艺六十多年的经验来说,每一个戏曲演员,首先要考虑如何把传统的东西继承好,只有继承好了,你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积累、经验和体会去进行创作。有些人常常强调所谓“原汁原味”,其实在现实中任何事物绝对的“原汁原味”都是不存在的,哪怕是母亲生的孩子,也不可能跟自己一模一样。所谓“原汁原味”,只能是“很像”,而不可能“一样”。因此,我理解的“正”,应该是事物的本质没有“走样”,它的特性没有出格,精华仍被保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原汁原味”应该是这样被定义的,而不是刻板的重复。所以,“守正”的正,决不是一成不变,顽固不化的“原样”,同时,创新也不是毫无基础,脱离根本的“新”。所以,先“守正”,再“创新”,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二者是不能分割的。如果只有“守正”没有“创新”,演员就没有前途,剧种也没有前途。很难想象,我们现在唱昆曲,如果还和几十年、几百年前的古人一样,观众能接受吗?实践证明,此路不通,戏曲艺术如果不与时俱进,观众就不要看。

我这一批昆曲演员,大家称为“昆大班”,都是“传”字辈老师、俞振飞大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但是,你去听“传”字辈老师的唱,其实我们已经跟老师们很不一样了。因为时代不同了,观众的要求、审美也不一样了。我们从老师那儿学了戏,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怎么才能吸引当代的观众?为此,我们一直在尝试,一直在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我们现在看到上海昆剧团的戏,就是这几十年继承、改革、创新的结果。

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不是仅仅针对演员来说的呢?当然不是。肯定还包括剧本创作、舞美服化、音乐设计等等。我们的戏曲演出,台上台下是一个整体,是“一棵菜”,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这么多部门,这么多工种,怎么让他们一起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这就需要一个高明的领导。我要说的是我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剧种,一个院团,在“守正创新”道路上,关键中的关键,是剧团的带头人懂不懂如何“守正创新”。

近日,“袁运生的历程”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展览的200多件作品和档案文献贯穿袁运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70年。展览以“公共壁画”“云南写生”“传统复刻”和“重返敦煌”四个主单元重现了袁运生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艺术变革的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原汁原味剧种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将IMAX“原汁原味”搬回家? 一文看懂IMAX Enhanced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大学需要“原汁原味”的小学期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