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校友们讲述在向明的青春
2022-10-08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向明前身上海震旦附中求学,196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历任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参赞,中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大使。
我是1950年进震旦附中的,1952年9月,市教育局將震旦附中改名为向明中学,我是1956年毕业的。
向明的生活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在那里我入队、入团、入党,完成了政治上的三部曲。当年学校背景还是比较复杂的,从法国教会学校,到被政府接管,一路改造过来,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还记得那时候法国神父宣扬天主教,排斥共产主义,我就跟他们辩论,他们说人是上帝创造的,我就说人是猴子变的!虽然现在看起来蛮幼稚的,但我因此还去图书馆研究宗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父亲解放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外围组织,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姐姐是纱厂女工,也很早就入了党。我受到他们影响,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当时得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要从中学生中选拔通讯员,我马上就报名。记得那时候上海刚解放,治安不太好,我要把通讯稿从马当路家里送到金陵东路去,一路上流氓阿飞挺多的,会来抢我的钱包,挺惊险的。
在向明我最难忘的是两位李老师。一位是教我政治课的李家庠老师,我是在他的指导下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马特洛索夫》等大量苏联文学作品,其中《马特洛索夫》里的名言“由于你的存在,使别人更美好”更是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还有一位是我们的团委书记李爱宝老师,他是我从事外交工作的伯乐。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在选择天文或地质作为深造方向时陷入了犹豫。李老师对我讲:“你文科成绩出众,性格外向,善于同人交往沟通,建议你报考外交学院。”这句话决定了我的一生。
让我深为感动的是,两位老师不仅是我人生的伯乐,对我的生活也多有关心。李家庠老师常常请我吃阳春面和糖炒栗子,他自己却不舍得吃。而我毕业时,李爱宝老师从他并不宽裕的工资中凑钱为我置办了一套布中山装、一双袜子、一双皮鞋和一身便装。此恩此情至今难以忘怀。
值此120周年校庆之际,祝向明继承光荣传统,向着光明之路,再创新的辉煌!
香港华懋慈善基金理事。1954—1960年在向明中学学习,毕业后升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六年制儿科系。其姐华懋集团前主席、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其妹龚因心,其弟龚仁心同样是向明校友。
我家有七个人都是向明毕业的,除了我们姐弟四人,还有我的女儿、我妹妹的女儿、我相识相守60多年的丈夫——从1951年我姐姐龚如心进校,到我妹妹的女儿1990年从向明毕业,中间横跨了40年!
向明的生活,至今都历历在目:学校邬达克设计的红楼(今震旦楼)、大理石楼梯、讲究的木质扶手、大礼堂、操场——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上,我穿着白色运动服,举着队旗、敲着队鼓打头阵——一切好像就在眼前。
我印象最深的是向明的校风非常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师生的人品都很端正,彼此情谊也很深厚。我们的老师特别有文人气质:儒雅、清明、有学识,而且知识面都非常广,每个人站出来都有自己的风度——音乐老师自己就是上海合唱团的歌唱家、美术老师是美术家协会的画家、教数学的老师法语特别流利。最让我震惊的是有一次看京剧演出,和校友梅葆玖大师同台的票友,一身穆桂英打扮,竟然是我们的代数老师!真是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呀!
现在我的朋友圈里还有好多个“向明群组”,有闺蜜群、老同学群、挚友群——闺蜜群是我当年的同班好友,互相保持联系半个多世纪;而其他的向明好友,其实是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间逐渐发现的,我们穿过五洲四海,在美国、加拿大,在世界各地,重新发现了彼此都是校友。我想,这和向明赋予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相似是有关系的。
我常说,向明的校友像爬藤植物一样,联系千丝万缕。在向明求学的生涯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她教会我们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养成了终身学习、关心社会的习惯,获得了可以用一辈子的财产。
向明的校友对向明也都十分眷恋。30年前,向明90华诞的时候,我们姐弟四人都回到了母校,姐姐龚如心出资10万港币设立了华懋奖学金,还在全校大会上讲话。她虽曾是“首富”,却视金钱如身外之物,生活俭朴,一生乐善好施,也是受到了向明精神的影响。
在此,热烈庆贺上海市向明中学120周年华诞,祝福我们深爱的母校:松柏长青、继往开来、永向光明!
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上海三部曲”——《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分寸》,以及《上海女人》《卷手语》《上海路数》等专著。
我是1969年“划地块”进入向明就读的,正值特殊年代,整体读书氛围比较欠缺,现在可能很难想象,那时候我们的大操场上经常要挖防空洞。
虽然不是考进向明,我当时的读书成绩还不错,但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也轮不上当班干部。其实向明老师当时的政治地位也不高,有的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己也在接受批评教育,师道尊严是受到打击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向明的老师们依旧认真教学,哪怕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还会给老师起绰号——他们正是用一如既往的认真教学,来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
在这些老师之中,我最难忘、也是改变我一生轨迹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王素真老师。王老师的语文课上,遇到学生的好作文,她会拿出来当作“范文”朗读,但不会宣布作者是谁。
有一次她照常朗读,我一听就发现了!是我的作文呀。少年的我特别激动。等作文发回我手里再一看,上面还用红笔将作文中的好句子一一圈点出来。我得意地把作文本摊开在课桌上展示,觉得是至高荣誉。
那时候我们除了读书,还时不时要去野营拉练、下乡学农。有一次去松江学农,我看到一棵古松,好像被日本人烧过,但受伤后并未枯死,让我很有感触,就在作文里写了这棵古松。当时其他同学大都在作文里写如何向贫下中农学习。于是我这篇文章又被王老师当作范文朗读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两次作文被当作范文朗读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是个能写好作文的人——虽然当时并未想过以后会当作家,可每当写作文时就会有“出人头地”的想法,会“用劲”去写好,后来还在学校作文比赛上得了三等奖。
我和王老师一直保持联系,成为作家以后,我出版《上海女人》,还在版权页上写了一段往事,感谢王老师。我带着书,去王老师陕南邨家里读给她听,她竟哽咽了。我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范文》——好的老师,就是我人生的一篇范文。王素真老师不仅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作协另一位作家校友王小鹰的语文老师。2020年她99岁时去世,我在她的追思会上作了发言,缅怀这位启发我作家生涯的好老师。每次回想当年在向明的生活,我总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此祝福母校向明中学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永远向着光辉灿烂的明天。
1978—1982年在向明求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2017年上海女医师协会第一届“医树奖”,2017—2018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20年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我是1978年进入向明读书的,和现在的学制不同,我那个时候就是中学4年制,不分初高中,所以1982年就高中毕业考进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
我们以前小学的时候只上半天课,大家放学了就在弄堂里玩。因为我母亲是化学老师,所以我从小理科成绩就不错。我们那年是第一次开始升学考,和下一届的学生都参加考试和入学。因此,我们这届一共两个班级,入学就是初二,为此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很有学习的热情。高中阶段,我们这届也是遇上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分流转变,我们向明高中是属于两年制,也是最后一批两年制高中,因此我们在向明学习的4年,经历了第一批的小考初和最后一批两年制高中,短暂的学习,但是丰富浓缩。
我很喜欢当时向明的学习氛围,因为之前的岁月文化课被耽误了,所以大家学习热情都很高涨,老师们教得也特别认真。比如给我们上政治课的老师,教了我们很多哲学思想,启发我们要多方位思考,可以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再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因为我们这两个班是考进去的,所以当时向明选了一批老师来教我们。而到了高中,当时卢湾区(如今并入黄浦区)中,又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加入了向明老师团队。
高中有位物理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年纪已大,只教我们一个班级,对我们每一份作业,针对解题中的问题,会写上长长的评语,有时候都能写满一整页,比如力学对于女生而言有些难学,他就会写这道题的原理是什么,一点一点详详细细地教你解题思路。就这样,我们班女生的力学都学得不错。
我们学生还会和老师比赛。有些老师,以现在的话讲就是气场强大,但向明的学习气氛活跃,我们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会去挑战老师。比如一道题目,除了书本上教的,是否还有另外一种解法?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都会考虑,下一次上课来看看谁的解题方法更妙。在向明养成的挑战风格也为我后来的临床研究埋下伏笔,不要去盲目跟风,要寻找其他多种路径。
在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许多在向明学习生活时的细节趣事,都还历历在目。这些生活描绘了我成长的底色,我也相信正是每位向明人的成长,共同编织了母校绵延的历史和生动的当下。我衷心地祝福向明永远青春,也祝福每位向明人都拥有淋漓尽致的人生。
向明中学1982届校友。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新闻报》《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和文新报业集团工作。现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版权局)局长。
我在1978年入讀向明中学。那时候刚恢复重点中学,我只比录取线多1分。如果落榜,我想我的人生会有所不同。
当时的社会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一开始严重偏科,更擅长文科。幸好在向明的4年时光(初中2年+高中2年),老师们慈严相济的关爱扶持,让我保持对文科兴趣的同时,在理科方面的分数也逐步提高。
考高中之前,是班主任周海松老师的疾言厉色让我惊醒,这才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好分数留在了向明。高考之前,我故态复萌,幸而遇到了又一位恩师浦以安。
浦老师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对我一直关怀至今。
我一直记得高考前夕浦老师跟我的一席长谈:要同时把握好人生中“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尽管这番道理多年之后才真正领悟,至今仍觉知易行难,但她当时的动情,让我痛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
可以说,向明的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我对待人生中的重要考试有了一个正确的态度。
现在回头来看,应付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我很怀念在向明时的那种师生关系,老师可能批评你,但真的是为了你好,而且处处为学生考虑。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真的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我来说,在向明4年的求学经历,最难忘的就是那些老师了。
我从向明毕业以后也一直和浦老师保持联系,之前她也活跃在我们班级群里。遗憾的是,去年浦老师去世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很难过。
有人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我觉得,大师之大,不只在于有大学问,更在于对学生有大爱,以育人为大成就。所以,中学、小学一样有大师。
不忘师恩,长怀母校。祝贺我的母校——向明中学120华诞!
向明中学2000届校友。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任中国商飞复合材料设计副总师,C919复合材料结构集成团队高级项目经理,复合材料中心专业技术部部长。曾荣获2012年度第十二届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度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我是1993年进入向明中学预备班学习的,2000年从向明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
向明中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历来重视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向明中学的课外活动很丰富,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也不仅止于课内的知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受益于学校坐落在繁华的淮海路边上,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一直是融合的,也就常常让我们的课堂延伸到学校之外。
我在向明学习了7年,在这7年中,我印象里向明中学基本没有安排过课外的补习和辅导班,倒是兴趣小组活动有很多,即使是课内的活动也很丰富。丰富的活动也让我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提升了探索的兴趣。
印象深刻的老师很多,这里主要回忆一下班主任语文老师郑洁和数学老师闻炘威。我们班当时是个试点班,大多同学都是从向明初中直升高中,而郑洁老师也因此当了我们6年的班主任,这个在向明中学历史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在这6年里,同学们从少年成长为真正的青年,是思想成熟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郑洁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并不是强行地给大家灌输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而是通过对各种时事的分析讨论,鼓励大家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树立理想,全面发展。而这种独立、理性、思辨、笃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让我自己受益匪浅。
闻炘威老师作为数学特级教师,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导师亦不为过。他在传授课堂知识的时候善于用唯物辩证论的方法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基本的数字到最后的微积分,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并且融入到社会物理等更实用的学科,可以说为我后续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自己总结过,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方法一直是沿用中学里闻老师教给我的那一套方法,无非是每天结束自习的时间越来越晚罢了。
闻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更不用说了,可谓高山仰止!今年疫情期间老人家驾鹤西去,令人扼腕。
在向明百廿華诞之际,祝愿向明中学全体师生,继续从深厚的历史中沉淀力量,从开放的环境中汲取营养,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向着光明,向着明天,踔厉奋发,坚定前行,在社会的发展中体现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