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教高考制度的前景、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2-10-08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普及化高考制度生源

龚 静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据教育部《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据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1]。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正规教育类型,随着职业本科的继续发展与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承担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任务、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社会责任无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肩之重担。当前,基于普及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研究还是集中在大众化阶段针对职业本科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内容展开,关于职教高考制度如何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研究较少。实际上,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新难题,也对我国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视野下增强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理论供给,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一、普及化对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依次经历精英化、大众化阶段,直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进入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已达4183万余人,规模世界第一,这不仅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崭新的局面,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一部分,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入学人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普及化的背景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形势和新内涵,同时也为我国的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指明了基本指引和方向。

(一)普及化要求职教高考制度适应丰富生源种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储备。著名学者潘懋元曾谈到,就目前我国教育形势看来,在未来,我国想要进一步扩升高等教育入学规模和质量发展,非适龄人口入学、培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忠坚储备力量,高等教育需要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最终使得人人都能获得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教育[3]。因此,如何丰富生源类型,促进更多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农民工、复员军人、弱势妇女等非适龄人口、社会生源接受高等教育和教育培训,普及终身教育思想,构建学习型社会将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之重担。

(二)普及化要求职教高考制度提供多样化入学渠道

迈入普及化阶段,丰富的生源和类型要求高校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对招考制度作出合理变革。高考这类传统入学渠道并不能很好满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生源的教育需要,尤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普通高考、职教高考、对口单招、自主招生、免试入学、社会生源考核制度等综合纳入高职招考制度中,打破现阶段以高考为主导的选拔方式,为有意愿且有能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提供合适的入学方式,形成更加多样化的入学渠道,扩大不同生源的选择空间,增加不同类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4]。

(三)普及化要求构建具有类型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

随着普及化进程推进,高职院校在招生中以传统的招考方式(高考)作为主要招生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惟一评价标准遴选学生,显然不能适应复杂的生源结构和多样化的求学需求,尤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特点[5]。因此作为一种正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需要架构专属职业教育招生、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招生制度—职教高考,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区别于传统的统一高考,以适用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6]。

(四)普及化要求职教高考制度充分考虑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学生成才为核心,尽力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复杂的生源,意味着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储备参差不齐,因此在选拔时不能以同一标准选拔学生。应形成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切实的评价标准,注重人才选拔过程的个性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将学生视为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个体,充分考虑其发展需要,在“人人有学上”和“处处可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可成才”和“处处可出彩”[7]。

二、普及化阶段我国职教高考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生源结构之困境:传统求学理念与现有招考方式使高职院校难以招收优质生源

当下,在我国高等院校毛录取率逐渐增长、普通高校录取率也逐渐提高的情形下,高职院校在招考过程中却存在着生源危机。虽然“高职扩招百万”计划所吸引的社会生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但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招考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仅招生情况不理想,需要通过征集计划进行二次招生等现象,而且学生报到率低、流失率高、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很多学生宁愿去复读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8],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长此以往,高职院校必将陷入招生难的困境中。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的影响,惟学历、轻技能的社会思维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扭转。[9]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阶层等级中,手工业者、商人一直以来都处于阶级末端,社会地位低。在近代,由于经济因素等原因,商人逐步脱离了阶级末端,被大众接受。但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职业学校和职业学生受歧视、蓝领人才等问题依然严峻。第二,现有招考机制使高职院校招生处于高考录取序列末端,难以招收优质资源。有学者总结我国现有职业教育高考的方式为“七种类十二方式”(见表1),彰显了我国高职教育招生的多样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统一高考中的第三批次统一录取依旧是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方式,依附于统一高考、缺乏独立和平等地位、录取批次迟、分数低导致高职院校难录取到优质生源[10]。高职招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具有长期性,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转重学历、轻技能的陈旧观念,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等问题,阶层固化和群体歧视仍会阻挠高职院校招生,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

表1 中国职教高考的“七种类十二方式”[11]

(二)招考方式之难题:现有招考方式和内容流于形式,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首先指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其次指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职业教育生源质量。“职教20条”的出台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类型定位、强化类型特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职教高考的基础框架,形成了由省级政府主导、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考试核心内容的招考制度,探索了自主招生,对口招生多种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办法[12]。但在长期由统一高考主导我国高校招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我国职教高考制度依附于统一高考,缺乏独立和平等地位。在招考方式上,统一高考的统一录取方式依旧是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招考渠道;在招考标准上,仍然以考试分数为选拔学生的最重要标准;在考试内容上,多采取“文化基础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技能测试”这一模式,文化基础测试以笔试形式考察学生的语数外等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素质评价以个人陈述、专家提问的面试形式进行,技能测试则由于场地受限,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等因素无法全面展开,表现出专业关联性不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13]。实际的招考方式和内容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以技能考核为辅,与普通高考的考察内容并无实质性区别,无法向考生提出与特定专业相关的专业问题,很难考察出学生的职业倾向和专业素养,没有彰显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技能导向”的类型特色,限制了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而失去了高职院校实施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的宗旨——为社会经济发展选拔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三)入学机会之困囿:区域差异大、信息不对等导致教育公平有失偏颇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高等教育要提供更多入学机会,满足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彰显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中的关键一点就是入学机会公平。尽管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但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阶层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14]。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起普通高校招生,高职院校在招考过程中呈现出的生源复杂性、入学方式多样性等特点,思考如何在招考制度中保证入学机会公平也是高职院校招考过程中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招生来说,学校生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解决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等非适龄社会生源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具有实际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入学机会不平等导致教育公平有失偏颇现象依然十分严峻。首先,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入学机会不公。就目前形式而言,区域间尤其是城乡之间高等职业教育毛入学率差异显著,不同社会群体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15]。经济发达地区不仅高职院校多,入学机会多,而且院校资质好,教育质量高,根本不愁生源问题。但在农村、偏远山区等经济、教育较为落后地区,学校少,入学机会少,当地考生成为入学机会获取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尤其在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提前招生环节中,高职院校原则上只面对本地区开放,招生“地方化”现象较为普遍,区域招生不流通严重阻碍了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现象严重。其次,高职院校和考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问题也深刻影响着高职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社会生源由于缺乏教育背景和信息不对等,很难从互联网以及线下途径中获取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相关信息,即使获取,也通常以巨大的花费为代价,而且往往通过教育机构的途径而不是直接与高校进行联系。花费高、信息少、耗时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社会生源的入学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影响教育公平。

(四)社会影响力之困局:宣传工作不到位,职教招考制度社会影响力低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教高考制度理应和普通高考一样在民众心中拥有独立地位,普遍被民众接受和认可。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家长和学生了解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关键信息的重要环节。整个宣传工作需要学校层面、招生管理部门协调统筹,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提前招生、自主招生等政策,在了解相关信息后放心选择高职院校[16]。但在实际上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落后、信息不全、人员不专业、宣传效果差的情况。学校将招生自主权下放给二级学院的同时,也将宣传任务交给了二级学院。但学院由于资金缺乏、渠道不通、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等因素,并未建立起学校、学院、学生三方真正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学校和家长、学生存普遍在信息沟通不畅、不到位,职教高考制度缺乏公信力,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可。此外,社会媒体自觉性低、关注度不高也是职业教育招考制度社会影响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一到高考时期,关于高考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送考、出分数及分数线、高考状元、录取等话题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几乎形成了全民关注普通高考的舆论氛围。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关于职教高考制度的新闻和宣传却很少,每年职业教育的春季高考、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活动很少出现具有威信力的公众媒体大面积报道事件,只有相关利益相关者才会了解职业教育的招考制度,甚至有很多大众至今仍不知存在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在社会上“存在感”偏低,影响力偏弱,认可度不高,民众认识误区较多。

三、普及化阶段优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统筹规划构建职教高考制度,逐步脱离普通高考自成体系

为促进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和打造类型教育总目标实现,统筹规划现有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制度,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任务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已初步成型,下一阶段需进一步由国家加强统筹规划,加强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明确国家统领职责的前提下,将权利下放给地方,省级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积极承担本省招考工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布考试方案,确定考试方法、程序和手段,规定中职毕业生参与职教分类招生考试制度,鼓励普通高中毕业生积极参与。

当下我国部分经济和教育发达省份和地区已经全面开展“职教高考”试点工作,例如从2022年起,山东省将春季招考彻底划为职业教育类考试,规定只允许中职毕业生参加,同时实行单独招生、自主招生等招考方式,提高招收中职生比例,让更多中职生与普通高考生一样,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此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职教高考”的独立性、影响力以及广知度。其他地方省份也可学习山东省的经验,在现有招考制度上进行“职教高考”的试点和改革工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本土职教高考制度,使高职院校现有招考脱离普通高考自成体系,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上拥有更多主动权。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必将会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走向一个新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更是我国探索职教本科建立,提升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强有力的措施之一。

(二)深化考试方式和内容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考体系

考试方式和内容作为招考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选拔人才质量、引导育人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有招考制度在内容上多重知识轻技能,综合测试和技能测试流于形式,公正评价难以深入开展。未来我国要建立起和普通高考一样并驾齐驱的职教高考,就必须要保证职教高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科学育人理念指导下,遵循考试制度设计基本规律,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诉求,遵循职业学生身心发展特有规律,以职业教育类型化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考核为核心要义,深化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增强职教高考作为高考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外部认可度,真正发挥出职教高考为高等职业教育选拔人才的核心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首先,教育部应召集有关学者专门成立职教高考建设与改革小组,探索职教高考建构与改革的内在规律、理论框架与实施模型,研究其背后运行及管理机制,为实际的建构工作提供切实理论支撑。其次,职教高考作为职业教育的选拔制度,应充分考虑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技术知识体系作为整个制度建构的核心基石,按照技术知识的组织逻辑、层次结构和生产模式设计高考内容的组织、位阶关系和呈现形式,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为核心要义,设计高考制度的考试内容和呈现方式。再次,在内容选择上,职教高考制度作为社会性综合选拔制度,必须践行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和“组织机制”,遵循基础性、关联性和思维性原则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跨职业的核心能力、复合型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问题,筛选出真正具有科学性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共识的内容,以及专业大类内部共享度较高的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知识,选拔出真正具有职业发展潜力和现代职业素养的学生,体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特色”[17]。最后,各省级政府也应根据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特征和地域差异,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因地制宜,在内容选择和组织方式上体现区域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结构特征,建构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特征和结构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本土职教高考制度。

(三)坚守招考制度改革的公平底线,提升入学机会公平的质量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推进,入学机会的社会需求与高校供给必然整体性增多,提升入学机会公平的质量内涵成为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一环。增强高职院校的优质入学机会供应能力,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多人的入学需求,丰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建设,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成为职教高考在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针对区域发展差异问题,有关部门要科学制定高职院校招生名额分配标准,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缩小地区、城乡招生人数与质量的差异,保证入学机会向农村、偏远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均衡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同时,鼓励应届毕业生跨省份参加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增强区域流动性,严厉禁止地方高职院校在招生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促进非适龄人口的入学机会公平时,教育部门必须坚守招考制度改革的公平性,强力保障不同生源在获取入学机会上的程序性公平,使针对于社会生源招生方式更趋多元,加大高职扩招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政策解读、广告宣传等方式,发布高职扩招相关信息,拓宽社会人员对于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参与方式了解,简化入学途径,减轻入学负担,吸引更多社会生源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彰显教育公平真正内涵。

(四)提高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科学性,扩大职教高考制度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生源危机”作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院校之间争夺生源乱象事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是高职教育吸引力不够。通过加强职教招考制度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可让更多民众认可职教高考制度,选择教高考制度,通过职教高考制度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过借鉴传播学理论以提高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改进招生宣传效果,提升高职院校宣传质量,可提升职业教育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广知度、认可度和信心,从根源上解决职业教育生源危机问题。

扩大职教高考制度的社会影响力,需要高校和新闻媒体共同作出努力。首先,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是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升招生宣传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品质,高职院校应专门建立专业的招生小组和宣传队伍,精选宣传人员,并利用新媒体等各种媒介有效地将学校自身的招生计划、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及家长,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报考本校。在宣传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及时传达社会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和家长厘清学历情节误区和求学理念误区[18],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认可度不高的现象。其次,新闻媒体作为职业教育招考制度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之一,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多为“职教高考”正向发声,多关注和报道职业教育的招考事件,为社会民众了解职业教育招考工作提供足够多的途径和渠道。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有效参与将是职业教育招考制度在普及化阶段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存在感”的有效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普及化高考制度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50年前的高考变革
论电视媒体对大众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