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服装专业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索
2022-10-08刘焘
刘 焘
(嘉兴南湖学院 时尚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1 服装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网络环境对独立思考的干扰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网络传播以燎原之势迅速普及,网络的社会互联模式已然演变成今天“人人皆媒体,人人皆门户”的自媒体时代,每个社会个体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在网络的世界里上传图文、发表言论、拍摄视频等,海量的信息与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定制使受众习惯性接受某类内容,并对其产生依赖,导致个人思考减少,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网络传播左右网民思想的后果[1]。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乐于表达,且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他们作为当代“网络”的主力军习惯并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快乐。然而他们社会阅历浅,自控能力比较弱,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完全成型,因此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很难辨别真实与虚假、精华与糟粕,[2]也更容易丧失思考的习惯。
1.2 审美意识的革新与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但广泛影响了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同样也深刻参与到对大众审美和公共美学的重塑当中,[3]它让艺术信息的获取更便利,成本变得更低,这使得以往只专注于精英主义、超然世外的审美精神更多元化、生活化,也消减了其深度。[4]然而,互联网同样也让审美视域变得更广更丰富,每个个体都可以对“艺术”与“美”的作品进行解读与传播。这一现象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能激发更多的思想和创意;另一方面,每个个体的自身情操和审美高度决定了他们在网络中所贡献出的意见的质量,自媒体时代与资本逐利的加成势必也会产生KOL(意见领袖)、播主对美的趋同化展示、对美的恶意曲解等现象。《迷“网”中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手机网络不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中获得如下结论“大学生手机日常信息的接收与发送权重由高到低依次是:休闲娱乐、经济与日常生活、个人情感、文化知识、政治与信仰、美感与艺术。”[5]这说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中对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相关的信息不太重视,如若大学生不坚定信念,培养好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他们将极容易在资本浸润的自媒体时代被审美趋同,甚至被审美奴役。而美育正是对人们自身高尚情操的召唤,引导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引发心灵的自由和创造,养成和谐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6]因此美育教育迫切性不言而喻。
1.3 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服装相关专业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有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在专业课的驱动下会关注更多与时尚和美相关的信息,目前在学生群体中热门的时尚APP、时尚推送,甚至包括明显穿搭、“网红”推广等等,在资本的推动下多以奢侈服饰品牌居多。这种现象如果不帮助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便很容易让他们形成固定的审美模式和单一的认知思维。另一方面,西方设计方法论比较成熟,在设计学领域里是推崇的,设计案例的列举也会采用西方设计进行解读和学习,因此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以西方品牌作为借鉴对象呈现自己的设计作品,有些甚至有崇洋心态。
然而服装专业本身其背后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和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最应该得到重视和实践,专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理性对待中西方设计方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习专业知识。
2 服装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2.1 美育与独立思考能力
审美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服装专业教学中,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核心课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涵盖服饰美学鉴赏内容,要注重审美广度、审美境界、思想格调的培养,实现美育的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艺术,欣赏美的事物,还应该注重传播健康、高雅、纯正和趣味的格调[6]。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在大数据的智能定向推广下,容易及早形成固定的审美模式,产生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固有的喜好偏爱。因此引导学生对美的思考和对美的品鉴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情况。在教学案例的讲解上要增加来源途径和类型,多维度的教导学生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去理解与感受“美”的不同形态。
2.2 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与传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这些丰富的服饰形态和文化蕴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情趣和精湛的技艺,它是现代服装设计参考借鉴的瑰宝和财富。随着国家倡导大力弘扬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再现、国潮的崛起、文创产品的空前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国家认识等连锁效果。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服饰产品设计上的体现有了更多的优秀案例和优秀品牌,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裔设计师将中式美学带给全世界的现象,如盖娅、uma wang等,这极大地丰富了专业课程中中式创新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传统服饰美学、传统服饰工艺等都可以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进行嫁接。让学生学会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分析、挖掘和整合,并将其和现代高新技术相联系。[7]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发展所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
2.3 工匠精神与团队意识
“工匠精神”是一种蕴含着精益求精、坚定踏实、一丝不苟、敬业乐业、执着专注、锲而不舍、无私奉献、传承创新等丰富内涵的综合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9]服装行业属于制造业,产品品质是立足市场的根本,要创造高质量产品需要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快速获益,甚至一夜暴富,缺乏专注踏实的工作态度。大学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就业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心态。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将为社会服装制造行业提供具有良好品格和优秀专业素养的人才。
服装专业课程的学习检验很多是通过完成设计或者产品制作,例如经过从设计—制版—选料—裁剪—制作的过程完成最终的产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个环节要有精益求精的理念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另外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足够的文化支撑,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主动性。[10]
2.4 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各省市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和精神也印发了适应本省市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此激发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力。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服装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单纯的加工型向设计型、设计型兼加工型、流通型等多元化方向转变的过程,在我国智能制造以及传统销售方式向电商、微商、新零售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下,服装市场的国际化、智能化、多元化特征越发明显,这对服装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服装高等教育应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地融入现代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链接市场新形式、新动向的知识内容和平台,并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满足学生服务社会的冲动和愿望,培养适应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创造型人才,以提升服装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3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探索
3.1 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系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精神建设引领者,专业教师除了扎根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外,还要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要素,领悟课程蕴含的思想内核,通过沟通和学习内化思政内容,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思政内容。具体的提升途径有:适时去校外参观学习,吸纳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与企业多沟通交流,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创新,并要以鼓励的姿态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
3.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根据服装专业蕴含的四大思政元素,结合服装专业各课程大纲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渗入思政内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对应的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见表1。
表1 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形式和方法
3.3 评价体系
目前各院校各专业已普遍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然而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表。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1]由于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渗透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教学评价是思政教育的制约瓶颈。[12]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多维度的过程评价对于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比较适用。以服装专业某课程为例,评价体系见表2,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最终呈现设计作品,结合思政元素设计了能检验思政教育效果的任务与作业。
表2 以制作作品为目标的某课程多维度评价体系
4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信息安全领域面对的迫切挑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领,为大学生提供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主流声音,培养大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矛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思政教育工作不是独立的任务,而是应该如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的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达到既实现知识接受与又提升精神境界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