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档案开发利用的新形式研究

2022-10-08许英才

现代电影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利用

许英才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 100000

1 引言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而电影档案是电影相关单位、组织和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创作、放映、教育、研究、交流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出来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实物、声像、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档案开发利用是围绕着档案来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开发是档案部门对档案的一种服务,利用是用户对档案资源的使用。所以这里提到的电影档案开发利用先是对所使用电影档案资源做的前期准备或基础工作,之后则是用户对电影档案资源的利用。

2 电影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

2.1 研究价值

电影档案作为艺术档案的一个分支。因其对电影相关活动的原始记录的特性,而赋予了凭证的价值,电影档案中记录了自电影产生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历史变迁,这些对于研究还原历史是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的。例如:《解放了的中国》这部纪录电影,它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联合摄制的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以及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寻求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第一部彩色纪录影片。影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崭新面貌和种种变化、百废待兴的社会现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以高度的劳动热情,为祖国走上富强之路,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的勃勃雄心,记录了新中国建立的历程及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些珍贵的影像为了解、研究新中国建国之初的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实用价值

电影档案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它也是加强国与国交流联系的桥梁。很多时候,政府或是民间的文化交流都是通过举办电影回顾展、电影海报展、电影剧照展等。笔者所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国际电影联合会的一员,同时也肩负着优秀电影文化传播的使命,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经常到国外举办我国优秀影片展映等各类活动。

电影档案也是众多民间收藏的心爱之物。电影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烙印着历史的印记,而且形式多样,很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有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非常偏爱对电影档案的收藏。

3 电影档案利用方式

电影档案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档案数字化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实现档案利用前还有一个必要的工序,就是档案编研工作。就是要把档案的实用价值、研究价值等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度的挖掘、加工、整理、编辑,随着社会需求广泛性的增加,编研成果会直接影响到利用的方式和效果。

3.1 传统档案利用方式

在过去数字技术没有出现之前,可以提供利用的电影档案,主要停留在电影胶片、文字、剧照、海报等档案实物上。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极其丰富,其中包含有电影拷贝、素材、电影文字、图片、照片等不同形式的电影档案,并配有一流的影院。通过利用馆藏电影胶片和文图档案资料,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放映活动,各国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电影回顾展映,以及电影专题图片展,为电影行业学术研究、文化交流、育教娱乐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电影资料馆积极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国资联成员国进行影片交换、交流,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以各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

还有一种利用形式是用于学术研究,包含了电影史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电影技术发展的研究。电影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工作方向,需要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的电影档案资料,经常同时要用到多种类型的档案。经过多方面的考证来完善电影史学的研究工作。电影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创造,档案缩微技术正是在档案利用中通过现代照相复制技术实现并发展的。

3.2 新型档案利用方式

数字时代来临后,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档案的数字化。通过胶转磁技术,可以让电影胶片上的图像转换为录像磁带。胶转数技术可以把电影胶片转数字文件,这些新技术,让原有一部影片几本甚至几十本拷贝,就存进了一块小小的磁带、光盘或磁盘中。电影文字、剧照、海报等档案经过数字扫描技术,海量的信息便转换成数字文件存进光盘或磁盘中。这给电影档案利用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2.1 电影数字化修复

经过岁月的洗礼,大量早期珍贵电影胶片档案都出现了损坏的情况,甚至有的胶片已经到了不能放映的危险程度。电影数字化修复技术是对损伤影片进行有效修复的技术手段。电影胶片经过数字技术转为数字文件后,利用数字化修复技术可以修复影片中存在的划痕、抖动、脏点、闪烁、渐变的画面、扭曲拉伸和黑帧等各种问题,还能对影片进行声画合成和特效合成、画面的色彩校正、声音修复等工作。

自2007年起,中国电影资料馆的 “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全面展开,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抢救、保护国产老电影的工作,经过15年的不懈探索和技术攻关,至今已陆续完成了对2000余部馆藏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及保护性修护工作,并重点对数百部经典影片进行了2K、4K精致修复。其中,《燃烧的影像》《解放了的中国》《上甘岭》等红色经典影片先后为抗战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礼,奏响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除此还有许多经典影片,如 《劳工之爱情》 《乌鸦与麻雀》《祝福》《盗马贼》《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这些经典影片经过修复,重新焕发了生命,再次回到大银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

《永不消逝的电波》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出品,本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坚守地下电台,秘密发送情报,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的经典影片。该片2021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成项目修复团队共同修复 (图1),把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原有影片超过16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通过逐帧精细修复达到了彩色4K超高清放映效果,它是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精致修复使这部红色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并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永不消逝的电波》4K修复版还在2021年国庆期间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线上映,可以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继续推动红色经典影片再生,不断赓续红色基因,而且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后人。笔者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新一代电影档案工作者,为此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

图1 影片修复前后对比

中国电影资料馆精致修复项目开展以来,通过自主培养权威修复团队,在声音修复、艺术修复、4K修复、黑白转彩修复、AI人工智能修复等方面不断创新研发,取得累累硕果。通过多部经典修复影片的展示,充分显示出世界先进修复水准。而这项技术的成功,也吸引了国内外有修复影片需求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纷纷联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寻求合作。这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会更好地推动影片修复技术的向前发展。

3.2.2 沉浸式体验

传统的剧照海报展览、主题放映活动、出版图书以及专业研讨等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社会的广泛需求,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在这些传统电影档案利用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应用到电影档案利用活动中去。创新创造出更加让人喜欢和接受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展览展映联动、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电影宣传、育教娱乐等多维度综合平台。

(1)教育课程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作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利用红色经典电影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经过专家筛选,选取了百余部反映 “四史”历程和故事的经典影片,参阅大量的文图资料、视频资料,并利用这些已经数字化的数字文件,配套制作专家导赏短片和宣传册,形成了党员和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系统的“四史”教育电影课。

专家导赏短片介绍影片背景分析、影片艺术风格,总时长约10分钟,短片可以拆分为多段短视频,便于使用单位用于不同的活动。将导赏短片和红色经典影片合成制作数字母版供影院等专业放映场所使用,便于使用单位和影院开展党课、思政教育及群众教育活动。宣传册以活页夹形式制作的“四史”教育电影课宣传册包含了影片介绍、内容简介、海报、剧照赏析,方便观众收藏和记录观影笔记。

(2)线上展览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购物、聊天、导航、观看视频、浏览网站等寻找我们想要的信息。因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统的线下展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此,线上展览应运而生。线上展览不受展出场地的限制,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想象力,以多种形式展示。中国电影资料馆根据馆藏档案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创新创造了多种线上利用形式。中国电影资料馆公众号上推出了 “档案”板块,包含了 《馆藏推荐》《电影人物》《数字母版》三个栏目。《馆藏推荐》栏目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展览展示馆藏的经典海报、剧照、图书等档案资料。本栏目自2014年上线,至今已发布约180次馆藏推荐。《电影人物》栏目重点介绍我国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等,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与电影的结缘过程,以及如何为我国电影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各种努力。本栏目自2015年上线至今,已撰写180余篇电影人物。《数字母版》栏目是定期发布电影资料馆收缴数字母版的情况,本栏目自2015年上线至今,已推出了约70次信息发布。

“电影档案微展”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推出的 “线上展览”。这个创意是利用档案+电影+多媒体形式呈现,注重交互性和体验感,依托SVG技术让静态的文图档案 “活”起来。微展主要包括历史背景、影片连环画、艺术档案、时代记忆 (经典台词、经典歌曲)、电影课、“考考你”6个小板块。每期推荐一部影片,截至目前已推出了三部影片的电影微展,分别是 《青春之歌》《农奴》《烈火中永生》,《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解放了的中国》等9部影片微展也已制作完成,将定期上线。笔者非常有幸于2021年5月在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系列活动,并完成了电影 《农奴》微展的讲解工作。这部电影是1964年国庆节前夕,作为建国15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隆重上映。它反映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是一部以 “百万农奴解放,西藏换了人间”为主题,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制度变革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第二、三板块是电影档案最直接利用的体现 (图2)。第二个板块是 “影片连环画”,以电影抓帧的形式,截取了10幅画面,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影片主要故事情节。第三个板块是“艺术档案”,是整个微展重要部分,也是微展的一大亮点,这里将会展示电影资料馆馆藏的电影海报、宣传手册、台本、特刊等珍贵档案资料,介绍电影创作、拍摄背景,导演阐述、演员回忆等内容,使大家对这部经典作品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图2 微展板块示例

在展览中,人们通过滑动手机屏幕就可以了解每部影片的历史背景、经典台词、观赏海报和剧照,还可以欣赏视频和音乐,参与互动答题活动。这种展览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影迷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微展形式创意新颖,不仅可以欣赏一部好电影,同时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电影档案资料,了解很多和电影相关的档案知识。

(3)新型图书

在出版图书方面,传统形式也慢慢被打破,越来越多元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被植入图书中,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通过深度编研影片档案,寻找档案的特点,结合资料馆影史研究和电影修复技术的优势,精准选取了图书编辑的新形式。2021年8月,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推出 《影画中国·童心向党》电影连环画套书,这套连环画选取四部有代表性的影片:《开天辟地》《建军大业》《南征北战》和 《鸡毛信》,前两部影片正是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军队始建这两个重要历史节点,后两部影片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影片主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困难、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历程。全套书采用了 “阅读视听相结合”编辑思路,图书中的画面采用电影抓帧图片,就是截取电影视频中的高清剧照。书中还能扫二维码链接观看精彩视频和阅读 “多元板块拓展知识”,全书包含有大量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比如让小读者多角度和多层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充分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图书一经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的关注,该套书入选了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中的 《开天辟地》也进入了 《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该影片拍摄于1991年,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拍摄,是以中共一大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风云历程。今年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能够重新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意义深远。

4 结语

电影档案利用的形式如此多样,都是与科技发展越来越密切,虚拟现实 (VR)、人工智能 (AI)、交互触控等先进技术已全面应用到电影领域,不同的技术会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应用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数字藏品已成为当下行业的热点,加之元宇宙概念的热潮,相关研发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各种形式在电影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我们已经乘坐在科技的高速列车上,只要保持创新的思维理念,电影档案开发利用的新形式将不断出现。❖

猜你喜欢

利用
用我一世轮回 换你一生苍翠 废纸再利用 节能第一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画与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例谈利用熟知的不等式证明数列和式不等式
废物巧利用
利用函数最值巧证数列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