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平衡电网下MMC-UPFC的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

2022-10-06周建萍周安杰茅大钧孔凡森李逸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线性化换流器参考值

周建萍, 周安杰, 茅大钧, 孔凡森, 李逸凡

(上海电力大学 自动化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0)

本文将反馈线性化(FLC)与滑模控制(SMC)相结合,且将其应用于UPFC变换器的内环控制.其中,FLC可实现MMC-UPFC非线性系统的完全解耦,但反馈线性化是基于系统模型进行设计的,故依赖于系统参数.因此当内环发生参数摄动或外部扰动时,其鲁棒性较弱.而SMC在面对内部参数的变化及外部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故能够与FLC有效互补.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1 MMC-UPFC拓扑及数学模型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MMC的UPFC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两个背靠背连接的MMC变流器组成,且二者通过一个电容器相连.其中,MMC1通过变压器Tsh并联接入系统,其可使接入点的交流与直流电压保持稳定;而MMC2则经过变压器Tse串联接入系统,主要负责调节潮流.同时,MMC2还可等效于一系列能被任意调节的附加电压源,其通过控制向线路中注入的电压U12调整线路参数,类似于将电容或电感连接到线路,最终实现了调节潮流的目标.图1中,Us、Ur为系统两端电压;U1、U2为并、串联换流器节点的交流电压;Zs、Zr为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传输线阻抗;Udc为直流电容电压.

图1 MMC-UPFC结构Fig.1 MMC-UPFC structure

图2为MMC-UPFC的单侧拓扑结构,其中换流器由三相六桥臂组成,而Ua、Ub、Uc分别表示MMC输出三相交流电压,且每个桥臂均由一个串联电抗L0和N个子模块(SM)串联而成.SM通常采用半桥结构,即上、下两个桥臂构成一个相单元,其中,UM为子模块电压,USM为子模块的输出电压.

图2 MMC-UPFC单侧结构Fig.2 One side structure of MMC-UPFC

在理想工作状况下,MMC-UPFC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MMC-UPFC的等效电路模型Fig.3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MMC-UPFC

由图3可知,MMC-UPFC在abc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为

(1)

(2)

式中:Ush、i1为并联侧换流器电压、电流;Use、i2为串联侧电压、电流;U12为串联变压器注入的电压;i12为传输线电流;下标j=a、b、c分别为三相分量;R、L为等效电阻和电感.

为了简化控制系统,将式(1)~(2)经过旋转变换可得到换流器MMC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

(3)

(4)

式中:d、q分别为电气量的d、q轴分量;ω为交流电网的基波角频率.

传输线路中的有功和无功功率为

(5)

2 控制系统设计

MMC-UPFC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的特点,其电压和电流分量在稳态下与电网具有相同频率的交流量,而非直流量.传统的PI控制器无法实现对交流信号的无差调节,但比例积分谐振控制(PIR)能够跟踪和控制交流信号.其中PR控制器通常使用准比例谐振控制,总传递函数为

GPIR(s)=GPI(s)+GPR(s)=

(6)

式中:KP、KI、KR分别为控制器参数;ωc为截止频率,其值会影响准PR控制器的带宽,且ωc越大,带宽越大,控制器对电网频率偏移的适应性也更强[15].

PIR控制在共振频率处有较大增益,通过选择数值可扩大频率范围.理论上,其能跟踪所有的谐波阶数,但在实际控制中,其跟踪的则是有限阶数的谐波,且对周期性干扰的抵抗力较弱.

而反馈线性化理论是仿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与解耦控制的有力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运算量会增大,但动态性能及稳定性更优.由UPFC等效电路可知,系统状态变量为id、iq,控制输入变量为Usd、Usq,则MMC-UPFC非线性系统表示为

(7)

式中:x为状态量;w为控制输入量;y为输出量;f(x)和g(x)为量场;h(x)为标量函数.

并联侧换流器的控制目标是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及提供无功补偿,其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

(8)

其中,选取输入量为

(9)

状态量为

(10)

输出量为

(11)

对输出量求导可得

(12)

y1和y2的关系度均为1,则有

(13)

A1(x)与E1(x)可表示为

(14)

(15)

构造新的系统输入变量v1与v2,则有

(16)

(17)

式(17)中各个系数的具体数值可由误差分析方程求得,即

(18)

电流内环采用SMC控制以减小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对反馈线性化模型的影响.SMC的设计主要包含滑模面的选取、等效控制律的求取等[16].

根据滑模理论,选取滑模面为

(19)

为了削弱抖振,常采用指数趋近律与饱和函数相结合的滑模控制律进行控制,即

(20)

式中,k1、k2、ε1、ε2为趋近律系数,且均为正数.

联立式(3)、(20)得

(21)

进而可得滑模变结构控制律为

(22)

则系统经反馈线性化解耦之后的输出控制律为

(23)

串联侧换流器的控制器设计同理,其控制律为

(24)

(25)

结合式(22)~(23)可得系统总体控制框架如图4所示.并联侧换流器采用定直流电压和无功补偿控制;串联侧换流器则具有独立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能力,其外环为功率环.通过比较功率的实际值与参考值,并经PI调节后得到电流参考值,内环为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

图4 MMC-UPFC控制框架Fig.4 Control framework of MMC-UPFC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使用MATLAB/Simulink对文中所提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所设置MMC-UPFC仿真模型的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参数设置Tab.1 System parameter settings

3.1 不平衡治理能力

导致电网电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三相负荷不对称、线路参数不对称及非线性负载的出现.

首先设定负荷阻抗不对称,以模拟三相负荷不对称时的不平衡治理能力.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543-2008)规定,电网正常运行下负序电压不平衡度应不超过2%,短时则不得超过4%.而国标《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规定,三相电流的不平衡度不得超过15%.

采用PIR控制方式的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采用不平衡治理器,即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对比图5与图6可知,PIR参数经调节优化后,MMC-UPFC输出波形仍有明显畸变,鲁棒性也较差;而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对线路不平衡有明显抑制,故其输出波形平滑且无明显畸变.并联换流器侧三相电流的总谐波畸变THD分别由12.58%、12.55%、12.58%降低至3.40%、3.42%、3.42%,且其THD主要由二倍频分量组成.而串联侧换流器电流不平衡度在加入滑模控制后大幅降低,由40%降低至5%,符合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下的要求.可见滑模变结构控制能够与反馈线性化有效互补,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图5 PIR控制下的输出波形Fig.5 Output waveforms of PIR control

从图5c和图6c中可以看出,采用PIR控制时,桥臂电流受三相不平衡影响较为明显,波形抖振的幅度较大;而加入滑模控制后,桥臂电流波形趋于三相正弦波,且振幅由8 A降低到2 A,进一步验证了文中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图6 滑模控制下的输出波形Fig.6 Output waveforms of sliding mode control

3.2 动态响应性能对比

潮流调节是MMC-UPFC的主要功能,改进滑模与PIR控制下的功率响应如图7所示.图7a中,线路有功功率的参考值保持5 MW不变,无功功率参考值在初始时刻从5 MVar跃变至3 MVar;而在图7b中,无功参考值保持5 MVar不变,有功参考值在初始时刻从5 MW跃变至3 MW.

由图7可以看出,采用PIR内环控制时有功和无功功率互相之间的影响较大,当有功和无功发生跃变实际值抖动较大,并不能较好地跟踪参考值,鲁棒性较差.而加入滑模控制后,功率响应超调量减小,且能够更准确地跟踪功率参考值,进而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增强.

图7 MMC-UPFC功率响应Fig.7 Power response of MMC-UPFC

最终验证MMC-UPFC对于直流侧电压的调节能力,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直流侧电压Fig.8 Voltage of DC side

由图8可以看出,PIR控制下的直流侧电压存在较大的波动,振幅为0.2 kV;而加入滑模控制后可将直流侧电压稳定在6 kV左右.本文所提控制策略能够在电网电压不平衡时更好地稳定直流侧电压,达到基本的控制目标,鲁棒性更好.

4 结 论

本文将反馈线性化理论与滑模控制相结合,将所设计算法应用于MMC-UPFC系统内环控制,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得出结论如下:

1) 与传统PI控制相比,反馈线性化能有效解决MMC-UPFC系统的非线性问题.但在控制器的设计上增加了一定量的代数运算,且抗干扰能力差.

2) 改进滑模控制对不平衡电网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理能力,且其动态性能良好,可减少系统调节时间和超调量.在电网出现不平衡等故障时,能够整体提高UPFC的性能及补偿精度.

本文主要解决电网侧的不平衡故障,例如负载不对称等.而对于UPFC内部故障,例如MMC内部子模块故障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以期更好地扩大UPFC的使用范围并提高其功率传输能力.

猜你喜欢

线性化换流器参考值
“线性化”在多元不等式证明与最值求解中的应用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微网换流器可靠性及容错控制研究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RLV气动控制一体化设计
EHA反馈线性化最优滑模面双模糊滑模控制
空间机械臂锁紧机构等效线性化分析及验证
电压源换流器供电电源设计
适用于电压源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最新研究进展
上海地区胃蛋白酶原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