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和实施对策
——以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

2022-10-02陈明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证书岗位

陈明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称《职教20条》)中,首次推出1+X证书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提出的创新性制度设计,制度的推出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迅速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中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企业对复合型、高素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如何优化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一个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关注的重要课题。

1 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1.1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总结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由此可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好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体系布局中的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其内涵界定,国内国外的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是仍在发展中的一个理论领域。比如,典型的三维度三层次职业能力模型: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维度以及核心能力层、岗位能力层、拓展能力层三个层次。此外,根据国内曾旭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分为2个一级指标(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7个二级指标(岗位认知、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改进和创新、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和22个三级指标(普适性能力、工作计划和决策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22个)[2]。

综合各论述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个宏观的概念:既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运用的硬能力,又包括思想品质、人文修养和思维习惯等这些软能力;既要着眼于能力的组成要素,又要关注能力的层次区别;既要有基于具体岗位、专业的技能技术,又要有放眼于个人长远发展的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素质。

1.2 1+X证书制度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20条》)提出1+X证书制度后,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的制度设计中:“1”是学历证书,指学习者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

这项创新制度的提出,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要求,也促生了一个目前仍在发展中的新生态,笔者用图1进行了概括。从图中可以看到,1+X证书制度对于当前高职层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战略、战术意义:战略上有利于进一步厘清高职教育的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和监管指导主体三者之间的责任和关系;战术上促进具体形成新时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路径。此外,在突出企业需求诉求、教育政策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等方面,也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效果评估都有指导作用,其内涵十分丰富。

图1 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和生态

1+X证书制度蕴含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其制度逻辑是通过对学校课程的针对性改革,实现从学校课程到企业岗位技能的更有效转换,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及效果评估提供具体指引。

2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2.1 抓住政策新生态带来的机遇

《职教20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4]。

《职教20条》的核心思想就是围绕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努力,力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面貌。《职教20条》谋划布局站位高,既有宏观政策也有具体措施,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要认真对照落实。其中的第六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明确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近年来,各省教育厅组织相当规模的1+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项目,实实在在在、真金白银地给了各职业院校有力的支持。

因此,实现高职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目标、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就要充分运用好各级政府的有利政策,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多想办法、努力推进。

2.2 适应人才需求新生态,重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人才需求生态由用人单位需求、政策导向(1+X证书制度)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共同构成,其中用人单位需求起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对于技术的发展、更迭最为敏感。工业机器人技术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必然需要升级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分析哪一些职业能力是必须要继续重视加强,哪一些职业能力是应该要加大培养力度,以及哪一些能力可以由以前的重点培养调整为一般,只有紧跟产业需要及时校准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性好、竞争力强的高职专业人才。

SMART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是一种更为公平、规范、科学的目标管理的有效工具。“SMART”是由Specific(明确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达成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明确期限)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基于SMART原则,同时结合1+X证书制度提出的新的要求,能构建出相对科学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才能符合行业发展要求、胜任具体技术管理岗位以及满足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

只有制定的目标清晰、可衡量、可达成,紧跟其后的优化革新、具体实施才会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有章有法、有高度和有深度,从而为最终实现打下基础。

2.3 对照职业能力目标和1+X证书制度考核要求推动岗课证赛融会贯通

针对工业机人通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两个典型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层、职业岗位能力层的具体指标以及对应的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求的对照表(表1)。

目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已经公布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均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已覆盖了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各种实际岗位,并形成了水平层次区分。因此,在制定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个或2个X证书作为岗课证融通的改革对象(表1)。有针对性地将职业核心(关键)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的具体典型任务充分融合,既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能力培养目标、素质培养目标,又能够直接对应X证书的考核要点,从而取得更为有效的学习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没有列出拓展能力层,该能力是指在已经形成前两个能力层的基础上,还具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综合性任务的能力,也就是研究创新能力、能工巧匠境界,因此,该能力层实际在高职层次的培养中不是重点,仅仅是加以引导,而且实际工作中也只有较少的人能够在这一个能力层上有所发展。在高职培养阶段,对大多数同学的培养应主要聚焦于职业核心(关键)能力层、职业岗位能力层这两个层面,大力推动岗课证融通;对于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同学,可通过选拔进入到技能大赛集训队的方式,对标1+X证书高级水平要求适当提高学习的深度,激发其拓展潜能,全面培养其综合技能,为其日后成为能工巧匠提供成长条件、打下基础。

表1 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目标、相关课程模块与1+X证书制度考核要求对照表

2.4 对照职业能力目标和1+X证书制度考核要求推动“三教”改革深入发展

1+X证书制度中,“1”指的是学历证书,通过学历教育来获得,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围绕一门学科来规划、实施和评价;“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参加相应的技能考核考试来获得,是围绕一个具体岗位来设计、训练和考核。通过分析相关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到十年的专业对口工作和职位等级等情况发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大体可以总结为:初期靠学历(岗位技能)、中期拼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长期则取决于人品和悟性(职业拓展能力、职业素质)。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培养当中还是要牢牢把握住育人这个根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着力提升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效果,让绝大多数学生能起好步、能走稳路,给优秀的学生打下能走远路的基础。

“三教”改革指的是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就必须抓好“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

首先,在教师层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方面需要紧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快速发展,及时更新现有的知识库和技能库,另一方面要结合第一线的教学实践、深刻学习领会1+X证书制度、三全育人等最新的教育理念内涵,牢牢把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配套改革,在实施中总结经验、调整巩固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教研室的同事团结协作十分重要,要建设好教学团队,并通过团队成员的各项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水平比赛等举措组合,协同推进整体教改进程。

其次,教材层面,以往的教材主要围绕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来编写,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在项目(任务)化、模块化、自媒体式和活页式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是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看,这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与X证书考核的融入上做得还不够。X证书考核是围绕一个具体岗位展开来的,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点均与岗位有关,目前基于X证书开发的教材,很多是企业围绕考证设备来进行编写的,存在着拓展面不够的问题;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覆盖面够,但对于X证书考证来说,针对性又不明显。因此,对于相关的几门核心课程的教材选用和编写也必须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谋篇面局、合理规划、适当增减,还可通过选用主用教材和辅助教材等方式最终形成合适的教材体系。

再次,教法层面,对学生各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小班教学,分层指导,发展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职场能力,探索既重视优秀学生的进步也关注其他同学表现和成长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以开发学生职业潜能为核心,要注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查找问题能力、独立分析解决能力、处理逆境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其著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学生身上,通过设定任务情境,引发学生对于任务本身的兴趣,产生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需求,从而激发出内生的驱动力,并通过达到任务目标得到高的成就感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只有教师、教材和教法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得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好效果,同时也能实现X证书的考证目标。

2.5 探索建立科学、有效、长期的培养效果评估体系

社会对于企业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的评价是直观、持续的,相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却不是那么容易,现在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但基于现实的原因,这显然是不够的。1+X证书制度施行后,对形成更为准确的培养质量评估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职业能力对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中期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毕业三年后或五年后的状况,包括薪资水平、岗位情况和离职率等情况。现在已经有一些咨询机构做一些相关的调查(显然还不够权威可信),但从教育部门、学校层面这样的行动还是不多的,这与企业经营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形成较大的反差,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力度,从制度上建立起科学、有效、长期的培养效果评估体系。

3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对策

3.1 对学习广度和深度要进行平衡把握

笔者在企业工作过十七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有工作过,既从事过不同的行业产品,也在不同的岗位历练过,还了解过相当多的企业样本和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因此对于企业的人才核心要求及人才在职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均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学校学习的特点是课程覆盖面较广,工业机器人专业就是从机械、电气和自动化这三个专业融合发展而来,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不到两年半,这三个方面均开有专业基础课程,还开有工业机器人的专业课程,其间还要学一些公共基础课,可想而知在这相对较短的在校学习时间里,要在某一技术领域进入到较高的水平是比较难的。进入企业后,通过实习期、定岗后,会在某一岗位稳定工作,通常来说,会在岗持续一年以上,那么这一段时间里,就会密集运用与这一岗位密切相关的2-3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工作强度是高于课程学习强度的,所以就能将这些与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研究得较为深入透彻,有悟性且勤奋的员工往住就是在工作2、3年之后就能脱颖而出。

因此,学校教育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进行平衡把握,既要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拓宽专业技术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创造条件,也要重点选择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对照企业岗位要求、X证书考核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力争学生能基本胜任某一项实际工作岗位。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说,我们既要通过各门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这两个层次的能力在职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高职阶段的学习培养应该把这两者都考虑到,协同发展。

3.2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优先于X证书考取

1+X证书制度在全国推开试点后,各职业院校积极参加,这两年建设考点、师资培训、编写相关标准和规范、考评员培训和组织学生考核等各项活动陆续开展。目前批准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五个X证书中,“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这3个,与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吻合程度较高,因此,很多院校申请了相关的1+X证书制度试点,有的还申请了两个证书考核试点。从当前的考核组织及通过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X证书考核的设备通用性不足,如果学校没有相关的考试设备或者数量较少,学生练习学时不够,对最后的通过率影响较大;二是课证融合做得还不够,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点,学生迁移能力不够,灵活运用的水平还不高,这反映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抓得更紧;三是学生对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并没有认识到X证书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作用,需要从入学开始就强化学生对X证书意义的认识。

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X证书考证是主从的关系:职业能力培养是核心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主要方面,只有扎实做好了,才能满足学生短期、中期的发展需要,也能促进X证书的获取;X证书考证是从属任务,起辅助作用,要通过考证来推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可视化、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企业岗位要求的紧密对接。

3.3 要紧跟政策、调整深化相关措施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先后于2019年4月、9月和2020年1月、2020年12月31日公布了四批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试点。通过两年的试点工作后,将迎来政策的转型节点,也就是说试点结束后,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完善制度规范、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是后续的工作重点。X证书的获取将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形成常态,将成为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重要联接桥梁和纽带,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政策、调整深化相关措施。

4 结语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优化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抓住政策新生态下带来的机遇,重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对照职业能力目标和1+X证书制度考核的要求全力推动岗课证赛融会贯通和“三教”改革深入发展,并探索建立有效的培养效果评估体系。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培养路径,要对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要进行平衡把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优先于X证书考取,要紧跟政策并相应调整、深化相关措施。

猜你喜欢

工业机器人证书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收录证书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虚拟样机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液压夹持器的设计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