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体验式学习在英语研学旅行跨学科设计中的应用

2022-10-01张铃钰杨铠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跨学科研学

张铃钰 纪 维 杨铠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一、研究背景

“双减”政策,将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还给了学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规避教育乱象、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教育政策。

2022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课程理念强调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同时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双减”政策与新课标相互呼应,强调英语教学应全面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因此,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背景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深度学习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必然会成为研学旅行产品的新方向。本文旨在探究作为英语课堂教学补充与拓展的跨学科英语研学旅行主题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新范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研学旅行与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研学旅行是贵族的专权,但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研学旅行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1]。

新课标确定了以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目标。英语跨学科研学旅行,就是以研学主题为载体,将英语学科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等维度与其他学科共同融入到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同时,通过结合区域特色及旅游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真实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分享、合作;通过真实任务实践目标语言与能力;通过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通过浸入式体验、感知、介绍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的研学旅游主题项目。

三、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它不仅强调在“做中学”,还强调要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能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性的发展。体验式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除此之外,体验式学习能够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探究与学习的过程,不断调动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建构英语学习的新模式;体验式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使得学习环境变得轻松、和谐,从而降低学生的紧张心理,提升学习氛围;体验式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研学旅行能够为体验式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并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浸入式的深度学习,逐渐从记忆理解过渡到应用实践,最终达到迁移与创新。

体验学习的理论模式是呈现体验学习顺序的一种方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体验学习过程运作。体验学习理论模式中,最著名的就是库博(1975)四阶段模式: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2]。

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观察与反思建构意义,从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再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将所学、所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与检测。这一过程正是语言学习由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过程。

四、体验式“英语研学”跨学科主题设计案例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本研究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做中学”“思考中学”,强调“具体的经验”等特点,将库博(1975)关于体验式学习的四阶段模式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有机整合,建构体验式跨学科主题设模式。本模式旨在加强英语学科的深度学习,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与其他学科搭建自然的融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联动的综合化实践。(见下图)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足,这就要求课前和课后的活动能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深度学习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体验式跨学科主题设计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有机融合,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 I think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的阅读材料Full moon,full feelings 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本文主要聚焦于课后阶段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英语研学旅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分析。

课前,授课教师通单元整体分析,确定单元的主题为人与社会,主要聚焦于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与庆祝活动;阅读材料Full moon,full feelings主要聚焦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庆祝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后,结合承德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名城,并借助避暑山庄的研学旅行需求,发现历史学科与本课的契合点,进行跨学科融合,确定“与山庄历史对话,和外国小伙伴穿越回清朝,体验乾隆如何过中秋节”的跨学科主题。

课中,本节课为阅读课,通过文本阅读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中秋节的起源、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相关的词汇和句型;通过讨论挖掘文本的主题,进行应用与实践;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朝人如何过中秋节,以将所学知识与历史学科进行迁移与融合。

课后,通过创设中秋佳节,“我”和外国友人一起“梦回”清朝,在避暑山庄与乾隆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避暑山庄体验一系列的与中秋节相关实践活动,进行深度研学与跨学科迁移创新。主要从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意义建构——迁移创新以实现以研学旅行为桥梁的跨学科主题活动。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居避暑山庄多在夏秋季,中秋节多在此庆祝。他先后在避暑山庄过了40个中秋节。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与中秋佳节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清代皇宫赏月过节的代名词。所以,将研学地点选址在风景秀丽,底蕴丰厚的避暑山庄无疑是最佳选择。

当平面的插图与问题跳出课本映入眼帘时,学生不仅对于英语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全面,在整个研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扮演成导游,用英语为外国友人(学生扮演)介绍避暑山庄的历史与著名景点,并在不同的景点指导学生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从而使学生以自信且骄傲地用英语讲出、讲好中国故事。

根据避暑山庄内各景点的特点和意义,查阅乾隆在避暑山庄过中秋节的历史记载,根据中秋节的各项活动,我们重新规划了山庄研学路线:丽正门——烟波致爽——云山胜地——文津阁——蒙古包——永佑寺——热河泉——金山——水心榭——东宫遗址——德汇门。

从“丽正门”进入山庄,边走边介绍山庄的历史。而后行至“烟波致爽”,品尝月饼,拜祭月神。每至中秋佳节的酉正二刻(下午五点半),乾隆帝奉母携妃,在“烟波致爽”殿院内设月供,宫中的妃子、王子和公主都有着明确的规格要求。学生通过一块小小的月饼,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礼节,模仿古人拜祭月神的活动,体会古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随后到达“云山胜地”,登高观景,俯仰之间。云山胜地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是乾隆用酒膳,赏月饮酒之所在。在此,学生登上高台之后便可以稍作休息,欣赏居高临下的广袤风光,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避暑山庄,同时体会古人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操,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休息片刻后,走进“文津阁”,体验文人情怀,广纳其中。学生可以在此处进行“猜灯谜”“投壶”等活动,通过含有传统元素的小饰品,如扇子,香囊等物作为猜谜奖励,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走出“文津阁”走向“蒙古包”,近距离参观满族和蒙古族的国家、省级三十余项非遗或非遗技艺制作的器具、生活用品等,感悟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必要性。乾隆每次来山庄避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永佑寺”瞻礼皇祖神御,施宗庙之礼。因此,下一站是“永佑寺”,在此可以暂时“跳回现实”,告诉学生最初的“永佑寺”已经在日军侵华时的战乱动荡中被毁,仅剩下目前的舍利塔和四通石碑。面对辉煌的历史名胜的同时,其中有一小段不能遗忘的屈辱历史。名字的美好寓意与现实战争的摧残的鲜明对比是爱国主义教育鲜活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行至“热河泉”,和学生一起感受祖国山河的神奇之处,感受中国最短的河流热河的温度。

中秋节是一年一度的赏菊佳节,下一站“金山”——登高赏菊,对话诗人。于此,学生可以亲自执毛笔,在泛黄的宣纸上写下一句自己知道的有关于“菊花”的诗句,并且在欣赏清新典雅的菊花之后,自己作诗,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句,并用英语向“外国友人”进行介绍,拍照并合影留念。亲自执笔使学生在“金山”高台之上切身体会古时文人的洒脱心境,心旷神怡间写下千古绝唱。此时此刻,学生在微风与美景的作用下身心放松,一方面感受着大自然的旖旎,一方面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陶冶情操。

走下“金山”,朝“水心榭”——湖上清风,山间美景出发。学生在此可以稍作歇息,在湖中岛上的山庄的中心可以将山庄的风光纵览其中,从朴素的视角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美。教师可以以围坐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发现自己觉得最美的景观并用英语向大家发表,在舒适的环境下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参观“东宫遗址”进行情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此处为乾隆皇帝修建的举行重大庆典、接见群臣、发布政令及接见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和外国使节观戏、赏赐的地方。在此,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秋节的来源与习俗,以及在中秋节时到避暑山庄游玩一天的路线。锻炼学生可以实际运用英语讲述历史与阐述观点,做到真正从书本中走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讲英语与传统文化深刻融合。

整个研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具体体验进行观察与反思,从而对中秋节的意义、历史、故事,避暑山庄的历史、景点等维度进行意义建构,已达成最后情景交流中的迁移创新。但是,避暑山庄内景点众多,本研究只聚焦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基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将英语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综合实践。此外,本研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联动、协同达成主题项目的落实。

“双减”政策与新课标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契机。研学旅行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真情景”,能够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思”,践行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本文通过建构体验式英语跨学科研学主题活动设计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有机融合,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的有效联动。同时,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跨学科研学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与承德心灵相守(中)
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