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历险”记
2022-10-01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在日常防护中,口罩建立了人类与病毒间的第一道防线,成为广受追捧的“明星”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防护“小帮手”。小小的口罩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历险”呢?
造型各异,功能独特
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的科学家普林尼用松散的动物膀胱捂住口鼻来过滤粉尘,避免在粉碎朱砂时吸入有毒物质。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蒙口鼻的绢布可视为最原始的口罩。古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知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对飞沫传播更是知之甚少,只是用衣袖、丝巾等阻隔异味。
公元16世纪,法国医生设计了一款造型怪异的“鸟嘴”面具——眼眶的位置被装上玻璃以确保视线不被遮挡,“鸟嘴”可放置香料或药物,比如薄荷叶、樟脑等,起到过滤、消毒的作用。
这种“鸟嘴”面具还与宽沿礼帽、披肩、长袍等组成一整套防护套装。
图1 造型独特的“鸟嘴”面具(图/图虫创意)
每次“历险”都是“蜕变”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快速移动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会导致极小颗粒的随机弹跳运动,从理论上研究了口罩对粉尘的防护作用。1849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特发明了一款过滤式呼吸器,呼吸器配备单向阀门,以羊毛织物或类似的多孔材料过滤空气。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空气中生物细菌的存在。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凯尔·弗洛格在人体咽部和龋齿中培养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证明唾液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后,应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莱德奇的要求,医护人员在施行手术时都开始佩戴遮挡口鼻的消毒纱布面罩,这款面罩被称为“米库里兹氏面罩”。
图2 实验中的路易斯·巴斯德(图/图虫创意)
1899年,法国外科医生制作了一款含6层纱布的口罩,他将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即可。在后来的发展中,口罩逐渐演变成可自由系结和佩戴的形式,成为现代口罩的雏形。
我国口罩“第一人”
1910年冬,肺鼠疫在我国东三省 蔓延,时任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赴东北抗疫。
伍连德在疫区排查时发现肺鼠疫可能通过飞沫传播,于是,他发明了一款用双层纱布制成的简易口罩,这款口罩成了当时防控肺鼠疫的“利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肺鼠疫传播。后来,人们将这款口罩称为“伍氏口罩”。
图3 伍连德——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图)
此后,口罩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预防疾病传播与工业粉尘污染的必需品。但这一时期的口罩主要是以纱布材质为主,防护效果欠佳。随着工业的进步、新材料的发现以及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渐加深,口罩的制作工艺与原材料也在对抗病毒与污染的过程中不断优化。
如今,口罩的贴合度、防护效果、舒适性、便捷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医用外科口罩,还出现了防尘、防花粉、过滤PM2.5等不同种类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