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作业错例成因及解决对策
2022-09-30安徽砀山县西关小学235300刘允
安徽砀山县西关小学(235300) 刘允
布鲁纳说过:“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对于学生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透过其中发现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就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笔者先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外在影响因素,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错例,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地探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力求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调查分析
问卷设计:主要从学生喜欢数学作业的程度、喜欢的作业批改方式、做题习惯、易错题的成因以及作业量的大小等几个层面进行考量。
问卷发放:每个年级50份,男女生人数各半;采用无记名、随机发放、集中填写的方式。
问卷分析:本次调查问卷共计发放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3份(无效问卷分别为六年级2份,一年级5份),问卷有效率达97.7%。
在“是否喜欢做数学课堂作业”调查中,结果呈现令人担忧的趋势(如图1)。究其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加深,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造成课堂作业错误率高,从而产生抵触课堂作业的心理。
图1
在“你喜欢的作业批改方式”调查中,表1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担心教师当面批评后自己下不了台,所以他们更喜欢同学之间相互批改作业的方式。
表1
在“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读题习惯(如图2),有的学生拿到题目感觉差不多就下笔解题,有的学生不能够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意思,等等。
图2
在“做题习惯”统计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做作业,高年级的学生则是喜欢独立完成作业,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想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如图3)。
图3
在“学生课堂作业量”及“完成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作业量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并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如图4-1)。课堂作业布置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这样一来,课堂作业就变成了课后作业了,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很难专心致志地完成,错误率自然就高了(如图4-2)。在“对于课堂作业出现错误的自我诊断”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自己细心一点就不会错了(如图4-3)。这种看法也出现在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批评中:看看你多粗心啊,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会错呢?稍微细心一点都能够做对!……
图4-1
图4-2
图4-3
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溯根求源,找出学生做题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将提高课堂作业正确率落到实处。
二、错例成因及对策
1.因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错误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分析学生的课堂作业,很多错误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导致的。
(1)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造成的错误。如学生书写时对“7”进行了涂改,以致自己最后都弄不清到底是几,就想当然地将其看成了“1”,从而造成了错误。
(2)心情急躁,看错符号造成的错误。有的学生做题时只讲速度,不问对错,一道题还没完整地读一遍,提笔就做,以致在计算的过程中看错运算符号、抄错数字。
(3)图懒省事,盲目口算造成的错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认为使用草稿本麻烦又费事,不如口算来得方便,即便遇到稍为复杂的运算,他们也宁愿使用口算而不用草稿本。
解决策略: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题习惯、书写习惯、思考习惯、自我检查习惯等。
(1)严格书写要求。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做到字体端正、格式统一、布局合理。设置“优秀作业展”,以激发学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必须要求学生重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2)保证做题时间。教师每堂课要留1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并进行面对面批改,变以前“又对又快”的要求为现在的“又对又整洁”。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做题就不会急躁,错误率也会降低。
(3)强化草稿本的使用。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计算,要求学生必须在草稿本上留下“痕迹”,教师随时抽查,防止有的学生“强用”口算而出现错误。
(4)掌握基本的“查错”方法。加强“估算法”的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做题中使用“一步一回头”法,即做一步快速地检查一步;做题后可以使用“观头查尾”法,即查看数据最高位和末位有没有错误。
2.因年龄心理特征造成的错误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及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心理特征。这些往往是造成课堂作业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
解决策略: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助其矫正。
(1)反复读题,弄懂题意。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记忆力差,要求他们不能只读一遍题目就动手解答,要多读几遍,切实弄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对于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要帮助他们理解,对于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数学术语,也要作简要说明。
(2)口头复述题目内容。复述题目内容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并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3)摘录条件,精选语言。教会学生习得择录应用题条件和问题的能力,精选与解题有关的语言。
(4)设立纠错本,变“错”为“宝”。纠错本可以随时提醒学生曾经出现的错误,既是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遗忘过快问题的有效措施。纠错本不是把做错的题记下来就结束了,要经常让学生与小组搭档共同阅读,把自己的易错题讲述一遍给搭档听,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在易错题中淘“金”。另外,教师也要建立学生易错题档案,收集整理作业中学生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差错,及时找出教学中的盲点。
3.因智力差异因素造成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说明学生的智力是存在差异的。
(1)算理不清造成的错误。很多学生对待简单的问题时应对自如,但是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笔。如图5所示,学生弄不清楚乘法中的第二步计算的结果“840”究竟表示“840个十”还是表示“840个百”,只凭着自己的感觉写上去。如图6所示,学生仅仅记住了“不够除的要商0占位”,但是弄不清楚什么情况下要商“0”,什么情况下不能够商“0”,导致一遇到这类题目就感到很茫然。
图5
图6
(2)受思维定式影响造成的错误。有些学生常常难以摆脱前摄抑制(前面的知识对后面知识的干扰)或倒摄抑制(后学知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干扰),不能顺利地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听到教师强调某一注意事项就记在心里,在做题时不论是什么情况就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进位加、退位减”后,学生做题就出现“遇加就进,遇减就退”的现象(如图7、8)。
图7
图8
(3)因理解性偏差而造成的错误。数学理解偏差就是对数学概念和规则的理解没有达到理性认识。如图9所示,两道题的错误“如出一辙”。笔者访谈了出错的学生,当她看到笔者没有批评她的意思,就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先是个位上的数相乘,即2×5=10(3×8=24),写在前面;再用个位上的数字“5”(或“3”)乘十位上的数,即5×3=15(1×3=3),写在后面;合起来就是“105(243)”。笔者追问:“为什么要把10或24写在前面呢?”她说:“我听老师说先算个位上的数,再算后面的数。”原来学生把“前、后”的位置理解“反”了:先算的数字就写在前面,后算的数字就写在后面。这就是因理解性的偏差,造成了信息顺序的颠倒,从而计算错误。
图9
解决策略:教师在纠错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到“病根”,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1)耐心细致地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作业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与理解新知有关的认知缺陷,给予针对性的讲解、辅导。这是提高学生课堂作业正确率的最有力的保障。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3)运用多种手段,强化正面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展示教学模型、动画演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
(4)注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重新提炼、加工、概括的过程,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同一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而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过:“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差错中的不利及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学生‘尝试—差错—完善’的机会。”面对学生课堂作业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粗心”“不认真”,而要找到其中的症结,了解学生思维的起点,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与问题之间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