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水彩画中的运用

2022-09-30纪欣谊

参花(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彩画水彩水墨画

◎纪欣谊

水彩画属于西方画种,但因具备独特的艺术性和水色意蕴而被人们所熟知。水彩画以水为媒介稀释透明的颜料,从而得以在纸张上或是其他媒介上表现物象。水彩画引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在技法和所画对象上甚至是画家创作情感中,都已经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蕴。本文以具体实例为分析的对象,提出传统元素如何予以个体特色的表达,希望对研究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繁荣艺术市场有借鉴的意义。

一、水彩画发展及艺术特点

(一)水彩画的起源及发展

1.水彩画的雏形

水彩画即以“水”与“彩”调和后作为颜料进行作画。最早的水彩画出现在尼罗河流域,颜料以纸莎草根茎制作而成,主要用于当时的王公贵族在卷轴上记录宗教、历史等。后来出现了在卷轴上制作的细密画,颜料的成分主要是水和在岩石中提取的矿物质为主,此时颜料已经有了色彩区分,比如褐色、土黄色、红色、黑色。此时的颜料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将提取的矿物质中加入树胶或者蛋清,与水进行调和即可。

2.欧洲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细密画大约出现在公园9世纪之前的希腊,大多都是以水彩为颜料,在教堂作画。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水彩颜料也不断丰富,以铅白为代表的不透明颜料开始被运用到艺术品中。

公元前17世纪,帕加马国王莫里斯二世在特制的羊皮纸上作画,水彩画材料进一步成熟。羊皮纸轻便易携带,且具备较强的吸水性,非常适合进行水彩画创作。但羊皮纸制作工序较为烦琐,加之羊皮本身就价格昂贵,因此此时的水彩画基本都是贵族的文娱活动。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彩画的材料不断平民化,这为水彩画进入民间提供了基础,民间水彩艺术开始活跃起来,也逐渐出现了一批画家。15世纪之后,德国和意大利水彩画发展速度较快,其中以德国画家丢勒为代表人物,其画作《野兔》是我们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的早期水彩作品。当时的水彩画画家还会以水彩的方式进行大型壁画的创作或者用单色水彩画进行素描创作,充分展现了水彩画风格多样的创作形式。

图1 丢勒《野兔》

17世纪初期,水彩画在英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英国对地形的测绘需求极大,而地形测绘非常适合以水彩的形式展开,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期英国水彩画的特点以风景记录和写实为主。

在18世纪之后,英国水彩画题材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地形测绘,当时英国文艺思潮泛滥,水彩画的风景记录和写生发展迅速,成为当时王公贵族的文娱活动,将水彩画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但在题材上依然局限于风景地貌。比如透纳的《海边系列》。发展到19世纪初期,水彩画已经走向成熟,代表人物有约翰·康斯泰布尔、戈尔丁、波宁顿等,都为后来20世纪现代水彩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透纳 《海边系列》之一

(二)水彩画的绘画语言特点

水彩画中的语言魅力源自其媒介——水,水是一种流动的物质,但单一透明的水难以形成稳定流动的效果,只有水与色结合后,才能够完成水彩画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一种由于流动而形成的偶然性。

这种偶然性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难以控制性,因此画家希望通过控制水的分量来控制画面的效果。比如分量较少的水让两种色彩难以融合,从而产生结构性的边界或者是轮廓;而适中的水分则会让两种色彩产生些许交融,但不至于完全混乱,产生朦胧之美;而较少的水量则会加大色彩的流动和融合,并在流动过后出现冲刷的印记。画家在对水分的控制上并非是绝对的,因此才让水彩画多了一丝变数,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水彩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此外,“彩”与“水”都具有透镜的特质,辅以特殊的技法,比如罩染法,能够将物象的灵动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种灵动需要“水”的分量与“彩”的浓度的相互调和,并且在相应的媒介下才能够产生效果,也就是在水彩纸的纹理和底色基础上展开绘画,透露出彩纸的原本属性,增添水彩画的趣味性,提升画面的整体境界。

二、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水彩画中的具体运用

(一)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在水彩画中的运用

1.意境及境界的追求

在国人的绘画赏析中,对作品更重视意境的表现形式而非技法。这也在客观上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画家的创作理念,即把握“借物喻情”。水彩画在进入中国后,无疑融入了诸多画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有许多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例如画家林风眠的作品《秋鹭》,画面中色调相对单一,但物象描绘饱满,近景是几只鹭鸟,立于芦苇丛中,为杂乱的芦苇草平添一丝秋风;远景是夕阳西下的暮色,映衬着孤立的秋鹭,刻画出画家高洁的人物内质。

2.写意的“逸格”

所谓“逸格”,在绘画中是指不拘常法,国内很多画家受到“逸格”的影响极大,从而形成了水彩画特有的创作风格。实际上这与水彩画语言表现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也正是基于这种天然的相通,画家更加注重创作时的精神,简化物象的形体。比如王绍波,在水彩以及花鸟画上都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他的水彩画作品透露着浓厚的写意意味,给人以极强的空灵感,同时又将水墨画的飘逸融入其中,将水彩画的语言特点充分表达出来。

图3 林风眠 《秋鹭》

图4 王绍波 《雪乡》

3.以“拙”为美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拙”美就有所显现,比如庄子主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拙”美对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画家对题材的选择上,物象若本质朴,色彩便可随意。比如画家黄增炎的作品《同心协力》,这幅作品展现的是20世纪中国的乡村建设场景,在题材上便透露着朴实无华,画家将作品底色进行了处理,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强化了水彩画厚重的美感。

图5 黄增炎 《同心协力》

(二)传统元素如何予以个体特色运用的表达

1.材料上的运用

水彩画以“水”作为媒介,这与我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水彩画在国内的认可度较高。不过,画家在总结水彩画与其他画种的相通之处时,往往会忽略材料的重要性。实际上对绘画艺术而言,材料与色彩、结构都是画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也能够寄托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比如中国的水墨画,便是对材料运用的典型代表。我国著名画家李铁夫就曾经探索水墨材料用于水彩画的可能性,他直接运用水墨画中的宣纸和毛笔进行创作,建构一种具有水墨画语言的水彩画。李铁夫的作品《四川峨眉》正是以这种方法创作而成,画中大胆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点染法,层层叠加,很像一幅山水画,将中国的毛笔、宣纸与水彩画创作完美结合。

图6 李铁夫 《四川峨眉》

2.技法上的运用

欧洲水彩画较为注重物象的准确刻画,而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中,对物象的临摹往往是居于意象表达之后的,也就是更注重写意的画法,这也成为中国水彩画的典型特点。基于这种对意象表达的偏重,中国水彩画中对传统水墨画的借鉴颇多,尤其是技法上的运用,更是体现出中国画家对水彩画材料与意向的完美结合。张大千作为我国传统水墨画的代表人物,其水彩技法的运用同样炉火纯青,张大千在青年时期受到西方印象画派的影响,因此在其后期的画作往往透露着浓厚的虚拟对比的特点,突破了绘画技法和色彩的约束,形成了色与墨的深度结合,比如以水墨画技法中的“计白当黑”作为水彩画中抽象与具象的表现形式,制造特有的空灵意境。

3.色彩上的运用

在当前这个色彩斑斓的大环境里,大众很容易被色彩吸引注意力,因此,艺术家基于个性表达的基础上,会越来越注重色彩的使用。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情感需求、个人经历抑或喜好、擅长的领域来选择自己特有的色彩表现方式,从而形成画家独有的对色彩的理解。因此,水彩画在进入中国后,中国水彩画家除了在材料和技法上改良了水彩画,还特别注重水彩画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水色生动,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例如王肇民的《背光的荷花玉兰》,画家在创作中对“黑”与“白”两种颜色赋予特殊的艺术效果,花瓶的黑与底色的白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王肇民认为,对比色的单一能够形成更有力量的表现语言,多而淡则无力,少而强则有力。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仅有几种高饱和度色彩,这正是源于画家对于色彩单纯性的深度理解。

图7 王肇民 《背光的荷花玉兰》

三、结语

在水彩画创作中,实际上是没有国界的清晰划分的。所谓传统文化的融入,从本质上说就是画家的自我挖掘与创新,从而让作品能够体现文化精神与意蕴,同时又能够兼容西方绘画理念和绘画风格的多元化。只有这样,中国的水彩画才能实现本质的突破,让水彩画不再仅仅是西方画种的分支,而是世界性、全民性的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水彩画水彩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我的水彩画
安静的水墨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