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者兴趣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阅读推广模式创新研究
2022-09-30王宏
王 宏
(黄淮学院图书馆,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核心目标是满足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新时期背景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个性化趋势,在有效助推公共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其阅读推广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仅站在图书馆的角度制订推广方案,忽视了读者的兴趣及个性化需求,使读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阅读的状态中,既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阅读推广质量的提升。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高度重视读者兴趣,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模式,进而全面强化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
1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
1.1 个性化阅读推广不足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更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核心,读者的兴趣及个性化需求逐渐受到关注。基于读者兴趣的阅读推广模式需要以读者为服务中心,以读者的阅读需求、思维习惯等因素为理论基础。但是,相关数据显示仍有35%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以自身为阅读推广主体,而与读者需求相关的阅读推广,如阅读需要、阅读服务、阅读行为以及阅读兴趣等,仅占阅读推广总体的6%左右。可见,部分公共图书馆以读者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推广服务较差,无法切实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1.2 阅读推广渠道狭窄
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渠道是提升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以阅读经典、图书漂流、以书会友以及微书评等模式为主,通过“以新套旧”的方式,利用新的推广理念修饰旧的内容。可见,阅读推广者缺少创新推广意识,并未认识到读者兴趣以及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渠道狭窄,既无法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又限制了阅读推广作用与价值的充分发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公共图书馆个性化阅读推广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宣传推广的主阵地,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以切实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阅读推广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模式的必然趋势。此外,由于社会大众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以及兴趣喜好等各不相同,使其在阅读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公共图书馆创新个性化阅读推广模式,能够切实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帮助读者实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
2.2 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
浩如烟海的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阅读推广服务的基础。“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虽然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为读者推荐阅读资源,并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生成“最受欢迎图书”“月度借阅榜”等数据对读者开展阅读推广,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更新情况以及热门图书的借阅情况。但是,大数据自动生成的推荐目录仅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无法精准定位到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及精准性。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在充分明确读者兴趣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创新个性化的阅读推广策略,进而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
3 基于读者兴趣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阅读推广创新路径
公共图书馆要想强化自身的阅读推广效果,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其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习惯,进而实现全民阅读的目的,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构建读者兴趣图谱,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对读者的兴趣喜好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分类以及推理等操作,进而形成以读者兴趣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二是在读者兴趣图谱的基础上创新阅读推广措施,通过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开拓多元化推广渠道、建立读者反馈机制以及创新阅读活动等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服务,进而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果。
3.1 构建读者兴趣图谱
3.1.1 兴趣图谱的概念。兴趣图谱是由读者和兴趣节点两部分构成,主要描述的是以读者为主体的虚拟网络图,从读者的关注、互动、检索以及评价等网络行为中获取兴趣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将读者的网络虚拟关系转变为以兴趣节点为核心的关系网络,见图1。
图1 以读者兴趣节点为核心的网络关系图
3.1.2 基于兴趣图谱的阅读推广模型。基于读者兴趣图谱的阅读推广模型可分为数据资源、兴趣本体、阅读兴趣发现以及精准推荐服务四个层面,见下页图2。该阅读推广模型以读者兴趣为核心,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组织对象,在充分分析读者思维习惯、生活数据以及兴趣喜好的基础上,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匹配,进而实现精准供给。数据管理层主要由读者自述数据、图书馆服务数据、读者生活数据以及网络痕迹数据四部分构成。其中,网络痕迹数据来源于信息检索、收藏记录以及咨询记录等;生活数据来源于社交软件、网站的使用以及网络购书等。在数据管理层中,由于数据信息较多且来源相对广泛,并且不同数据类型之间还会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图书馆需要对与读者相关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为后续的阅读推广服务奠定基础。兴趣本体层由读者兴趣挖掘、读者行为统计、关键词获取、语义过滤、兴趣度计算以及协同过滤六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充分挖掘与汇总读者感兴趣的阅读资源,并以读者兴趣为原则,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汇总、分类以及推理等操作,进而完成对读者兴趣计算工作。兴趣发现层由兴趣抽取、生成图谱以及优化与完善图谱三部分构成。在完成读者兴趣抽取以后,图书馆将兴趣汇总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生成读者兴趣图谱,并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优化与完善,确保在读者兴趣与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之间建立一定的映射关系,进而将与读者兴趣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整合,为接下来的精准阅读推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精准推广层由读者需求分析器、映射匹配器以及精准阅读推广服务三部分构成。其中,需求分析器的作用是全面分析读者各项数据,并借助兴趣图谱预测读者的潜在需求以及喜好;映射匹配器的作用是将兴趣图谱生成结果与图书馆资源有效融合,动态把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为读者提供精准的阅读推广服务,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个性化阅读推广效果。
图2 基于兴趣图谱的阅读推广模型
3.2 基于读者兴趣图谱创新阅读推广模式
3.2.1 发现读者个性化需求。公共图书馆要想创新阅读推广模式,首要任务就是发现读者的兴趣以及个性化需求,在读者与阅读资源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推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使阅读推广者能够在制订推广方案前发现读者的兴趣节点、阅读需求、阅读行为等个性化特征,科学把握读者的兴趣走向,准确找到兴趣喜好一致的读者,并借助兴趣图谱精准预测读者的兴趣延伸,进而为他们推荐阅读资源,如好书推荐、热门刊物以及畅销图书等,提升个性化阅读推广服务的精准性。
3.2.2 开拓多元化推广渠道。“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不断涌现,使读者的阅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兴趣喜好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以及推广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此,公共图书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阅读推广模式中,开拓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渠道,如申请微博、微信公众号及研发手机阅读App等,提高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提升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率,确保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此外,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读者兴趣图谱预测其兴趣喜好,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宣传推广方案,同时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当下的热点内容,如红色文化传承、党建100周年等内容,有效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其阅读能力。
3.2.3 丰富阅读推广内容。阅读推广内容与推广效果密切相关,若推广内容较少且十分枯燥,不仅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推广效果。因此,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者应高度重视推广内容的选择,努力收集更多的文献资料、科普书籍,尽可能地展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推广内容。此外,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线下图书采购活动的方式,使读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图书荐购中,有效满足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提升公共图书馆灵活应对读者个性化需求转变的能力,进而达到个性化阅读推广的预期效果。
3.2.4 创新阅读活动方式。公共图书馆在创新个性化阅读推广模式时,应在遵循兴趣图谱的前提下,将读者的兴趣进行归纳与汇总,并针对不同的兴趣类型制订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方式,创新推广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个性化推广效果。在实际的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中,公共图书馆应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并利用读者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推广活动,如阅读沙龙、专题讲座等,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氛围。
3.2.5 建立读者反馈机制。阅读的主体是读者,其直观感受能够直接反馈阅读推广服务的优劣。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个性化阅读推广效果,就应建立健全读者反馈机制,为读者搭建相应的意见反馈平台,在阅读推广者与读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帮助推广者在第一时间明确读者的兴趣及个性化需求,科学调整阅读推广服务,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同时使读者能够将阅读感受及时反馈给推广者,在推广者与读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创新基于读者兴趣的个性化阅读推广模式,既能够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强化其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习惯,又能够增强阅读推广的整体效果,对我国实现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构建读者兴趣图谱,并以此为依据精准预测读者的兴趣喜好,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为公共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