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设计的劳动教育探索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CSW-Labour”教育实践探索
2022-09-29万飞莫金平钟小敏
万飞 莫金平 钟小敏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广东东莞 523429)
许多班主任反映现在的学生有缺乏锻炼、浪费粮食等不良习惯,甚至还有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初中生要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1]。也就是我们的劳动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结合,这也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树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目标。人生需要有生涯规划的远大目标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人生需要热爱劳动才能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家劳动者和接班人。
一、从实践的视角审视初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
现在不少中学都重视劳动教育,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初中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缺少劳动时空条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异化消费思想的冲击和教育城市化取向的裹挟,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逐渐淡化[2]。受教育内卷的影响,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为了让孩子可以学得更好,家长往往担心孩子在家做家务会影响学习,有的甚至还报补习班,再加上由于缺少劳动教育基地,导致孩子学生缺少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二)实施缺少顶层规划设计
缺乏系统发展规划,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长远建设之路上,在方向性上受到严重制约[3]。通过劳动教育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人生成长的过程和生涯角色的过渡中,作为不同角色的劳动者,应该锻炼哪些劳动技能?具备哪些劳动品质?我们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职业劳动者?这是基于生涯设计的劳动教育必须回答的一连串问题,实践中很多学校甚少基于形成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而设计、引领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
(三)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目前,很多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缺乏制定详细的劳动教育计划、劳动教育实施规程、劳动教育实现目标、劳动教育保障措施、劳动教育考核评估办法等,缺少科学规划,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难以保障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于生涯设计的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载体,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但在初级中学,学校应该开展怎样的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学校,我们开展的劳动教育与以往的劳动教育有何区别?如何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的长效性?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学校开始了基于生涯设计的劳动教育。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把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从出生到死亡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0—14 岁)、探索阶段(15—24 岁)、确立阶段(25—44 岁)、维持阶段(44—64 岁)和衰退阶段(65 岁之后)[4]。萨柏创造性地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与角色关系。在生涯彩虹图中,一组职位和角色由光谱绘成,分别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比重不同,从而形成光彩多样的人生。结合萨柏的生涯彩虹图,通过不断讨论和设计,学校制定了“CSW-Labour”劳动教育规划图:
图1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CSW-Labour”教育规划图谱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初期。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劳动教育可以分为“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三大类[1]。结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我们从萨柏的“生涯彩虹图”中的六个角色选取三个:“儿童(Child)”“学生(Student)”“工作者(Worker)”,形成“CSW-Labour”教育规划。对于初中生来说,开展三种劳动教育的空间分布归类如下:生产性劳动的空间场所主要在学校+社会;服务性劳动的空间场所主要在学校+社会;日常性劳动的空间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
将劳动的三种分类对应“生涯发展”中的生涯角色(儿童、学生、工作者等)进行定位,从而确定不同的生涯角色需要锻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需要突破的劳动内容、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职业体验和自我评估,让学生多途径多维度地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进行生涯设计思考。让劳动教育与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让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和迈进。
三、“CSW-Labour”教育体系实施
学校以“创造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作、创业能力的学生,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巧用校内外资源开拓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基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CSW-Labour”劳动教育规划图谱,我们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CSW-Labour”教育。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形式多样开展“CSW-Labour”教育
劳动教育在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后,就可以按照课程的要求,在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环节中,规范化地组织与实施以及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有了强有力的抓手[5]。根据学校“CSW-Labour”教育规划设计,制定《松山湖实验中学劳动教育规划表》,从必修课程“劳动课程”“综合实践”“劳动实践”“职业素养”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五个方面分类实施,具体见表1:
表1 松山湖实验中学劳动教育实施规划表
学校创造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六年的发展逐步完善,通过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德育课程、研学课程、在线慕课等,形式多样开展劳动教育。在每周两个课时的综合实践课上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金工、木工、激光切割、3D 打印等现代劳动技术,通过创意物化制作台灯、钥匙扣、笔筒、雕塑等工艺品。学校实行选修走班制,每学期开设的180 多门校本课程中有30 多门关于劳动职业体验与劳动创作主题的课程,贯穿人文、艺术、科学、社会、技术等领域,如,校园短片视频制作、App Inventor设计入门、艺术压花贴画、创意软陶泥、模拟飞行、创意手工皂、助眠香薰蜡设计与制作、小记者大世界、点心制作、劳动技能、植物艺术、创意3D 打印、茶艺等课程。学生根据个性特长与发展选择喜好的课程,在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思维碰撞、体验体认的过程中认识各行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此外,通过学校社团课程、德育课程、研学课程,在活动和训练中有规划开展劳动教育,如“一二三五十,优劳在松实”主题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劳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同时,结合学校信息化教学特色,创造性开设劳动教育慕课,让学生在线学习,让劳动教育的全要素通过学校课程体系全方位覆盖学习全过程。
(二)巧用校内外资源开拓“CSW-Labour”教育实践路径
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重视“一个原则”,加强“两个建设”,巧用校内外资源开拓“CSW-Labour”教育实践路径。第一,“一个原则”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原则。劳动让孩子与生命有了意义链接。在多样化的劳动课程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测试不断进行调整,自主选择,从而慢慢探索出自身的生涯规划。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把劳动课程变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发现不同劳动的价值与创造性,能够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从劳动中获得愉悦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两个建设”是师资建设和基地建设。在师资建设上,学校构建了“校内劳动教研团队”“校外兼职劳动导师队伍”“劳动职业素养专家团队”的三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以校内劳动教研团队为主体,通过劳动课程教研,不断培养和锻炼本校教师成长;同时,吸收社会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劳动导师,不断补齐和优化劳动教育师资;辅以劳动职业素养专家团队,以讲座、培训、工作坊等方式进行补充,体现了“智慧众筹”多元化育人教育理念。
在基地建设上,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与企业共同建设莞香园,与研学基地共建蔬菜种植基地,学校所处的松山湖高新企业云集,我们也通过园区科技教育局,与20 多家企业合作,每学年固定开展走进企业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二是校内劳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场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蔬菜、花卉种植劳动,既开展劳动教育,也美化了校园,增强了学生学校归属感。
(三)重视“CSW-Labour”教育评价引导和保障实施效果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重视基于素养标准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把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作为一级指标,在二级维度上做了更细致的划分(见表2),结合学校的实际,拓宽信息化评价渠道。学校自创建以来,建设了学校的智慧评价系统,我们将劳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评价指标,每学期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生成学生个人评价雷达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劳动过程及效果。以信息化手段高效反馈劳动教育成效。在教师评价上,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团队给予科研和课时经费支持,每学期通过评价系统和调查问卷形式,行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在评优评先等考核工作中也优先考虑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劳动课程教研中,保障“CSW-Labour”教育实施效果。
表2 基于素养标准的综合评价
结语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基于生涯规划设计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修正对成为终身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不断认知。我们坚信,学校培养未来的创造者,而劳动最能唤起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