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2-09-29赵德雷封浩婷朱雅诺

心理学探新 2022年2期
关键词:控制组熟人连续性

赵德雷,封浩婷,朱雅诺

(1.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1 引言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核心内容,指引个体为人处世的重要伦理规范。但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失范行为,如经济交易中的产品造假、金融诈骗,绩效考核中的成果夸大、业绩编造,人际交往中的欺瞒造作、虚假承诺等,仍屡见不鲜。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从动机、认知与情绪状态(聂衍刚,利振华,窦凯,毛兰平,2018)、自控力(Mead et.al.,2009)等个体特征,到家庭(Bureau & Mageau,2014)、同辈群体(Pascual-Ezama et al.,2015)、甚至背景颜色(宋诗情,周灵力,陈红,2018)、天气状况(赵玉杰,高扬,周欣悦,2020)等情境因素,都可能作用于诚信决策。而规制不诚信行为,除了诉诸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信誉机制、道德教化等约束力量之外,个体决策引导也很重要。

未来时间视角代表着一个人对不同时间框架的整体思想和态度,对激励人们诚信行事颇有启发。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一个人是否采取诚信行为,取决于其对诚信行为收益和成本的权衡。由于个人行为的收益和代价往往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不诚信行为通常会在当下、短期内带来收益,但长期来看却要付出代价。所以时间就成为人们衡量诚信行为收益与成本的具体内容及其相对价值的重要思考框架。自主行动的个体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或不顾未来损益,本质上是其“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的结果。心理学则认为不诚信是因为活在当下的行动者没能充分考虑和预估到行为的未来结果,因而应从现在自我(Present self)和未来自我(Future self)连续性的角度,分析诚信问题。

1.1 未来自我连续性

当人们要衡量自己在不同时间点决策或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往往表现出行为和态度的非一致性,似乎当下自我和未来自我是两个不同的人。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即个体对自我乃由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所组成的连续体的一种感知(Chandler,1994)。当一个人认为这三个时间点的自我是同一个人,即使经历容貌、心理的变化,自己也没有变成其他人,他就具有较高的自我连续性与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同一性。

按照时间维度,自我连续性又分为过去自我连续性和未来自我连续性。后者指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心理联系的紧密性(Hershfield,2011)。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的心理联系会随着时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如何看待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的连续和一致程度对其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刘云芝等,2018)。未来自我连续性正向预测储蓄行为(Hershfield et al.,2009)、健康行为(Daniel et al.,2013)、学业成绩(Adelman et al.,2016)。缺乏未来自我连续性则会导致不道德决策(Hershfield et al.,2012)、甚至越轨、犯罪(van Gelder et al.,2013)。

坚守诚信固然会提高声誉、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获得长期收益。但不诚信行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未来自我连续性弱的人更倾向于关注当下的自我,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而未来自我连续性高则对不诚信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的个体,越关心未来自己和长期后果,因而更不能容忍不诚信行为、更不易表现出不诚信举动。由此得到假设1和2。

H1: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容忍度呈负相关,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对不诚信行为的容忍度越低。

H2: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意向呈负相关,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自己实施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1.2 考虑未来后果

有些人更着眼长远,有些人则更在乎眼前。对行为的未来后果漠不关心的人,更多关注当下行为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关注当前行为潜在远期结果的人,愿意牺牲眼前利益,以实现未来更理想的生活状态。当较多考虑未来后果时,人的行为往往更加审慎持重(Joireman et al.,2003),学业成绩更佳(Peters et al.,2005),工作的质量也更高(Graso & Probst,2012)。

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的人,越关注当下行为选择的未来后果,越能感知到规范与道德约束,行为越谨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当前行为的潜在远期结果,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潜在结果的影响,可以用“考虑未来后果”(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表征(Strathman et al.,1994)。此因素很可能在未来自我连续性和不诚信行为间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得出假设3。

H3:考虑未来后果在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越会考虑未来后果,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1.3 熟人/陌生人情境

未来自我连续性是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显著改变。然而,现实情境中,即便同一个人,其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和诚信规则的遵从也不总能一致。在不同的关系情境当中,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与心态会产生明显的差异(鲁小彬,2006)。在熟人情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熟悉”形成了相对较为对称的信息掌握,成员的交往不仅可以保持时空的连续,彼此间的诚信还以情感作为 “担保”;这样既有利于强化成员之间的诚信行为,也会对失信行为进行一定的制约(韩波,2019)。熟人间交往秉持的“施报动态平衡”原则,更是对个人行动的有效控制方式。相较于失信对个人声誉和未来交往的破坏作用,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较小利益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人们因而不能只顾当下利益,需要把眼光放长远,考虑长期的成本与收益,为未来打算。

而在陌生人情境当中,周围人互相不了解,普遍的交往规范是消极义务观。人们依赖第三方机构(执法机构)彼此建立信任,同时也更多指靠正式制裁来锻造型塑守信依规行为习性(王小章,2019)。只为当下考虑自然成为最优选择。社会高流动性还使得陌生人会在短时间内离开。因而,人们很难考虑关系的未来进展,做出不诚信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熟人和陌生人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情境下,人们考虑未来后果的意愿和能力是不同的。这预示着,熟人/陌生人情境可能对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考虑未来后果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得出假设4。

H4:熟人/陌生人情境在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考虑未来后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4a:在熟人情境下,未来自我连续性高的人,会更多考虑未来后果;

H4b:在陌生人情境下,未来自我连续性对考虑未来后果没有影响。

总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

2 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的关系

2.1 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容忍度

2.1.1 被试

选取H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72份。剔除规律性答题和答题时间过短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2份,其中女性23人、男性49人,平均年龄20.8岁,标准差1.5。

2.1.2 研究材料和程序

借助远程语音通话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操控的材料和结果数据也都通过即时网络通讯工具传送和接收。实验首先测量参加者的未来自我连续性水平,然后给其发放不诚信行为容忍度量表,说明问卷填写要求,请其自行填写并回传。

未来自我连续性:改编自拉特和勒肯霍夫(Rutt & Löckenhoff,2016)的内隐式自我连续性测量法。首先请被试回想当下自己的特征,回想时间为1分钟。然后,让其想象不同时段(现在、6个月后、1年后、5年后、10年后)的自己,并分别快速判断实验材料提供的12个词语——其中6个积极的特征词(智慧、细心、放松、开朗、整洁、宽容)和6个消极的特征词(迟钝、粗心、焦虑、沉默、懒惰、粗鲁)——是否符合这个时间段自己的特征。符合相应时段自己的特征记为1,不符合则记为2。每一个特征词上,后一个时段与前一时段符合/不符合情况的差值就是该特征的变化率,变化率总和代表被试在该特征词上的自我连续性情况。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总体水平则是12个词语的变化率总和的加总,数值越大意味着变化情况越多,未来自我连续性越低。

自尊:根据以往研究,自尊、自我损耗、社交焦虑都有可能作用于不诚信行为及相关态度。由于研究过程简单且通过网络匿名实施,不涉及社会交际、自我损耗问题,因而仅测量自尊水平,以排除其对不诚信行为容忍度的可能影响。量表采用罗森伯格原始量表的中文版本(田录梅,2006),共10个条目,4点计分,分值越高代表自尊程度越高。

不诚信行为容忍度:量表共有8个题项,其中5项为有效题项,分别描述了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学术、人际交往、求职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不诚信行为。另外3项为混淆题项。量表以7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能接受,7代表完全可以接受。

2.1.3 结果与讨论

实验参与者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均值为11.39(SD=6.82),对实验材料中提到的五种不诚信行为都表现出较低的容忍度。

不诚信行为容忍度和未来自我连续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36,p<0.01)。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等变量,再将自尊水平和未来自我连续性分层纳入回归模型,结果发现未来自我连续性能够显著预测不诚信行为容忍水平(p<0.05,R2=0.353)。假设1得到验证。

表1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不诚信行为容忍度作用的回归分析

2.2 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意向

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人的影响更直接体现在其自身诚信行为意向上。

2.2.1 被试

实验适用独立样本t检验,取中等效应量d=0.5,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G*Power 3.1软件计算所需样本量。结果表明,102名被试能够达到80%统计检验力。研究仍旧选取H大学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57份,剔除填写无关内容、规律性答题和答题时间过短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女性71人,男性31人。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平均年龄21.2岁,标准差1.53。

2.2.2 研究材料和程序

实验通过QQ文字和语音联络进行。首先,采用书写任务启动实验组被试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即让他们花一分钟时间想象十年之后的自己,并用至少100字尽可能细致描述那时自己外貌、性格、价值观、喜好、生活习惯,现在自己与那时自己的相似性,以及对十年后自己的美好祝愿。控制组被试的任务则是给最好的朋友写一段话,内容不限。之后,实验参与者填写未来自我连续性量表,再填答不诚信行为意向量表。

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测量采用已编量表(Hershfield et al.,2009),共7个选项,每个选项由两个圆圈组成。一个圆圈代表“现在的自我”,另一个圆圈代表“未来的自我”,两个圆圈重叠部分的大小代表“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的连续性程度,从完全不重叠到(1分)到几乎完全重叠(7分),代表着未来自我连续性由弱到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范围广泛,是目前相关研究中测量自我连续性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不诚信行为意向的测量延续上一研究的思路,将不诚信行为容忍度量表中各种事件的主人公改为第一人称,即能测量实验参与者本人的不诚信行为意向。

2.2.3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差异,进行操控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未来自我连续性(M实验组=4.49,SD=1.54)明显高于控制组(M控制组=3.61,SD=1.04,p<0.01,Cohen’d=0.67),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启动效果良好。

实验组的不诚信行为意向平均得分(M实验组=2.58;SD=0.94)显著低于控制组(M控制组=2.94;SD=1.02,p<0.10,Cohen’d=0.37)。

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等变量,做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不诚信行为意向的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未来自我连续性能够显著预测不诚信行为意向(β=-0.20,p<0.01,R2=0.05)。假设2得到验证。

图2 不同实验条件下不诚信行为意向的差异

3 考虑未来后果的中介作用

3.1 被试

研究通过微信和校园论坛招募到61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女性35人,男性26人,平均年龄21.4岁,标准差1.36。实验适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G*Power3.1软件针对实验进行敏感性检验(sensitivity check)表明,最终样本量n=61,在确保80%统计检验力的情况下,预计可以检测到的效应量为,d=0.64。其小于实验结果中检测到的主效应效应量,d=0.83。这说明实验的样本量满足确定实验主效应的要求。

3.2 研究程序

研究仍以QQ线上联络方式进行。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首先启动实验组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具体方法分三步:先让实验参与者阅读一段阐述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紧密关联的文字材料。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道德水平等个人特质在十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过去的经历已经将它们塑造成基本固定的模样,并且会延续下去。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改变就更加困难,人们也很难对新的改变满意,因而人们的个人特质会长期保持稳定。同时,研究发现,一个人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行为联结程度很高,当下行为的影响并不只是短期的,它对未来的行为、生活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随后,让他们用三分钟从外貌、性格、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等方面想象十年后的自己,说出那时候自己的样子,并对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的相似程度、未来自我形象生动程度进行评定。最后,请实验参与者对未来的自己给予美好的祝愿。控制组参与者则只填写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相似度和未来自我形象生动度的问题。

实验参与者接下来会依次填写未来自我连续性量表、考虑未来后果量表,以及不诚信行为问卷。

3.3 变量测量

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测量方法同上一研究。

考虑未来后果量表共包含12个条目,5点计分,分值越高代表越多关注长远结果。在翻译量表过程中采用反向互译的方式检验纠错,尽量保证译文的准确达意。数据收集完毕进行信效度分析,KMO值为0.665,信度系数值为0.770。

不诚信行为问卷共设置10个常识题。其中7道题目有准确答案,另外3道题目为编造的题目,并没有答案(例如,其中一个题目为“黑色盆地分布于哪个洲”?而事实上,并不存在黑色盆地)。每道题目都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前两项与题目答案相关,第三项为“我不知道”。参与者被告知,将根据答对题目的数量发放红包。答对题目数量越多,红包金额越高。实验参与者在三道编造题目中选择“我不知道”则记0,选择其他答案则记1。不诚信行为水平通过他们对这三个题目的回答情况(即诚实表示“我不知道”的数量)判断。

3.4 结果分析

操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未来自我连续性显著高于控制组(M实验组=5.35,SD=1.05;M控制组=4.57,SD=1.43;p<0.05,Cohen’sd=0.63),说明经历了阅读—想象—评述系列启动方式的实验组参与者,未来自我连续性更高。

考虑未来后果的中介作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考虑未来后果量表得分上,未来自我连续性启动组显著高于控制组(M实验组=4.99,M控制组=4.33,t(61)=4.896,p<0.001,Cohen’sd=0.55);在不诚信行为上,未来自我连续性启动组显著低于控制组(M实验组=0.74,M控制组=1.53,t(61)=-3.233,p<0.01,Cohen’sd=0.83)。

使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分析,考虑未来后果中介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行为的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322,-0.061],不包含0,中介作用显著。中介路径如图3所示。性别、教育程度、年龄与考虑未来后果和不诚信行为均无显著相关(p>0.1)。假设3得到验证。

图3 考虑未来结果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注:虚线之上的系数代表直接效应,虚线之下的系数代表间接效应。***p<0.01,****p<0.001

研究中,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操纵使参与者因展望未来而产生情绪大幅波动的概率极低,以往研究也只发现羞耻情绪有可能影响诚信行为,可排除情绪作用的可能解释。

未来自我连续性越强的人对行动后果和事件影响的考虑越长远,行为越审慎。然而,一些原本未来自我连续性较高的人,有时也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他们不再考虑未来后果,是否与行为牵涉的具体情境有关?

4 未来自我连续性影响不诚信行为的情境效应

4.1 被试

仍旧采用微信发布实验被试招募广告的方式,招募到125名大学生为被试。剔除规律性答题的情况,最终保留有效问卷120份,其中女性66人,男性54人,平均年龄21.4岁,标准差1.73。实验适用F检验,通过G*Power 3.1软件针对实验进行敏感性检验(sensitivity check)表明,最终样本量n=120,在确保80%统计检验力的情况下,预计可以检测到的效应量为,η2=0.05。其小于实验结果中检测到的主效应效应量,η2=0.06。这说明实验的样本量满足确定实验主效应的要求。

4.2 研究程序

首先,启动实验组参与者的未来自我连续性。方法仍是让他们阅读—想象—评述十年后自己的外貌、心理、社会特征。控制组则直接填写操控检验题目。

然后,对两组实验参与者进行情境操控。情境创设选择大学生接触较少的租房场景,即用一段文字材料描述并引导他们想象自己毕业后住到一个典型的熟人/陌生人社区情境中。之后,再请他们根据想象的情境回答六个相关题目,比如那种情境下他的业余生活会是怎样的,他和舍友会遵循什么样的相处模式,他对那种生活状态的感受等等。

最后,请实验参与者依次完成未来自我连续性量表、考虑未来后果量表和字谜任务。

4.3 变量测量

未来自我连续性。采用改编的量表(Bartels & Rips,2010)测评。题项内容是请实验参与者从外貌、性格、价值观等6个维度给现在自己与未来自己的相似性打分。分数越高,相似的程度越高,0表示完全不同,100表示完全相同。采用5点记分,选项分别为0%完全不同,25%相似,50%相似,75%相似,和100%完全相同。

考虑未来结果。测量方法同上一研究。

不诚信行为。测量方法改编自Hershfield等人(2012)论文中用到的作弊任务。参与者被告知,他与另一名同学随机组成一个答题小组。他是答题者,需要在九分钟之内完成九个字谜题,即用题干给出的所有字母组成有意义的单词。例如,ELLOWY(黄色)、ADELMN(menald)、APHPY(开心)、ACCIPR(capric)、OLEV(爱)、OSPPNEIHH(phosphine)、DEINNR(晚餐)、LYTTIRUB(tributly)、IMNAACIOAESD(aminoacidase)。题目文档每页呈现一题,要求必须完成前一个题目后才能解答下一题。九分钟后只需报告解答的字谜数量。其中字谜2、4、6、8、9都是无解的。也就是说,完全诚信的答案应该是只解答出一道题。如果解答题目数量为9题,则为完全不诚信。每个小组都有固定数额的奖金,被试每解答不出一个字谜,属于他的奖金就要被扣除1/9,转给小组另外一个成员。这意味着,一直保持诚信的参与者将只能获得1/9的奖金。被试的不诚信次数即参与者报告答出题目数量中包含无解字谜的数量。

4.4 结果与讨论

操控检验。实验参与者在阅读—想象—评述任务后,对材料中环境和生活状态的熟悉/陌生程度进行评价,以检验启动效果。选项采用四点量表的方式,1为非常熟悉,4为非常陌生。统计结果显示,熟人启动组对情境陌生性的评价得分显著低于陌生人启动组(M熟人启动组=1.95,SD=0.75;M陌生人启动组=3.13,SD=0.77;t(120)=-8.310,p<0.001,Cohen’sd=1.52),证明情境操控有效。另外,实验组参与者的未来自我连续性显著高于控制组(M熟人启动组=3.77,SD=0.91;M陌生人启动组=3.18,SD=1.00;t(120)=3.344,p<0.01,Cohen’sd=0.61),证明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启动有效。

熟人/陌生人情境的调节作用分析。以未来自我连续性与熟人/陌生人情境为自变量,以实验参与者的考虑未来后果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主效应显著,F(4,115)=13.721,p<0.001,η2=0.34;熟人/陌生人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5,114)=24.82,p<0.001,η2=0.11;未来自我连续性与熟人/陌生人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F(6,113)=16.434,p<0.001,η2=0.06。如图4所示,当实验材料描述的是熟人情境时,未来自我连续性高的被试会更多考虑未来后果,F(1,58)=16.348,p<0.001,η2=0.543。而当实验材料描述的是陌生人情境时,高自我连续性的被试对未来后果的考虑略多,其与控制组的差异只达到边缘显著,F(1,58)=3.456,p=0.014<0.05,η2=0.201。

图4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考虑未来后果分数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如表2所示,未来自我连续性经由考虑未来结果作用于不诚信行为的中介模型,在加入熟人/陌生人情境因素后,整体模型仍旧显著。两种情境下效应值的差异为0.205,95%的置信区间为[-0.408,-0.015],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调节作用显著。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 讨论

研究发现,未来自我连续性与不诚信决策和行为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未来自我连续性低、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脱节的人,更容易做出不诚信的行为抉择。考虑未来后果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强的人,更多考虑当下行为的长期影响,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更小;而未来自我连续性弱的人,通常更加关注当下损益,面对长短期利益抉择时更倾向选择马上获得利益,不诚信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未来自我连续性和考虑未来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受到交往情境的调节。熟人情境中,未来自我连续性强的人会更多考虑未来后果;而陌生人情境中,未来自我连续性对未来后果考虑的影响力显著下降。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室操纵的条件下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启动的效应,尚无法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人群的不诚信行为反应做出推断。后续可以扩充样本多样性,探索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决策情况。目前国内关于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实验和测量工具尚显缺乏。研究对未来自我连续性操控与测量借鉴了该领域国际研究成果,但其效度尚需更多的检验。

身处社会剧烈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日常生活中很多熟悉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居住流动性和关系流动性都较低的“熟人社会”,向居住流动性和关系流动性都较高的 “生人社会”转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转变。面对快速变化而又不确定的关系,原有社会网络中断、原有人际关系割舍以及原有情感连接疏离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脱域交往”。对于跌入原子化生存状态的人们来说,声誉监督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很多人不愿意长时间等待未来才能兑现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例如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诈骗、使用伪造证件等,大多能带来即时收益。未来自我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不诚信行为,可以尝试提高未来自我连续性,进而推动诚信氛围的营造。比如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可以增设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们合理规划未来生活,提高未来自我形象的生动性;开展“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等特色活动,增强他们对未来自我的美好想象和衷心祝愿。提升青年学生的未来自我连续性,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拼搏动力,还能够正面引导诚信行为。

熟人环境中,未来自我连续性会增强个体对未来后果的考虑,从而减少不诚信行为。因而,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应当着力加强关系的约束力,促发人们更多为未来的交往和收益打算。从这个角度考虑,加强共同体建设、营造熟人社区、增强社会成员的内部联系,对诚信环境的建设十分必要。

6 总结

未来自我连续性强的人更不易做出不诚信行为。同时,研究还表明未来自我连续性会直接或通过考虑未来后果影响不诚信行为;相比陌生人情境,熟人情境下,未来自我连续性对考虑未来后果的作用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控制组熟人连续性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给商品起名字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和熟人相处之道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连续性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