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盐城市老旧社区弹性景观设计

2022-09-29方美清王晶晶孙朗富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盐城市雨水景观

方美清,王晶晶,孙朗富

(1.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东义大学,韩国 釜山 473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已不符合如今城市更新发展的需求,且衍生出相关的“城市病”[1]。老旧社区,作为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的产物,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见证和地域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对城市中老旧社区进行景观改造,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举措[2]。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和治理体系[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先后颁发《江苏老旧小区改造(宜居住区创建)技术指南》(2021)[4]、《江苏省美丽宜居住区评价办法》(2022)、《江苏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评价办法》(2022)等文件,提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大力推进老旧社区的综合整治。盐城市老旧社区在城市更新迭代的进程中,出现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城北老城区尤为明显。本文围绕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表征及问题,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盐城市老旧社区的弹性景观设计,不仅对盐城市“弹性社区”“宜居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盐城市深化城市环境整治、加快城市发展的急迫需要。

1 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现状的认知与挑战

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市域面积1.69万km2,享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百河之城”等美誉。盐城市季风气候明显,降雨充沛,年降水总量为1079.8~1482.3mm[5]。随着盐城市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老旧社区的环境却有待提升(特别是城北老城区)。通过实地考察大庆社区、双元南村、江动西舍、北港小区北部、盐南新村、六合桥巷、盐纺新村等老旧社区,如表1所示,综合评价景观现状,发现存在“老、堵、涝、乱、缺”的现象,对其进行提升改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表1 盐城市城北老旧社区现状

(1)老:社区的景观规划与盐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不吻合,社区内的空间几乎全为水泥和砖构成的“灰硬空间”,设计单调且功能不足,景观空间的异质性与多样性弱,欠缺科学的景观空间规划;社区内建筑的外立面及过道空间久未维护,已明显破损;公共卫生间及公共活动场地中的设施老化严重,人居环境质量较低。

(2)堵:社区内部景观空间的尺度设计较小、布局拥挤,多为狭长的带状空间,景观空间形态的美学效果不佳;社区内的道路设计较狭窄,人行、车辆等流线划分不明确,拥堵现象愈发严重。

(3)涝:社区内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几乎全被不透水性铺装和水泥路面覆盖,严重阻断雨水的下渗,导致社区景观的生态效应低;社区内的雨水设施和排污管网破损严重,雨水资源利用率低,雨水排泄困难且瞬时排放压力大,出现“洪涝”现象。

(4)乱:社区内建筑的规划杂乱,部分住房底部有居民违章搭建的建筑用房,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视觉效果差;社区内电动车、汽车等存在乱停乱放的现象,存有安全隐患;公共景观划分混乱,人防用地稀缺,大部分公共疏散场地已被当地居民种植瓜果蔬菜所侵占。

(5)缺:社区内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少对当地居民的行为特征和身心需要的综合考虑,缺乏健身、交流、娱乐的活动设施,对特定人群(如小孩、老人等)的需求考虑更为不足,人文关怀欠缺;大部分社区中无水体景观,个别社区虽有水体景观但点源污染严重,水体流动性差、水质脏,呈灰绿色状;社区内植物景观的形式单一,品种单调,植被覆盖较为零散,植物多样性低,个别社区除外围有行道树分布外,内部几乎没有植物景观,缺乏系统的植物景观设计;社区内地域文化的展现不足,未体现盐城市的地域风俗及场所精神。

立足上述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现状,怎样基于当前的“存量”限制条件,营造具有弹性的社区景观,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功能,是很值得反思的。

2 低影响开发的内涵阐述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提出的一种雨水管理的综合技术体系[6]。低影响开发是指通过最大化模拟自然水文情况,运用分散式、微型式的生态措施来进行雨水径流控制和雨水污染控制,对雨水进行存储、过滤、渗透、净化,达到最大程度地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最低干扰,有效解决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7]。低影响开发注重在设计开发前优先对场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遵循“影响最小化”“雨水生态化”等建设目标,对场地土地和景观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场地中的各类景观要素,选用适合的雨水处理设施、景观生态设施解决场地中的雨水控制和雨水污染,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安全网络,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与传统的处理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能在分散的微型场地中,通过对雨水管理设施的创新性设计,使区域水循环近似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实现就地积存、就近利用、削峰减排、回补下渗,降低冲击负荷,净化雨水径流,有效控制暴雨径流和减少水资源污染,特别对在暴雨降落初期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小型降雨事件的拦截效果尤为明显[8]。同时,低影响开发能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的原理,在保证环境生态安全的同时塑造特色的景观,通过水体、地形、植被、铺装等要素的生态设计,营造出具有弹性的景观,提升景观空间的生态性和美学效果[9]。低影响开发具有尺度小、成本低、易分散、可持续、生态效益明显等特点,其不只是引导地面雨水径流、减少雨水径流量、补充地下水,还能将雨水控制策略与场地景观设计相融合,营造出适应性景观。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包括保护性设计、过滤技术、渗透技术、低影响景观、径流调蓄技术、径流输送技术[10]。低影响开发的措施主要有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生态湿塘、渗透塘、雨水湿地等[11- 12]。目前低影响开发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和拓展,与其相关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的城市设计和开发(LIUDD)等。在我国,随着水生态文明、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建设的提出,低影响开发的应用与研究由最初的暴雨管理延伸到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城市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已成为我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老旧社区景观设计原则

3.1 生态优先,遵循自然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引领,在进行老旧社区景观设计时,要对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顺应城市的区域生态系统,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优先,强化老旧社区景观中的空间布局、景点营造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完善老旧社区景观的生态结构,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老旧社区景观及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3]。同时,要遵循老旧社区景观的自然属性,评估老旧社区的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老旧社区景观的生态敏感度,综合评价场地中的植物、雨水、土壤等景观资源,挖掘各类资源的生态价值,提升老旧社区内部组成单元的联系,促进各类景观要素之间的调节、耦合效应,提高老旧社区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有机更新能力。

3.2 因地制宜,效益协同

要尊重场地现状,以老旧社区景观空间为载体,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合理选用各种低影响开发措施,加强与老旧社区景观要素的高效融合,运用低干预的设计方式降低对老旧社区景观整体框架的破坏,强化多种类型的雨水处理设施共同发挥作用[14],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的协同效益,即使局部设施无法运作也能使老旧社区整体可维持正常运行,构建老旧社区景观的复合功能,提高老旧社区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效应。此外,引入柔性景观理念,将雨水处理措施与社区景观设计融合,促进老旧社区景观内部的连接与补充,创建老旧社区景观多元的空间形态和多样的雨水处理模式,既能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的美景度,又能缓解老旧社区雨水的排放压力,为老旧社区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提供保障。

3.3 以人为本,彰显特色

明确当地居民的主人翁地位,遵照老旧社区的历史沿革和景观演变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活、关心健康,在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行为倾向、身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设计,精确划分社区场地并规划好居民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完善公共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有效处理好老旧社区景观中空间的安全性与开放性、设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道路的识别性与可达性、水体景观的亲水性、植物景观给人“五感”的康复性及美感性等内容[15],强化老旧社区的景观效果与居民活动意愿的协调统一,深化人与社区景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充分营造老旧社区景观的“场所精神”,助力社区居民邻里关系的回归。另外,要尊重地域文化,以景观空间为传播媒介,将历史文化、乡土风俗等运用于老旧社区景观设计中,展现并传承地域性的历史文脉和时代文化,提高老旧社区景观的文化魅力和景观意象。

3.4 动态适应,弹性冗余

老旧社区景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老旧社区景观改造时,要衔接城市的“蓝绿”网络,遵循动态适应、弹性冗余的原则,基于存量限制的基础上运用超前规划思维,预测老旧社区景观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变化与压力,对突发的暴雨天气、超大型降雨事件、设施的存储容量和使用强度、景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工因素的干扰等进行预估,运用前瞻性设计提出可预见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将“承受”转变为“适应”,提升规避风险的概率,提高老旧社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另外,在可控范围内,要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的可延伸性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冗余性能[16],提高社区景观自身的弹性功能,让社区景观能根据外部的变化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在承受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保持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调动景观系统的弹性适应力来应对外部干扰并进行自我更新,提升景观综合效益。

4 盐城市老旧社区弹性景观的设计路径

4.1 统筹——整体规划,引领动态发展

盐城市老旧社区的景观设计要围绕盐城市“生态立市”的战略,依托盐城市的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政府部门进行超前统筹、整体评判、政策引领,立足对老旧社区景观现状的实地调查和问题剖析,明确老旧社区的景观营造、雨水管理、空间开发等设计目标,融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科学制定老旧社区景观的总体规划,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系统的整体连贯性和内部的动态适应性,营造老旧社区的弹性景观,打造盐城市的“海绵社区”,如图1所示。将低影响开发与景观设计方法相结合,分析老旧社区的水体、植物、土壤、道路等要素,深化老旧社区景观更新的专项生态设计,并与周边社区联合编制区域性社区景观的生态规划,制定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改造工程建设导则和老旧社区雨水管理工程实施细则,提升老旧社区的雨水设施改建、景观更新设计的要求。借助大数据平台,精确分析盐城市老旧社区的降雨状况,运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技术构建“降雨-径流”模型[17],构建老旧社区的雨洪管理体系和景观适应性设计体系,整治现存的黑臭水体,营造干净、循环的小型水体景观,修复生态水系,并在预估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雨水利用方式,积极推动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助力盐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此外,创新政策理念,建立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养护管理机制,设立专人负责老旧社区中植物的修剪、灌溉、增补、虫病防治及雨污设施、电气设施的维护等工作,实时进行保护与监管。

图1 盐纺新村社区景观设计效果图

4.2 激活——优化布局,构筑韧性空间

依托低影响开发理念,综合考虑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空间要素和生态因子,梳理社区景观的空间形态,运用最少干预的方式来激活社区景观空间,结合弹性设计的方法手段,对老旧社区景观的空间形态、活动场所等进行提升设计,营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筑盐城市的“生态社区”。以社区花园为中心绿地,以内部道路、景观水系为脉,合理选用环状圈层式、带状式、中心式、楔形放射式、拓扑连接式等设计模式来优化老旧社区景观的平面布局;运用空间构成原理,进行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构成的分解与重组、空间形态的创意表现,结合雨水适应性景观的“初、中、高”多级景观设计方法[18],优化老旧社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强化景观空间节点的营造;用叙事性设计手法营造老旧社区景观的空间序列,加强庭院空间、附属绿地、道路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边界绿化等景观空间的过渡与连通;增设儿童游乐空间、老人活动空间和无障碍空间,提升景观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小化调整老旧社区中场地的高差和坡度,灵活运用社区内各类零散场地,聚少成多、积点成面,结合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塘、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等进行社区景观空间的营造,建造具有韧性的生态空间,如图2所示。拓宽设计道路空间和活动场所的范围,加强车辆、行人等流线的专项设计,精确划分交通流线,改变老旧社区拥堵现象,并合理布局停车区域,多用透水性铺装、嵌草砖等建造生态停车场,实现电动车、汽车的统一管理;拆除建筑底部违章搭建的附属用房,减少硬质空间,重塑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2 盐纺新村生态景观空间效果图

4.3 增补——添种植物,营造自然生境

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更新,要立足植被现状进行植物景观的增补设计,遵循植物的品种、季相、尺寸、造型等特点,增加乡土植物,适当选用外来物种,做到适地适树、增绿添彩,提升老旧社区的景观绿化率和景观美感度,如图3所示。综合考虑植物的搭配视觉美感和雨水处理性能,合理设计老旧社区中植物景观的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分布形式、种植密度,优化植物景观的平面形态;基于场地高差的变化优先选择能体现地方特色且适应能力强、净化能力高的植物,进行多种植物的层次化、立体化搭配[19],提升老旧社区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营建雨水的多级净化和区域循环,既能实现对雨水污染物质的吸附和降解,表现出极强的耐涝能力、去污能力,又能较好地适应无水环境,有效应对老旧社区的无雨期和降雨期;多选用多年生且景观视觉效果好的花卉植物和色叶植物,提升老旧社区不同时节的景观美感,展示全季节性的视觉风采;结合柔性设计,在老旧社区雨水的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等范围进行规则式或自然式的植物搭配设计,运用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浅沟、植被缓冲带、高位花坛等低影响措施,营造四季变化、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生态生境,营建盐城市的“花园社区”。

图3 六合桥巷植物景观设计效果图

4.4 介入——塑造特色,展示地域文化

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中地域文化的展现,要围绕老旧社区景观的设计定位,用介入的方式进行文化造型的构思、文化元素的演绎、文化氛围的渲染,营造老旧社区的文化广场、故事长廊、景观小品等空间场景,塑造地域特色、展现地域文化,建设盐城市的“书香社区”,如图4所示,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20]。运用象征、因借、比喻、再现等设计手法,将盐城市特有的“四色文化”(即白色海盐文化、红色新四军文化、绿色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和当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人物古迹、节日庆典等融合于老旧社区的景观设施、植物造景、雨水设施、建筑小品及墙面装饰之中,塑造地域性文化景观,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的空间意蕴和空间识别性;立足盐城市老旧社区中的生活场景及文化记忆,运用转换、叙事、拟态、映射等表现方法,塑造范仲淹、陆秀夫、施耐庵等人物和新四军抗战、麋鹿、丹顶鹤、盐业制作、淮剧杂技等故事为主的地域文化形象,并结合老旧社区景观中的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生态湿塘、地面排水井盖、落雨管等,进行创意性文化设计,打造出既具有文化感又富有生态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提升社区景观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感知和环境氛围;运用智能交互的装置艺术展示地域文化,增进社区居民在文化景观中的体验,既可进行科普教育,展现文化魅力,又可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乡愁的共鸣。

图4 江动西舍文化景观空间效果图

4.5 互动——提升服务,完善生态设施

基于与盐城市老旧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分析居民的身心需求、行为方式、动态流线和活动频率,有效设定社区场地功能,立足生活景观的营造,运用“五感”设计方法,增设各类公共设施,创建具有高舒适性、高安全性、高互动性的多元社区体验空间,如图5所示,提升老旧社区景观的综合服务能力,构建盐城市的“幸福社区”。综合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完善盐城市老旧社区中景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等与社区排水系统建设的结合,增进社区雨水的渗透、存储、净化等效能,提高老旧社区景观中的生态基础设施与景观生态修复的关系,加强老旧社区景观的环境承载力。优化老旧社区内的雨污管网,更换老化、破损的雨水管道和排污设施,规范雨水、污水的排放;掌握老旧社区的雨水径流方向、地面排水能力,灵活进行场地标高设计,调整排水坡度与下凹深度,改变雨水汇流方向并引导雨水汇集,促进雨水最大化就地下渗;多运用透水性铺装材料改良老旧社区中的硬质铺装,对非重要活动的路面,进行“化整为散”[21],运用拼接处理手法打散原有整块的水泥路面,并在间隙内添加各种草类植物和砂石,构建微型生态群落,实现雨水就地排放、下渗;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优化配置老旧社区景观中的垃圾箱、垃圾回收点;改建老旧社区中的各类公共设施(含公共卫生间),结合无障碍设计,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路灯、指示牌、垃圾桶、雨污井盖、公共卫生间等设施;综合考虑社区景观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设计无障碍通道及应急安全空间。

图5 江动西舍景观设施设计效果图

5 结语

立足对盐城市老旧景观的现状认知与表征分析,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对其进行景观改造设计,通过运用统筹、激活、增补、介入、互动等设计路径,来营造生态宜居的弹性社区景观,既可推动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综合整治,有效促进盐城市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又可提升盐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的生机活力,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认同感。期待在今后老旧社区的研究中,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组合应用及其生态效应的量化、老旧社区建筑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进展。

猜你喜欢

盐城市雨水景观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农事 雨水
景观别墅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被“忽视”的角平分线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