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葡萄球菌病诊治一例
2022-09-29祝天龙张昊玥沈佳仪汪佳雯
祝天龙,张昊玥,沈佳仪,汪佳雯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2022 年1 月,浙江省嘉兴市某规模化商品猪场的一批保育猪发病,发病猪出现精神沉郁,发热,厌食,皮肤出现红斑,炎性渗出和结痂,并具有传染倾向。根据临床病例统计,猪群的发病率为10.97% (68/650),病猪的死亡率为27.94%(19/68)。在重症病例中,发病猪表现为全身皮肤充血,出现大量炎性渗出,严重脱水,高死亡率。轻症病例的发病猪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头部、背部、胸腹侧壁出现局灶性红斑、渗出性病变和结痂,死亡率低。
无菌采集皮肤炎性渗出物及体表淋巴结等病理材料,经细菌学、病毒学和寄生虫病学检验,非洲猪瘟病毒、经典猪瘟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均为阴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毒株、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为阳性。对分离到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证实为猪葡萄球菌。药敏试验表明,头孢噻呋、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对该菌敏感。在诊断建立后对发病猪进行隔离,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配合输液和制止炎性渗出,同时配合猪舍消毒及环境温度、湿度调控等综合性技术措施,最终疫情得以控制。现将引发本次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背景描述
1.1 饲养管理模式
发病猪场采用自繁自养分阶段连续生产模式,母猪存栏800 余头。猪舍为密闭式,采用纵向负压通风,新鲜空气从屋顶两侧通气孔进入,经过通风管输入猪舍内。冬季,该猪场采用柴油炉空气加热配合红外线灯对猪舍进行保温,但由于自动温控效果不佳,故温度与湿度的控制较为困难,如果遇到通风换气不足,可致彩钢板材质的屋顶出现水凝现象。由于外围疫情复杂,猪场消毒的次数较正常时明显增加,平时猪舍内湿度超过85%,进一步加剧了猪舍通风换气、保温及湿度控制的矛盾。猪场采用自动喂料和自动饮水,排泄物运用漏缝地板和液泡粪清污处理工艺。
1.2 常见疫病的免疫状况
该猪场对猪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疾病免疫,所用疫苗为市售的进口疫苗或国产高端疫苗;日常坚持有规律地采集不同生产阶段猪的血样,并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据此了解猪接种常见猪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及消涨规律,随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和调整猪场免疫程序。驻场防疫员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接受免疫质量的绩效考核。该猪场按要求接受当地兽医监管部门的随机采样,抽查强制免疫疫病的抗体水平和抗生素残留,抽检均合格,且近几年无重大疫情发生。
1.3 发病猪群情况
发病猪日龄介于55~60 d,体重约23 kg。该批次仔猪于25 日龄在产房断奶,并继续停留一周进行保育,随后转入保育舍,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抗应激处理。保育期初期继续使用教槽料一周,随后开始逐步按比例添加保育期前期料,一周后完成更换。饮水中主要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如饲料酸化剂、电解多维和葡萄糖等,任其自由饮用。该批仔猪转入保育舍时整体健康状况良好,偶有个别仔猪出现轻度咳嗽及排软便现象,经过治疗后很快恢复。
2 临床病状
2.1 重症型
发病仔猪直肠测温在41 ℃以上,怕冷,挤成一堆,皮肤和肌肉震颤;全身性皮肤发红,局部如被开水烫伤一样,广泛的皮肤炎性渗出,渗出清亮液体,病变由躯体扩展延伸至蹄部。多例发病仔猪的蹄壳开裂和脱落,脱水严重,病死率90%以上。病程呈急性,进展快,死亡时全身未见到结痂现象出现。
2.2 轻症型
发病仔猪在发病初期脸部、颈部、胸腹壁两侧、背部及四肢等部位出现局灶性红斑,无蹭痒。红斑消退后形成水泡,水泡破溃时有液体渗出,后期局部出现化脓,与环境污物混合后形成坚硬的黑褐色结痂,结痂8~15 mm 大小不等,与健康部皮肤界限清晰。发病仔猪出现低热,饮水和食欲的变化程度与病变范围的大小和病变数量多寡有关,但整体发育不良,被毛竖立,骨骼显露。与此同时,部分皮肤结痂的发病猪在食欲、饮水和生长性能上未见明显的异常。
3 病理变化
3.1 重症病例
发病仔猪的病程进展速度很快,皮肤炎性渗出严重,脱水,消瘦,结膜苍白,被毛粗乱,皮肤炎性浸润、增厚。多头发病仔猪的蹄壳开裂乃至脱落。病死仔猪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水肿和出血。肝脏、肾脏肿大,表面可见散在坏死灶。输尿管肿胀,尿液黄浊,初步推测与饮水不足和皮肤炎性渗出导致的严重脱水有关。胃肠道空虚,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腹水较正常增多。肺脏有出血斑(点),同时有纤维素性渗出和多个脓性病灶。
3.2 轻症病例
发病仔猪背部、胸腹侧壁体表多见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结痂。病程较长时,发病仔猪表现为明显消瘦。发病仔猪扑杀后剖检,结果显示内部脏器未见明显病变。部分发病仔猪皮肤形成黑褐色结痂,但饮水、食欲及生长性能未见明显影响。
4 诊断的建立
4.1 病毒学检查
扑杀濒死发病仔猪,无菌采集淋巴结、脾脏和肺脏等病理组织材料,分别检测非洲猪瘟、经典猪瘟、经典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和伪狂犬病等当前最可能出现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依照相关的检测标准,应用PCR 技术,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经典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结果显示,非洲猪瘟病毒、经典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均为阴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毒株、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为阳性。
4.2 真菌及外寄生虫检查
在病损皮肤的有毛与无毛交界处,剪去该部位的被毛,用酒精灯消毒钝口外科刀,等凉后使刀刃和皮肤垂直,反复用力刮取病料,直到皮肤轻微出血为止,置载玻片上,滴加甘油水后加盖玻片,低倍镜检,未见到猪疥螨、猪蠕形螨等体外寄生虫虫体。将刮取的皮屑置载玻片上,滴加10%的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未观察到真菌菌丝体及孢子。
4.3 细菌学检查
4.3.1 涂片、染色和镜检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痂皮下炎性渗出物,涂片,干燥,固定,革兰染色后镜检。镜下见染成紫色的革兰阳性菌。细菌呈球形,聚集成葡萄串状,也有单个或成对,未观察到芽孢或荚膜的存在。
4.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料,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37 ℃下培养24 h。该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不生长,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挑取菌落后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平板上纯培养,37 ℃下24 h 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有边缘光滑、隆起、湿润、不透明的灰白色菌落生长,麦康凯平板上不生长[1]。
4.3.3 细菌生化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菌落接种于微量生化反应管,观察生化反应试验结果并记录,结果见表1。
4.3.4 细菌药敏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菌落置于无菌的生理盐水中,用麦氏比浊仪比浊制成0.5 麦氏单位菌液,用灭菌棉签蘸取适量菌液,均匀涂布于MH 琼脂培养基表面。用无菌镊子夹取药敏片在平皿贴好药片,然后置于37 ℃、恒温培养24 h,观察生长状况,测量抑菌圈直径并记录[2],结果见表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和强力霉素等药物敏感。
5 基于诊断的建立及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诊断的建立
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在排除病毒性传染病、体外寄生虫病和霉菌性皮肤病的前提下,重点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证实本次造成保育猪发病的直接原因是由猪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环境温度、湿度调控不合理等应激因素是发病的诱因。
5.2 综合性防治技术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对病死仔猪严格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调整和完善通风系统,喷洒纳米级干粉干燥剂,降低猪舍相对湿度至75%左右,消除NH3和其他有害气体,确保温度、湿度等指标尽可能满足保育猪对生长的要求。
发病仔猪用兽用头孢噻呋钠按5 mg/kg 的浓度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d,同步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等混饮,个别症状严重的发病仔猪进行强制灌服。对可疑感染猪群,由驻场执业兽医师开具处方,用20%氟苯尼考按照200 mg/kg 的浓度混匀于饲料中饲喂一周[3]。
6 讨论
据有关文献报道,葡萄球菌在猪场的检出率较高,导致该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发因素较多,通常见于各种应激,如转群、并群、打斗、免疫接种、环境温湿度的改变、营养不良或继发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本案例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猪群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典株、猪圆环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混合感染,这些病毒性传染病可导致猪的免疫系统抑制,对猪葡萄球菌病乃至其他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药敏试验证实,头孢噻呋、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和强力霉素对该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青霉素、链霉素和林可霉素等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性较低。选择敏感抗生素按疗程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
本案例重症病例的病死率较高,临床观察推测与皮肤的急性炎性渗出导致的脱水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采取补液、制止炎性渗出等对症治疗措施,有效增加循环血容量,才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