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研究

2022-09-29刘黎思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刘黎思

(辽宁财贸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第二语言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比较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性教育比例少甚至没有。这就迫切需要大学英语教师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思政功能,重视课堂的育人功能和思政课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指的是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要与思政课区分开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202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即教授语言技能之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正确价值观等育人要求[2]。

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研究来看,仍存在不少需要改善提高之处。刘晓阳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教材中描述外国文化的内容较多,中国传统文化比例偏少[3]。刘正光,岳曼曼认为教师未及时转变思维,忽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4]。潘海英,袁月认为大学英语相关的课程思政其实包含多个维度,不仅包括家国情怀等内容,还应该包含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理想等,但部分英语教师认知不全[5]。金慧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三个维度的问题,即教材内容偏重于西方文化、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够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比较单一[6]。根据历年相关文献,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很少有研究系统地从学生受众、教学信息传播途径等角度进行讨论、阐述、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传播学与英语教学

传播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主要研究信息在于人类社会传播的结构和模式。赵虹认为传播模式是传播学中用来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一般结构和形式。而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也属于人类的传播活动。她结合不同传播模式解读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的演变[7]。由此看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1984年美国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的传播学5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以何种方式)to who(对谁)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影响)[8]。传统英语教学的方式类似于这种单线传播模式,即教师是主要的传播者,是信息的权威,学生只是单向的接收知识。1949年,香农(Claude E. Shannon)和韦弗(Warren Weaver)提出的香农—韦弗模式,他们认为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编码者(coder),受众是(decoder),这种模式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增加了noise(噪音)。他们认为传播不是在真空下进行的,会有众多干扰因素,即噪音的存在[8]。这也说明教学环境也不是一种完美情景演练,即在实际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干扰因素,诸如多媒体使用所产生的机械噪音,语言歧义以及语言理解所造成的语义噪音等[7]。1954年施拉姆(Wilbur Schramm)提出了循环模式,该模式完善了前面两种单线传播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是双向的,传播的双方既是编码者又是解码者[8]。而英语教学与其他课堂的不同点在于它既是学习的目的语,又是教学的媒介,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多伊奇(Deutsch)认为传播学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有四种显著功能:组织(organizing)、启发(heuristic)、预测(prediction)、测量(measuring)[9],因此用传播学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具有可行性。其框架主要包括教师(传播主体)、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及应用(传播途径)、干扰因素(噪音)、学生(传播客体)、教学反馈与评价(传播的外部环境)这五个要素。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已经实施将近两个学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已从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课件、考题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为了检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为了进一步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最佳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并对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期为之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更有效地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何?

(2)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环节收获多少?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往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某大学大一6个班523名本科生,包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年龄上无显著差异,每周学时(2课时)以及总课时(64课时)相等,由同一名教师授课,皆使用《大学英语》同系列教材,教学进度相同。

3.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设计了17道题目,主要核心问题15道题目,问卷有8道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级计分制。问卷题型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问答题,涉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在课程思政授课开展后的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后的收获。问卷发放523份,收回有效问卷52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问卷设计分为四个维度(如表1),包括基本情况、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师课堂实施的认可度、学生的获得感。1-2题是个人信息,包括性别与专业。基本情况指的是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度以及认同程度,为调查问卷的3-5题。教学方法与设计纬度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师实践分配、教学方法的认可度,主要涉及问卷的6-7题。教师的课堂实施维度主要想要了解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的组织能力方面的认可情况,主要涉及调查问卷的8-10题。学生的获得感为问卷的第四个维度,主要涉及问卷调查的11-17题,主要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在体验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之后的看法,即目前自己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所存在的问题与见解。

表1 问卷调查内容与结构

4.数据收集与分析

大一学生从2021年9月入学至2022年6月学期结束,共经历了两个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共128学时,为完整的一学年,因此数据可以较为真实地反应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研究数据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收集,再经过SPSS19.0处理分析。

本研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可信度分析,并从以上四个维度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图文分析。经数据检测,问卷整体所涉及的不同维度(认知程度、获得感、教学方法认知度、教学设计的认知度、教学内容的认同度)的信度均在0.8~0.9之间,说明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构及结果可信度较高。

三、调查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1.认知程度分析

如表2、表3所示,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所了解,且能够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地拓展和深化思政课程或者说是思政课的另一种说法,而是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较高的状态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这可能会在上课的过程中催生“语义噪音”(semantic noise),从而产生冗余信息(redundancy),影响教学效果。语义噪音是传播学香农、韦弗提出的理念,除此之外噪音还包括机械噪音和环境噪音[8]。在教学时,语义噪音指的是在大学课堂教学时语言歧义、同音字等造成的干扰因素;机械噪音指的是多媒体等现代信息科技设备由于故障或者不熟练使用等而产生的干扰因素;环境噪音指的是教室内部或者外部环境嘈杂,或者影响上课纪律的行为等。在教学信息的传播中,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不一,就有可能造成少部分学生的困惑,即不明白为何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清晰教师的教学目标。

表2 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情况

表3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情况

2.教学方法与目标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如表4所示),首先是64.44%的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主导,用讲授法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好。其次是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最后是问题导向法。在其他这一栏,也有个别学生补充了视频播放等具体的辅助教学方式。这说明在教学课程思政信息的传播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播的主体仍然应该以教师为主,教学语言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在课程思政信息的传播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表4 大学生对“何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教学更好”问题的看法

3.教学环节与内容设计

当被问及“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哪个环节讲授课程思政效果较好”的问题中,65.9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课程思政接受度较高,且印象深刻。其次是在上课过程中由知识点延伸开来的课程思政教学。其他环节比如课前指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课程小结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也能对课程思政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本学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课文主题紧密且融入自然。一方面说明学生在课堂听课过程中感受到了立德树人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所选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问及何种英语课程思政最吸引自己这一道多选题中,71.89%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深深吸引到了自己,55.07%的学生认为教师穿插教授人生道理以及哲学思维使自己收获颇多,50.86%的学生认为最吸引自己的内容是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对党的历史和思想、法律与安全常识、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内容也有浓厚的兴趣。

据问卷显示,学生认为当前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较少,其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其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的传授时间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而课堂时间之外,学生所接触到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时间过少、活动数量及活动形式也不多。说明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深入思考第二课堂、课下活动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开展,让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思想。

4.学生获得感与反馈

根据调查显示,70.7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了学习兴趣,27.5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能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但是效果一般(如表5所示)。79.34%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增强了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24.6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是否帮助自己提高了英语学习效果不太确定。极少数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既没有提高自身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因此而提高自身英语学习的效果。

表5 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中的收获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提高了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开拓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还拓展了社会知识,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不过只有39.77%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上增强了文化自信,以及13.5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增强了自己的思辨意识,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培养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道德。与之前的数据联系,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英语课堂上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后者少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收获课堂自信形成了反差,同样的还有哲学思维期望值高以及思辨意识收获低。这说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虽然融入了传统文化、人生道理以及哲学思维,但是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其的需求,教师还要多思考这类课程思政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生自身忽视思政教育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9.79%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比较迷茫,首先是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其次是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以及缺乏坚定的信念。这些数据说明,作为传播的客体——学生,也在信息的传递中起到双面角色的作用,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是接收信息的客体,但是却在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教学效果反馈、社交媒体中起到传播主体的作用。课程思政教育对当代青年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时刻,虽然权威主流舆论占主流,但同时他们还时时刻刻受到外来各种混杂思想的干扰和冲击,容易误信一些“小道消息”,情绪和情感较容易被不同信息所触动,理性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待进一步增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关键时刻,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而大学英语课作为一门链接世界与本土的语言学科,在大学生“全方位育人”教育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进方法

1.教师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作用

教师是教育传播活动的发出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因此要上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本身得对此引起重视。教师除了要提高个人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完善自身的思政知识网络,然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不仅仅聚焦于课堂中,应该还贯穿于课前和课后,形成一整套育人体系。在课前,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应该广泛搜集、挖掘、筛选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配合单元主题进行编排课程思政内容和设计。对于一些无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教师应当围绕文章主题和主要思政点,适当删减无关思政元素,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设计在教学平台布置课前预习或者安排课前展示,这样有利于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讲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中,教师按照预先安排的教学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在课后,教师应该继续围绕教学内容和主题布置开放式作业,并对学生的作答进行评价,或者开展互评。在互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不同学生的观点,见贤思齐,从而继续补充和巩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积极配合科研,调整教材中中西文化的比例,多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备课,设计好每个课时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使其围绕单元主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接受信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德育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教材同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有效的反馈作用,比如学生会更加守纪律,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听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作为授课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机械噪音的不良影响。具体来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高效、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顺畅地接纳、思考课程思政所传授的观点。反之,教师如果不熟悉学校教学设备的使用,就会出现课堂卡顿,学生的思路中断,还可能走神,或者出现讲小话等产生环境噪音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练使用授课软件平台,包括雨课堂、蓝鸽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类噪音,从而优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重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理解及反馈

学生既是传播客体也是传播主体。学生一方面主动或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来自教师传播出来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小组活动、个人展示、日常生活交往等途径使用课堂信息,成为课堂信息的传播者和反馈者[10]。为了增加学生对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辅导资料、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元策略培训,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的学习,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也不仅仅是通过四六级等资格考试,还应学习中外文化以及中国特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检测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及成效程度,从而指导和优化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情况较好,包括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的过程、时间的安排等,学生接受程度较高,既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增长,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研究表明,传播的主体——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发音与语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挑选,教师还要进一步熟练使用多媒体操作、规范课堂规则和做好语境预设,以此减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噪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教师还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比如开展和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兴趣活动等。立德树人教育是全方位的育人教育,改进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仍在路上。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