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绛河飞镜又重磨 嫦娥揽月奏凯歌

2022-09-29何家玲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中国航天嫦娥

本刊记者 何家玲 /文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明月当空,九霄澄净,宜对月抒怀,宜阖家团圆。

月亮属于所有人,诗意月亮却首先属于东方。秦时的明月自苍茫山海升起,照过龙城飞将征蓬边塞的汉时关山,照亮太白将船买酒的洞庭湖畔,照临东坡清影低徊的朱阁绮户……这颗距离我们38 万公里的遥远星球,以自身的阴晴圆缺,见证着历史的兴衰荣枯,人世的悲欢离合,让华夏千余年的历史,一直有着明月相照。月亮,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刻进中国人血脉的文化符号。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对于头顶的这轮明月,浪漫的中国人从未放弃过探索的热情。作为人类走向深远空间的前哨站和试验场,月球的探测高度更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自2004 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探月工程立项以来,航天全线聚焦“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总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嫦娥”揽月,“玉兔”探路,“鹊桥”相连,浪漫的中国航天人,将古老东方关于月亮的诗歌写进广阔宇宙。

作为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2007 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成功,成为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2010 年,嫦娥二号获得当时国际最高7 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2013 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软着陆直接探测;2014 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2019 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2020 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执着的中国航天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

《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现场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望见日月星辰;航天人的梦想又很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跋涉向前。探月工程立项以来,航天人坚持追逐梦想,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放弃,体现着努力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担当;坚持勇于探索,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显现着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追求;坚持协同攻坚,全力保成功,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万众一心铺就地月虹桥,树立了协同创新、勠力攻关的典范;坚持合作共赢,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深空探测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彰显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胸怀。航天人以“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写就新时代的月光之诗,在星汉之间,苍穹之上,人民心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航天局以探月工程为牵引,在系统推进工程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与央视联合摄制电视纪录片《探月·中国》,已列入中宣部“新中国70 年纪录片全球合作伙伴”,并计划与法国国家电视台合作推出国际版;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大型科普纪录片《飞向月球》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接续推出《飞向月球》(第二季)》和《我们的征途》等纪录片,再创融艺术、科技、科普、文化于一体的时代佳作。我们相信,当科学的种子撒向充满好奇的心灵田野,总有一些梦想能长成参天大树,必将吸引更多青少年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建设航天,怀着对航天的无限好奇与向往,去探索更为广阔无垠的宇宙,揭开更多神秘的面纱,必将激发更多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航天报国的热情,汇聚起筑梦逐梦的磅礴力量。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1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并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推动着中国航天拥抱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新时代航天人也必将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扬帆远航,为航天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中国航天嫦娥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