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题如何破解?
2022-09-29王凯荣
近日,央视新闻一则“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废旧电池何去何从”的报道,引起行业热议。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达到1001万辆。随着新能源造车热度的节节攀升,动力电池也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后带来“爆发式污染”,让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仍然存在回收难、拆解难、梯次难、资源高效回收难以及安全环保管控难等方面的困境。废旧动力电池通过正规途径回收的量还比较低,现阶段回收主要来源于研发试验和生产制造产生的废旧动力电池,真正从新能源汽车上回收的退役电池还很少。对于回收企业来说,多种多样的电池结构让回收产线做到智能化拆解的难度和成本也比较高。同时,当前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健全,产业规范相对滞后,无法正规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就有可能对大气、土壤、河流等环境造成污染,产生安全方面隐患。
本文中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是在国家科技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SHRIMP II仪器上获得的,详细分析流程和原理参见文献[7-10]。应用标准锆石TEM(年龄为417Ma)对元素间的分馏进行校正。应用另一标准锆石SL13年龄为572Ma、w(U)为238×10-6标定所测锆石的U、Th、Pb含量,普通铅根据实测208Pb校正。数据处理采用ISOPLOT程序[11]。单个数据点的误差均为1σ,所采用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具有95%的置信度。
笔者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是个系统性的工程,政府应协同车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回收体系,打造合作共赢产业生态圈。随着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电池回收的战略意义的驱动,今年以来,车企、电池生产商、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相关动作频繁。国家有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2021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该规划将“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列入重点工程与行动,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今年8月1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将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并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还应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完善监管措施,规范行业发展;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溯源管理平台,监控废旧电池流向,落实溯源管理责任;加强技术创新,突破退役电池一致性、自动化拆解等目前还存在的技术瓶颈,持续推动发布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深化试点示范,加快备电等梯次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培育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
2006—2015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靠前的企业尽管分属多个行业(36~41个),但前三大高、中研发强度行业——制药与生物技术(占比17.7%~19.3%)、技术硬件与设备(14.4%~18.3%)、汽车与零配件(15%~17.1%)约占全球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0%,前15个行业占比更是高达92%。同时,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的行业逐渐由早前的传统行业石油与天然气、银行、建筑与材料变为了现今的新兴行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多措并举,让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回收利用循环起来,实现余能最大化利用,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原材料供应紧张,还能有力促进动力电池行业绿色发展,为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和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