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改革探索
2022-09-28刘晓静
刘晓静
(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等。
1 现状调查
1.1 音乐师范类职业技能教育以及课程理论、实践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足
根据《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一文中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公开发表相关文章数量急剧上升,在2017 年达到最高峰为400 篇(中国知网CNKI)[1]。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经济、人才与劳动学科、体育等,其中高等教育学科以1 726 篇(中国知网CNKI)占比所有学科的一半以上,但是“创新创业音乐”为关键词的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只有7 篇(中国知网CNKI),数量极少,其中《艺术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2]、《内蒙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践的难点思考》[3]、《创新创业教育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析》[4]等文章主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在音乐学科范围的理论、应用及难点;还有2篇分别对音乐通识教育对其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进行课程评价模式构建研究,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音乐师范类技能的理论、实践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音乐师范类职业技能教育紧密融合,并且不与实践脱节的理论、内涵建设研究十分必要。
1.2 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设置多、开课时间长、学分占比多
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作为地方师范类高校的重点课程,具有课程设置多、开课时间长、学分占比多等特点,同时也是与培养目标:具有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具有扎实的音乐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深入理解音乐学科素养,掌握其内涵,能够从音乐学科视域下发现、创新,具备基本的教学研究能力与社会音乐艺术普及工作的能力,以及毕业要求:扎实掌握音乐学科体系的唱、奏、舞、研、教、编创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贯彻于教学实践中、掌握音乐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和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了解中学生认知特点,能综合运用音乐教学知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参加校内外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音乐教学、教研能力、具备扎实的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会唱、会奏、会舞、会研、会教、会创”教学实施的能力,并能够掌握微型课、常态课等基本课堂教学技能,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教学。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等关系特别紧密的课程。
以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程的声乐基础与训练、钢琴基础与训练、舞蹈基础、即兴伴奏,均开设两个学期,共4学分;以及地方作品合唱排练课程开设一个学期,共2 学分。这部分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唱、弹、编、排进行专项指导教学及实训,使学生作为中学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师教育模块开设了见习、教育研习、专业实习、师范类技能展示、普通话与教师口语、音乐学科教学法、课件制作、中学歌曲弹唱、音乐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系列课程,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课时间贯穿大学7个学期,学分达到了43,在学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3 现阶此类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单一
现阶段,大多数的院校的此类课程教学改革手段及成果比较单一,地方高校的音乐师范类实践课程仍然较重视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并未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实践有效融合。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音乐师范类技能课程中以实训为主的,如《实习》《教育研习》《中学歌曲弹唱》《即兴伴奏》等,主要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围绕在教学内容、评价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例如:《即兴伴奏》课程进行的“翻转+慕课+实训”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主要手段是增加MOOC 资源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提供资源,课堂及课后的实训指导及检测;见习及教育实习的课程化,规范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问题,但是不论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理念,还是评价机制、考核体系的改革,均未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急需在“专创融合”新理念下进行系统研究及改革[5]。
1.4 现阶段此类教学团队比较单一
大部分课程不论是单纯线下课堂,或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其教学团队基本全部为本校教师,偶尔外聘一、两位中学兼职教师,也与本校教师基本无交流。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此类课程的时效性及应用性。所以,组织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改革构想
2.1 科学的课程专创融合新路径探讨的理论依据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改革需要在前期全面、多维的调研下进行科学、详尽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才能作为课程专创融合新路径探讨的理论依据。在“地方高校”“师范类”这两个特定的语境下,课程改革、建设不但需要符合专创融合的基本要求,更需要完成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培养中小学合格的音乐教师这两项基本目标。通过分层次、多角度的调研,才能准确把握现状情况,找到改革路径。课程专创融合探讨路径图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专创融合探讨路径图
2.2 教师团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探讨
教师团队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内涵建设研究,探讨、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能力培养的目标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教育教学的现存一般问题及具体解决方法。结合该省、该校的政策法规、指导意见等准确的指导方针,依据研究成果更新该校此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修订教学大纲,并且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机制、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相关的课程建设研究,提升地方高校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追求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以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资源作为载体,激活专创融合新路径[2]。
2.3 多元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研究
现阶段,地方高校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教师团队以本校教师为主,较长时间的自主教学使此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即使个别教师经过一些“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的培训,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该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新的教学团队,探索例如以高校教师+地方教育、管理单位专家+卓越学生代表的多元教师团队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探讨联合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改变以往单一的高校教师自主培养模式。这样的教学团队才能发挥联合培养的优势,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地方教育需求,同时在身边卓越学生的带领、影响下,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2.4 课程资源平台搭建构想
现阶段,地方高校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仍为“理论教学+实训指导”,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如果教学团队积极为学生搭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科学理念为主体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检测及交流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及背景等进行前置性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卓越同学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提升学习兴趣[3]。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学校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不但可以直接导入选课成功的课程(包含选课成功的学生),教师团队还可以添加其他学生后,完成平台的课程资源平台的搭建。课程平台导航具体见图2~图4。
图2 “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导航示例图
图3 “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首页示例图
图4 “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统计模块示例图
首页为教师发布教案、周教学日志等详细教学内容的部分,为学生提供前置性学习资料、课后复习资料;资料一栏可以上传提供:课程参考文献、MOOC 链接、学习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等学习资源及要求,并且包含题库、作业库、试卷库;通知、作业、考试栏可以给全部学生或需要选中的学生发布重要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考试或测验等;统计一栏功能较多:可以完成各种数据的统计,同时进行教学预警筛选。
PBL及讨论区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小组任务学习以及交流,还可以进行教师团队、卓越学生代表与选课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交流方式,提升交流效果。并且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案例的学习视频资料、课程的考核标准自测标准,为学生自学、自检、自测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5-7]。
丰富的课程指导资源加以学习资源前置性服务模式,再由多元的教师团队进行线下教学、实训指导,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 结语
在遵循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目标下,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专创融合”意识的渗透,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作为针对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培养观念下的音乐师范类实践课程的改革研究,培养目标的科学设定、教师团队的交流合作、教学实践的完整实施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在实践中重点挖掘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机关联,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真正促进地方高校音乐师范类技能实践课程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人才是最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