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板测厚装置在调质生产线上的应用

2022-09-27邱淑建

工业炉 2022年3期
关键词:淬火钢板厚度

胡 琼,邱淑建,庄 宾

(1.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 热处理板厂,湖南 娄底 417000;

2.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

我司于2019年底投产的两条薄规格高强调质板生产线,使用至今较为稳定。但是也出现过双板层叠进淬火炉并最终送入淬火机淬火的情况,给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幸运的是未对淬火机设备造成损伤。为了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出现,决定在调质生产线上增加钢板测厚装置检测叠板,以保证正常生产和淬火机设备的安全。

1 叠板产生原因及影响

调质生产线的淬火工艺主要流程:原料板-上料装置-上料辊道-抛丸机-淬火炉-淬火机淬火。

正常生产时上料装置每次只放一块钢板到上料辊道。因薄板的重量较小且其表面比较光滑,生产中发现,偶尔会有两块钢板同时被吊起放到上料辊道。按照工艺,钢板在抛丸后输送到淬火炉内,加热保温结束后快速出炉淬火。淬火炉后配置为辊压式淬火机,通过喷嘴出来的大量冷却水对钢板进行喷淋冷却,同时用上下辊道间较小的辊缝高度控制钢板的变形。淬火机的辊缝高度通过液压系统控制,一般略大于钢板厚度,且为了钢板的快速冷却,淬火机的冷却喷嘴距离辊道面较近。

生产中两块钢板上下层叠的情况,称之为叠板。因为通常是同种规格的钢板,叠板不易被发现。

因为总厚度超过辊缝高度,叠板进入淬火机首先会对淬火机设备和液压系统造成冲击;叠板进入淬火机之后,冷却喷嘴仍正常工作,但是叠板的上层钢板只有上表面被冷却,叠板的下层钢板只有下表面被冷却,钢板上下表面冷却不均匀产生的应力,使两块钢板各自产生上下龟背或者翘头,进一步冲击整个设备,钢板的变形甚至可能直接碰到并损坏冷却喷嘴,使淬火机无法正常使用。淬火机作为整条淬火线的核心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会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叠板进入淬火机,以保证淬火机设备安全和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2 叠板检测方式和安装位置的选择

淬火机前主要设备依次为:上料装置、上料辊道、抛丸机及淬火炉,将上述设备结合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发现上料装置因为其设备本身原因,要完全杜绝上料时的叠板比较困难,但只要能及时检测出叠板,就可以避免生产故障。而检测叠板,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检测厚度,若测量到的钢板厚度和实际差异较大,就判定为叠板。

测厚装置安装位置的选择:抛丸机前后,环境比较恶劣;淬火机前空间太小,又是高温高湿环境,而且钢板淬火时是快速出炉,即使检测到叠板也很难及时处理。比较之后,测厚装置最合适的安装位置是淬火炉前,一旦检测发现叠板就停止钢板入炉,杜绝叠板进淬火机的情况发生,而且淬火炉前有足够空间,发现叠板较容易处理,对生产的影响最小。

3 测厚装置的探索和应用

钢板测厚一般采用激光测距仪,经过咨询和比较选择了某厂商的某型号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其测距范围为150~800 mm,当测量距离在150~400 mm时,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偏差不超过0.5 mm;当测量距离在400~600 mm时,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偏差不超过1 mm;当测量距离在600~800 mm时,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偏差不超过3 mm。原料板的厚度虽然是毫米级别,但叠板时厚度增加一倍,该型号的测距仪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钢板从抛丸机出来后往淬火炉输送,在炉前进行对中后停止,等待入炉指令。因激光测距仪需尽量远离热源炉门,而钢板的长度差异较大,为了保证每种长度规格的钢板厚度都可以测量,激光测距仪的具体安装位置选择在对中装置之前,在钢板输送到淬火炉前时进行通过式测量。

激光测距仪的原理如下:激光测距仪集成发射端和接收端于一体,激光发射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通过测量激光发射和接收之间所需时间,可以计算出测距仪和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测厚方法:将激光测距仪安装于对中装置前某支辊道的中心轴正上方,测距仪和辊道之间的距离为定值δ1(约300 mm左右),钢板实际厚度为δ;钢板通过测厚点时,激光测距仪测得到钢板上表面到距离为δ2,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测量值,系统计算得到该钢板的测量厚度δ'=δ1-δ2=δ。

图1 激光测距仪的布置和板厚测量示意图

通过上式也可看出,测距仪并未直接检测板厚,而是检测距离,系统通过计算得到钢板厚度。

因测量结果δ1和δ2的可重复精度在不超过0.5 mm,所以得到的钢板厚度δ'与钢板实际的厚度偏差在0.5 mm以内,满足使用要求。

将上述测厚装置投用后,发现对于较平整的原料板,板厚的测量值和实际偏差较小且比较稳定,进行叠板测试时也能及时发现板厚异常并报警。但是当钢板不平整,比如存在翘头、垂头或者龟背时,测得的板厚和实际偏差较大。以钢板龟背为例,与上述相同厚度的钢板通过测厚点,如图2所示,假设计算在测量位置处存在龟背的高度为Δδ,测距仪测得的距离为δ1-δ-Δδ,则系统得到的板厚为δ'=δ+Δδ。

图2 钢板龟背对板厚测量的影响示意图

因为薄板本身较容易变形,且该变形尺寸很可能超过钢板本身厚度,即Δδ>δ,进一步得到δ+Δδ>2δ,测得的板厚为实际的两倍以上,系统会将其判定为叠板。一旦判定为叠板,钢板停止入炉同时系统报警,需生产操作人员到现场检查,确认是单板后再入炉。上述情况频繁发生时,对产线的正常生产节奏影响较大。

由于钢板淬火后组织发生相变,板型也会改变,因此对入炉板型要求较宽松,这就要求钢板的测厚方式必须排除板型的影响。

前述的测厚方式,由于只对钢板单面测厚,无法避免翘头、垂头和龟背等变形产生的影响。在考虑之后,决定将只在钢板上方布置测距仪,进一步完善为在钢板的上、下方都布置激光测距仪,进行双面测厚,以避免板型不规整对钢板测厚结果的影响。

由于需要在钢板的上下表面都进行测距,激光测距仪的布置位置从炉辊正上方移到相邻两根炉辊之间,如图3所示。

图3 双面测厚示意图

布置在上方的激光测距仪和辊道面之间的距离仍为定值δ1,下侧的激光测距仪和辊道面之间的距离为定值δ3(约300 mm左右),上下测距仪之间的距离为δ1+δ3。

对于较平整的钢板,通过测厚点时,上侧激光测距仪测得到钢板上表面的距离为δ2,下侧激光测距仪测到得钢板下表面(即辊道面)的距离为δ3,则计算可得钢板测量厚度δ'=(δ1+δ3)-δ2-δ3=δ1-δ2=δ,和单面测厚方案的结果一致。对于板型较平整的钢板,双面测厚方案可行。

若上述规格钢板不平整,假设通过测厚点时,在测量位置处存在龟背,高度为Δδ,如图4所示。

图4 钢板龟背双面测厚示意图

则上侧激光测距仪测得到龟背上表面的距离为δ2-Δδ,下侧激光测距仪测到得到龟背下表面的距离为δ3+Δδ,计算可得钢板厚度δ'=(δ1+δ3)-(δ2-Δδ)-(δ3+Δδ)=δ1-δ2=δ。由上式可知,即使在钢板的龟背处,采用双面测厚方法得到的测量厚度和钢板实际厚度一致,方案依然可行。

对于钢板翘头和垂头的情况,通过双面测厚法得到的测量厚度和钢板的实际板厚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双面测厚装置安装和调试完成后,对上述的翘头、垂头和龟背三种不平整板型进行测试。测试中发现,翘头和龟背两种板型的测厚都比较准确,但是垂头钢板经过时,测厚结果和实际板厚差别较大,而且测量值容易震荡。经过观察发现,安装激光测距仪的门型架安装于辊道安装架上,垂头钢板输送到炉前时,会撞击辊道,撞击最终传递到激光测距仪,使其发生振动,影响测量结果。

发现原因后,将激光测距仪的门型架安装于地面上,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并加强了门字架立柱和横梁的刚性。再多次用垂头钢板测试,测厚结果十分准确和稳定。

4 双面测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

该套双面测厚装置投入使用后,在实际生产中运行较平稳有效,并及时发现过叠板现象,避免了生产故障。但是也发现,对于极薄规格的钢板,较少数情况下上述测厚装置仍将单板误测为叠板。进一步观察发现,是由于上、下激光测距仪安装不够精准导致的:从水平面上看,上、下激光测距仪在钢板上、下表面上所测量的位置存在一定偏差,但极薄规格的钢板因其更易变形,对该偏差的允许值更小。若两个测量位置没有足够接近,则变形可能不一致,导致系统测量板厚和实际偏差较大,误报警为叠板。

于是对两个激光测距仪安装位置进行微调整,两束激光打在钢板上、下表面,光点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不超过1 cm,此时可认为上、下两处测量点的钢板变形量相同。调整完成后,将测厚装置再次投入使用,运行一直很稳定。

5 侧厚装置的延伸应用

当钢板未通过测厚点时,因上、下测距仪的前方无遮挡,而其最大量程为800 mm,此时测距仪会反馈超量程信号。一旦有钢板通过,测距仪的测量值马上恢复到量程范围内。

实际生产中,系统并非一直在进行测厚。激光测距仪每秒可测距上百次,但是只有当钢板运行至测厚点位置时,系统才开始调取测距数据,计算钢板的厚度。

因淬火炉对钢板入炉的平整度有一定要求,在进一步讨论和考虑之后,该测厚装置也被用于板型判断,对于板型不平整度超过规定的钢板进行识别,禁止其入炉。简单描述下原理如下:

(1)根据系统对钢板位置的跟踪,在钢板通过测厚点之前,开始读取上、下测距仪的信号。

(2)当信号从超量程变为正常的测距数值时,判定钢板板头已经过测量点,系统自动计算钢板厚度,并判断是否存在叠板,以及下一步如何处理。

(3)另一方面,系统进一步对上、下测距仪的数据,即(δ2-Δδ)和(δ3+Δδ),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δ3对于该系统来说为定值,而由于已经测得板厚,系统可计算得到δ2。因此对于上、下测距仪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得到一对Δδ,而Δδ作为变形量本身就是判断钢板是否不平整的参数。

(4)根据工艺对Δδ的要求,将计算得到的数值和判定值比较,一旦超过判定值,则该钢板不平整度超过要求,禁止入炉。

目前该功能也已投入运用,有效提高了钢板判定的效率和正确率。

6 结论

在调质生产线上增加钢板侧厚装置之后,有效地避免了叠板故障,保护了淬火机设备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了原料板板型控制的初步自动化。

猜你喜欢

淬火钢板厚度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淬火介质浓度对45钢淬硬层深度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大厚度SA-516M Gr.485钢立焊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实战“淬火”
探讨拉森钢板桩在市政工程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深耕,才会有报道的温度和厚度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自动化激光淬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