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背景下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景观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2022-09-27秦雪莲廖文静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速铁路冬奥站点

秦雪莲,廖文静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冬奥会为城市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我国在世界面前展示大国形象和大国文化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对于重大赛事下可持续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涉及城市及区域的联动发展建设,场馆、赛馆、展览园等赛事核心区的场地建设,城市展览空间和标识系统的相关建设等,而对于京张高速铁路(北京北—张家口)这类交通保障专线的研究较少[1-3]。京张高速铁路作为冬奥会重要的交通保障设施,对世界而言是重要的中国名片,对我国而言是展现我国科技、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在此背景下展开其站前广场的景观提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由此,研究以重大事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机制为理论基础,探讨冬奥背景下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的时空特征,以临时性的赛事服务和持久性的文化提升为目标,提出“一站一景,持久建设人文京张地域文化”“分级响应,临时点燃缤纷冬奥主题氛围”和“绿色发展,适度打造可持续弹性景观设施”3大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策略,为赛后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1 重大赛事对公共空间景观的临时性与持续性影响分析

重大赛事的短期举办对原本处于日常使用状态的城市公共空间带来筹备期间、举办期间和赛后多方面的影响,其产生的效应可能是临时性的,体现在临时性交通基础设施、特殊空间功能和文化庆典氛围上;也有可能持续性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与冬奥会赛场距离近且强相关联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奥运赛场在赛事举办完成后,主题文化将永久留存下来,成为该区域文化基因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5]。

1.1 交通方面:赛事前后人群增长的交通压力

举办重大赛事具有人群临时聚集的特点,即人群将在赛事举办前大量聚集在相关城市,并在举办时达到客流量的高峰,这给举办场地、场馆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疏散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重大赛事举办期间,爆发性的人群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是公共空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2 功能方面:赛事前后功能空间的动态切换

重大赛事的举办带来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动态切换,体现在新建的和既有的2类城市公共空间上。新建城市公共空间为赛事的举办提供场所,赛事结束后,其功能转变为城市商业、公园、广场等融入城市公共体系[6]。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举办结束后,该区域聚集的大量奥运遗产和体育资源转型成为集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商业活动、旅游参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7]。而城市既有的公共空间节点充当着赛事文化彰显、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角色,通过置入临时性的主题宣传、庆典装饰和文化展示以满足重大赛事对城市文化氛围渲染的要求。

1.3 文化方面:赛事前后庆典氛围的动态演变

重大赛事的举办点燃城市庆典氛围,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主界面,需要通过增设临时景观装置来响应赛事主题展示的要求。在赛事筹备的前期阶段,城市以赛事主题文化宣传和赛事预热为主,通过街景、宣传牌、主题雕塑、花卉旗帜等烘托气氛。而在赛事举办之际,以主题活动开展和滚动宣传为主增加市民氛围体验,公共空间达到气氛高潮。赛事举办结束后,公共空间的临时装置被撤除,恢复其日常使用。

2 冬奥背景下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的时空特征

在分析重大赛事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影响特征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京张高速铁路这一线性廊道空间,以冬奥会赛事下的京张高速铁路11个站前广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探求冬奥会赛事对不同类型站点的影响规律,作为站前广场可持续景观设计的依据。

2.1 线性结构特征

冬奥会赛事的举办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公共空间在功能、庆典氛围、活动热度上产生的影响强度、影响趋势和影响时间都有差异。根据结构的基本形态,将受到赛事影响的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线、面3类。其中,冬奥村、冬奥赛馆和冰雪小镇等直接作为赛事举办地的核心节点,为明显的面状空间,受赛事的影响程度最大、时间最久,影响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以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道路、轻轨站、高速铁路站点,则呈线性连续的空间结构特征,跨越城市中心、城郊、郊区,从而产生连续的影响;城市公园、中心广场、商业节点等城市点状空间,呈网格化分布于城市中,仅从文化宣传、主题活动上响应赛事,作为城市临时的气氛渲染点,受赛事影响的程度最小、时间也最短。因此,在赛事响应时既要注重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又要做好差异性的区域节点布置。冬奥会赛事对于不同结构类型公共空间的影响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冬奥会赛事对于不同结构类型公共空间的影响特征Tab.1 Spatial correlation of Winter Olympics venues with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stations

京张高速铁路具有“连绵风景线、历史人文线、交通保障线”的典型线性特征,但由于高速铁路站前广场与铁路建设的权属分离问题,广场建设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在冬奥背景下,景观提升优化存在缺乏整体性考虑、缺失地域文化传承、站点标志性的主题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而在整体性地把握好冬奥庆典氛围临时渲染的同时,持续建设各站点地域文化是站前广场建设的难点[8]。

2.2 空间差序特征

京张高速铁路作为线性空间,赛事举办地与站点之间不同的空间距离对站点与冬奥会赛事的关联强弱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的空间差序特征体现在赛事举办时,以赛事举办地为核心由中心向外扩散,其对站点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的由近及远呈现出由强到弱的变化,因而11个站点与冬奥会赛事的关联强弱程度产生差异性。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在北京市区、延庆小海坨山区和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区3处,其中太子城站、北京北站和清河站与赛场之间距离分别为2 km,8 km,10 km,与赛事在空间上的关联性最强;延庆小海坨山区与赛场之间相距20 km,设有冬奥会的专线交通抵达奥运村,与赛事在空间上的关联为较强;其他站点距离赛场较远,因而在空间上的关联性较弱。冬奥会赛事举办地与京张高速铁路站点空间关联性如图1所示。

图1 冬奥会赛事举办地与京张高速铁路站点空间关联性Fig.1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ce of Winter Olympics on public spa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es

2.3 文化演替规律

冬奥会赛事的举办带来主题氛围烘托影响,随着赛事的筹备、举办到结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京张高速铁路来说,将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素叠加可以看出,关联性越强的站点,庆典氛围越浓厚,展示的时间也就越长。而冬奥会对京张高速铁路还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冲击,赛事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文化将逐渐演替为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冬奥文化向地域文化的演替经历了赛事前文化要素置入、赛事中文化内涵感知和赛事后文化空间保留的过程。冬奥文化的演替机制与站点和举办地的关联机制是相适应的,即冬奥会对地域文化的冲击性强弱取决于站点和举办地的空间关联性强弱,如太子城站和延庆站等关联性强的站点,赛场、赛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在此建立,使得其由普通的村镇变为冰雪运动旅游小镇,冬奥文化也演替成为区域文化和标志性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清河站、八达岭长城站和北京北站空间距离较近,但区域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是其影响力最广的标志性文化,冬奥文化对其的文化冲击力仅在赛时起到强烈作用,赛后逐渐消逝;其余的站点空间距离远,受到赛事的影响最小,仅在赛时临时性地点缀庆典氛围,受冬奥文化长期影响的可能性很小。

3 可持续性视野下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3.1 一站一景,持久建设人文京张地域文化

在冬奥会赛事盛大举行、全球瞩目的发展契机下,为展示我国大国形象和文化特色,针对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地域文化传承缺失、缺乏整体性考虑等现实问题,以建立站点沿线“三类五项”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基础,识别站点标志性主题文化为主要途径,统筹规划冬奥会赛事临时性文化主题展示的同时,差异化地建设持久性人文京张地域文化,以达到“一站一景,人文京张”的长期建设目标。

通过实地勘察、文献找寻、地方志阅读和网络资料收集等多种方式,梳理整合京张高速铁路沿线区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沿线区域资源包含历史古城文化、长城文化、宣化城文化、张家口塞北关口文化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坐拥山景、湖泊、塞上草原风景、葡萄园景观、北京城区以及沿途众多自然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风景资源,以此为基础生成“三类五项”京张高速铁路文化基础数据库。京张高速铁路“三类五项”文化基础数据库如表2所示。

表2 京张高速铁路“三类五项”文化基础数据库Tab.2 “ Three categories and five items” of basic cultural databases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在京张高速铁路文化数据库中,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知名度、空间文化转译的可行性和使用者的可识别性4个维度进行筛选,选取确立标志性文化要素,以此统一指导站房、站内和站外的地域文化建设。站点标志性文化要素筛选如图2所示。通过文化符号提取、文化要素转译和文化空间置入的方式实现11个站点站前广场“一站一景”的建设目标。

图2 站点标志性文化要素筛选Fig.2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elements for stations

3.2 分级响应,临时点燃缤纷冬奥主题氛围

京张高速铁路作为冬奥会赛事的服务专线,差异性地规划11个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临时性的冰雪文化主题氛围渲染和地域文化交相呼应地融合展示是建设的难点问题。在分析冬奥会赛事和京张高速铁路站点关联性强弱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区域文化资源的标志性文化类别和文化演替规律,构建“赛事服务型站点——深度演绎冬奥冰雪文化”“风景名胜型站点——特殊展示融合地域文化”“地方服务型站点——临时点缀渲染赛事氛围”3类赛事关联性下的不同类型站点文化响应路径。不同站点类型的文化展示路径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站点类型的文化展示路径Tab.3 Cultural showcase path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ations

3.3 绿色发展,适度打造可持续的弹性景观设施

秉持绿色办奥[9]、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对沿线站点的基础设施和景观元素进行整体提升,满足站前广场文化性的同时,增加广场的综合服务功能,临时性和持续性的景观建设相互融合发展以实现站前广场长期绿色发展的建设目标。以太子城站预留的弹性交通空间为例,高速铁路客站按照冬奥会的要求将旅客分类引导流线[10],站前广场设置冬奥专线以供运动员、相关工作人员和记者媒体通行,游客则通过出租车、小汽车和公交车到达交通枢纽后,从下沉庭院进出车站通行。除了弹性交通空间,各站点还置入文化设施(可拆卸文化告示牌、裸眼3D、特殊材质的临时LOGO、文化旗帜等)、服务设施(临时服务屋、可移动花箱座椅等)和标识设施(临时性的导视标识、立体标识牌、地面引导),满足冬奥会赛事时的功能需求,比赛结束后一部分临时设施被拆除,恢复其日常的使用功能,一部分的文化装置和景观设施将被长久地保存下来,成为冬奥文化的历史印记,起到赛前赛后功能空间灵活转换、设施绿色回收的积极效应。

4 结束语

立足于重大赛事对城市公共空间影响的理论研究,探究京张高速铁路响应冬奥会赛事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适应性地提出既能满足冬奥会临时性主题氛围营造和文化彰显需求,又能持续性地建设地域文化,并整体提升站前广场品质的设计策略。站点与赛事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特征是分类分级整体规划站前广场响应赛事景观的重要依据,区域自然文化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则是持久性建设地域文化的数据支撑。综上所述,研究为解决站点既有问题提出的京张高速铁路站前广场临时性和持久性的设计策略,是基于冬奥会赛事下的现实考虑和地域文化转译下的实践研究,对于未来类似重大活动的线性廊道景观的可持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高速铁路冬奥站点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预制胶拼架桥法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实践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