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

2022-09-27祝智庭许秋璇吴永和

现代教育技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部转型数字化

祝智庭 郑 浩 许秋璇 吴永和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

祝智庭1郑 浩2许秋璇2吴永和2[通讯作者]

(1.华东师范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 200062)

随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近5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政策性文件进行梳理,总结得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概览。随后,文章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演变逻辑和数字达尔文主义两个维度,阐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战略。最后,文章基于生态观的视角,从网络生态、平台生态、资源生态、校园生态、应用生态、安全生态、数字文化生态、产业服务生态八个层面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提出建议,助力打造新兴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与变革的生态蓝图。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性文件;教育生态;教育新基建;教育信息化

引言

自“数字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加快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度”转为“高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把握数字时代发展先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中国发展交相辉映,而数字创新是引领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提出,正式吹响了数字时代教育革命性变革的“号角”,数字化的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将成为推动教育生态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事关教育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视角以生态化战略推动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发展。坚持国家政策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引领,是打造高质量数字教育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研究归纳并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生态化战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引与决策依据。

一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

1 政策类别划分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1]。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制定并颁布了系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意见和通知,这些政策性的文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转型目标、原则任务、转型流程、具体功能等进行了总领性陈述,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升级朝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为深入剖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现有的政策性文件,深度还原政策意图,解读政策落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类别进行合理划分。

表1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类别划分

序号发布时间政策名称政策类型政策类别 1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需求型政策教师能力提升 环境型政策教学资源 22019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环境型政策网络空间 32020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供给型政策互联网+教育 教育公平 4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供给型政策融创实验 需求型政策教学模式改革 5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需求型政策教学评价改革 6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环境型政策教学资源 供给型政策教育公平 7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环境型政策教育新基建 8202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名单的通知环境型政策网络空间 供给型政策融创实验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境型政策教学资源 供给型政策教育公平 10教育部关于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的函供给型政策融创实验 112021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需求型政策教师能力提升 供给型政策融创实验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供给型政策教育公平 需求型政策教学模式改革 13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环境型政策网络空间 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供给型政策教育公平 15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环境型政策教学资源 供给型政策教育公平 16“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供给型政策互联网+教育 环境型政策网络空间 172021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供给型政策互联网+教育 18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供给型政策互联网+教育教育公平 需求型政策教育评价改革教师能力提升 1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需求型政策教师能力提升 供给型政策融创实验 20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需求型政策教师能力提升

政策工具是政府在部署、推行、贯彻政策时运用到的实际手段[2],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政策研究中常被用于区分不同政策的实施路径[3]。政策工具理论研究最早源于德国经济学家Kirsechen,他整理出64种类型的政策手段,但没有系统性地阐述这些手段,也没有建立有关政策手段起源或影响的理论体系[4]。此后,国内外研究者基于不同学科领域和应用情境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如Schneider等[5]根据政策执行的不同方式,将政策工具划分为权威型、诱因型、能力型、劝说型、学习型五个类别;Rothwell等[6]根据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在考察创新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将政策工具划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大类别;Howlett等[7]根据干预程度的强弱,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强制型、混合型和自愿型三类。各种政策工具分类都有其强大的解释力和适切性,应根据相应的政策情境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

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官网、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官网为数据来源,共收集到2010~2022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性文件31篇。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快、周期短的特征,以及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本研究选取近5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的20篇关键政策性文件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借鉴Rothwell等[8]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本研究将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性文件划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型,并进一步细化出不同政策类别:供给型政策包括互联网+教育、融创实验、教育公平三大政策类别,需求型政策包括教育评价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能力提升三大政策类别,而环境型政策包括教育新基建、网络空间、教学资源三大政策类别,具体如表1所示。

2 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概览

依据上述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类别划分,通过对20篇关键政策性文件进行梳理,本研究总结得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概览(实线框列出所涉政策性文件的核心内容,而虚线框只列出所涉政策性文件中关键词的注解),如图1所示。从纵向上来看,中轴线上列出的“教育新基建”“教育评价改革”“互联网+教育”涉及三个综合性文件,按发布时间排序分别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这三个政策性文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起着“综合制导”作用;左半部分列出的内容涉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等与“空间(从虚拟空间到行政空间)”建设与应用有关的文件;而右半部分列出的内容涉及《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等与数字化教育功能/能力开发有关的文件。从横向上观察,图的底行事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条件建设,中行事关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公平,顶行则事关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优质与创新发展,实现“赋值”的功效。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统揽全局,需要统筹考虑转型实践中的各层次和各要素,这就要进行政策上的顶层设计,明确转型的主要原则、任务与路径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工作原则[9],强调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新一代数字技术成为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①完善网络环境,夯实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具体包括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健全教育平台体系、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逐步普及学习终端;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融合应用体系,具体包括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建立数字学习档案、赋能教师专业发展;③创新服务业态,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具体包括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健全资源产权机制、培育新型供给主体、提升产业服务教育能力;④提升管理效能,助力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具体包括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教育数据治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进高效协同监管。作为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起支撑性作用。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划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涉及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深度阐释了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可为教育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10]。

图1 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概览

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社会层面要想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就要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教育公平,体现时代价值。具体到实践,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将网络空间建设作为着力点、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要积极打造实验示范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①在教育公平方面,为了整体提高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2021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分别列举“重庆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江西省‘智慧作业’为落实‘双减’提供技术赋能”“山东省潍坊市建立作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等10个学校落实“双减”的典型案例,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11];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12]。②在网络空间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连续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13],具体包括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优化资源供给、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开展教学评估、推进治理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开展跨学科教学、组建研修共同体、支持教师协同备课和家校互动活动等,以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空间应用能力。同时,为了引导和规范教育移动应用有序、健康发展,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分类引导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功能用途的教育移动应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14],为广大师生营造健康、有序、安全的网络空间和学习环境。③在融创实验方面,为了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遴选出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15],旨在探索智能时代下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教学过程的路径、方式和方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同年11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16],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统筹推进教、学、管、考、评、研究、服务、资源、实践活动、家校互动共10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将上海建成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

教学资源是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而能力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的:①在教学资源方面,2021年印发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提出,要推进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充分用好平台资源,服务教师课堂教学,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并利用线上教育资源使教与学成为新常态[17]。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指出,“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旨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汇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生教师使用和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并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8];而《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强调,各校要积极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9]。②在课堂方面,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简称“名校网课”)应用提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应用模式,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20]。③在能力提升方面,教育部先后公布了“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21]、“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22]、“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3]”等,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并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系统性变革,需要借助系统性思维与方法来实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整体系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能够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促进良性、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战略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化创新的过程,通过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数字战略等因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教育体系实现系统性优化创新与重构,以期破解教育质量、规模、成本之“不可能三角”。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个体系完善、全面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为构建高韧性、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服务。

1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演变逻辑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的融合应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是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构性嬗变。2020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提出教育变革“3D”(Digitization、Digitalization、Diaital Transformation)模式,对于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4]:①在数码化阶段,主要通过将模拟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格式,带来信息传输、处理、存储等方式的变革,以显著提升教育组织信息化水平;②在数字化阶段,强调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重构、优化教育系统的各个业务流程;③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教育组织文化、个体、技术等要素发生协同性演变,从而实现教育系统战略方向、价值主张的转变。

从数字化转型融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伴随着教育理念方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系统实现了“数码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跃迁。因此,着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时并不需要排斥“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这是因为,物质、信息、能量被认为是构成宇宙的三要素,其中信息是通过技术开发而得以广泛利用的要素,可以说信息化过程永无止境。说到底,数字化就是信息技术的极简化,世上凡有可以被技术手段检测感知的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比特形态的数字化数据,于是数字成为了信息/数据的唯一载体。此外,数字化具有灵活性,利用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构成的计算系统,不仅可以解释、诊断、干预、预报数字信息/数据中所蕴藏的事物状态和规律,还可以通过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Everything,SDx)来构建虚拟世界。于是,网信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CPSS),这是未来教育生态系统的“基座”。

本研究基于对文化发展复杂性的认识,提出教育信息化过程原理,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系统通过数字技术获得大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逻辑导向的处理后成为信息,信息经过功能导向的整理后成为知识,而知识经过价值导向的萃取后成为文化。文化蕴涵人类智慧,可以分为理念价值、行为方式、技术制品三个层次。文化因不同人群在不同社会生态中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经过数字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又变成数据。数据—信息—知识—文化之间不断迭代、演化和螺旋上升,这就是文化传播与进化的过程。可见,教育信息化属于技术赋能文化的发展。

图2 教育信息化过程原理

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达尔文主义

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在席卷各行各业,并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超越人类对这种颠覆性变革的自然适应能力,人们开始步入数字达尔文主义时代。数字达尔文主义可以简单概括为“数字时代的适者生存法则”,其认为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技术、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逐渐超越组织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只有能够快速适应数字时代外界环境变化的组织才能得以长期生存。伴随过去数十年间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的融合大大推动了人类进入工业4.0时代的步伐。为了使教育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革命相适应,教育工作者需要植入新的教育文化基因——学生中心,适性发展;需求驱动,开放创新;人机协同,数据赋能。这些“新基因”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特点进行修订,有助于成功实现教育在数字达尔文时代的“转基因进化”。

从数字达尔文主义视角出发,技术、社会、教育的协同进化催生了教育4.0时代的到来,以促使教育系统更好地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变革。与农业社会的教育1.0时代、工业社会的教育2.0时代、全球化社会的教育3.0时代不同,创新社会的教育4.0时代强调未来教育应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以满足知识社会的创新发展需求。在教育4.0时代,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创变、结构创变、功能创变显著加强,进一步激活了强调优质公平、包容开放、创新发展的数字文化。

图3 生态观视角下的教育新基建

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建议

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教育新基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生态观的视角整体把握教育新基建的发展规律,通过促进网络生态、平台生态、资源生态、校园生态、应用生态、安全生态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一个体系完备、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服务生态,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新基建文件中的“六维框架”(即网络生态、平台生态、资源生态、校园生态、应用生态、安全生态),本研究刻意增加了“数字文化生态”和“产业服务生态”,以更好地反映教育数字化建设与转型持续发展的特征。

1 构建泛在连接的网络生态

伴随智慧学习空间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逐渐从传统的物理环境延伸到数字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支撑教育决策和个性化学习的有效信息,并通过数据最大化发挥教育大数据的价值,已成为影响教育专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基于数字基座的泛联网架构通过将各类教育设备与人进行连接,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实时交互,从而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大的连接价值。

在政策指引和技术驱动下,教育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趋向集中化、集约化。基于数据安全、可扩展、可管理、性能佳、成本低、效益高等需求的综合考量,既具有系统高度灵活、信息高度融合、数据安全合规等特征,也能够整合教育体系现有“低小散旧”数据中心的教育混合云建设方案成为了区域教育云平台的重要选择[25]。2021年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混合云模式建设教育云,为本地区教育机构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26]。而混合云作为一种框架环境或底层技术,可以帮助教育组织内部人员、流程、技术等各个层面实现无缝互联、高效协同。基于此,如何有机结合教育专网、教育混合云、学校校园网络和学校校园物联网,打造全覆盖、绿色、安全、快速的教育网络生态,为师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提供各类智能化教育服务,成为了教育网络生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 建设互联互通的平台生态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平台由单边向多边方向发展已成为总的趋势,各级各类教育平台通过深化组织和连接,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就平台种类而言,目前的数字学习生态建设主要涉及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LMS)、学习体验平台(Learning Experience Platforms,LXP)、学习记录存储(Learning Record Stores,LRS)和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LCMS)四大平台[27]。其中,LMS发展最为成熟,主要包括管理、记录、跟踪、报告在线学习行为等功能,但在标准的LMS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基本上完全由平台管理者决定;为满足学习者的自主、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具开放性的LXP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支持AI个性化推荐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进一步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LRS作为一种学习数据存储系统,可以扩展至学习分析平台,用于实现学习分析、报告仪表盘、智能推荐等高阶功能;LCMS是一个在多用户环境中集成内容创作、交付、发布和分析的平台,使学习内容的共享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成为可能。尽管数字学习生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在过去数十年间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单一的平台能够全面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跨平台的数字学习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流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建设应当更加强调平台开放、互联互通等价值导向,通过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数字资源,进一步满足更具全纳性的未来教育需求。同时,各平台可以采取模块化的开发方式,根据需求整合不同数字模块,实现高度定制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与外部企业开发的数字模块也可以被整合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从而产生附加价值。当然,多平台整合十分复杂,挑战性很大,本研究认为数据整合是创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持和政策机制的推动。

3 建立优质共享的资源生态

2021年11月,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发文,强调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探索教育大资源建设与应用[28]。本研究认为,教育大资源建设之大观主要体现在大教育观、大数量、大覆盖、大平台、大突破、大应用、大生态、大协作等方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驱动下,更多的教学服务场景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并呈现出虚实融合之势,促进了新型资源和工具的发展。

下一代数字教学环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无缝式集成数据存储、学习分析、社会交互、学习评估等各类学习组件,为学习者提供高度适配、可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下一代学习环境中,智能学习终端可作为个人学具装备,存储、传输各类数字学习资源。围绕智能学习终端的研发与应用,有关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从课程资源、互联数据、学具配置、安全测试等方面建立相关标准,形成智能学习终端标准体系,如图4所示。而建立完善的智能教育产品审查准入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可以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形成。同时,下一代学习环境采取模块化架构设计,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扩展平台的相关功能模块并搭载相应的学具APP,从而创建高度定制、扩展性强、功能组合灵活的数字学习环境。

图4 智能学习终端标准体系

图5 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应用系统

4 建设智慧绿色的校园生态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出口带宽100兆以上的学校比例达99.92%,进一步夯实了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29]。为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教育部先后发布有关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这三份建设规范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体系。

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校园场馆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应用场景,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各级政府财政紧缩,预计“十四五”期间对教育信息化不可能有大投入,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不宜放缓,所以有必要为基教/职教信息化探寻低投入、快生效、可持续的轻装化建设与运营模式。目前,新校园轻装化建设主要包括超融合架构、低代码开发、XaaS三大技术路径:①超融合架构(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作为一种集成存储设备与虚拟运算的信息基础架构,包含传统数据中心常见的元素,如计算、存储、网络、管理工具等。智慧校园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环境及感知等相关的业务系统,并不断地产生大量数据,因此需要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校园数字化应用需要。将智慧校园各业务系统迁移至超融合平台,可大大降低学校IT系统的复杂性,便于实现快速部署与扩展,节省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初始投入预算。②低代码开发(Low-cod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是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编写少量代码甚至无需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一种方法,是校园敏捷管理的有效手段。借助低代码方式快速开发学校的相关系统和服务,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增强师生的用户体验。③XaaS(即“一切皆服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沿理念。基于XaaS理念,智慧校园服务供给商可以将所需的产品、工具和技术通过互联网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学校,学校也不再需要一次性进行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或雇佣大量开发人员开发、维护智慧校园服务,而只需要购买自己所需的云服务并按时付费即可。同时,基于XaaS理念的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高度的扩展性与灵活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取消、增加、调整其购买的云服务,以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智慧校园业务需求。

5 建设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

要想实现数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仅靠数字教育平台系统本身,而要不断加入更丰富的应用生态,不断改善师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等用户的使用体验,实现技术变革与用户需求变化的和谐共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产业界纷纷发力开展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长期以来教育应用生态匮乏的困境。

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生态建设,本研究以数据为中心,构建了围绕教学、管理、服务、研究等不同应用的融合应用系统,如图5所示。其中,数据作为承载各类教育应用的核心资源,其赋能教育应用创新与生态发展的价值逐步凸显。基于海量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管理、服务、研究等实践,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返还于用户,聚焦数据的分析应用场景,创新知识图谱、智能学伴、智能评测、网络教研、数字办公等教育应用,是教育应用生态发展的必由之路。

6 建设绿色可信的安全生态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据信息作为关键要素在驱动教育智能化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字技术促使教育数据应用场景和参与主体日益多样化,师生等用户面临身心健康危害、隐私数据泄露、数据误用滥用、数字资产诈骗等新型网络安全风险的几率大大增加,给教育领域的数字安全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从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角度构筑我国教育信息化安全盾牌。

保障教育信息化产品安全需要标准先行。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规划研究中心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的中坚力量,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有关标准化技术工作,在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安全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主体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规划研究中心积极协调、组织各方力量,从终端类产品、资源类产品、数据仓储类产品、APP类产品、场馆类产品、服务类产品等方面搭建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如图6所示。

图6 教育信息化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7 塑造以人为本的数字文化生态

对于教育系统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意味着引入数字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数字创新文化特别是敏捷数字文化,以适应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数字化强调数字技术的介入不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各个层面,只有将人置于数字化转型的中心,从国家战略需要、个人发展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人类发展需求相结合的视角考虑教育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并发挥其价值。

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有合适的数字文化生态,这主要包括数字学习文化、数字科研文化、数字管理文化、数字服务文化、数字评估文化等。学生、教师等个体是教育系统的基本元素,其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个人能力培养值得关注。对此,学界已做了大量有益探讨,如受欧盟资助的Learn2Analyze联盟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理解与解读、数据应用、数据伦理六方面,设计了教育数据素养能力结构(L2A-EDL-CP)[30];Medlock等[31]提出,要发展21世纪学生必备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数字智能”(Digital Intelligence,DQ)也称“数字智商”,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标准[32]。而在机构层面,针对教育转型的文化实力建设,我们可以为教育机构植入“数字DNA”。数字DNA主要是指教育机构吸收和使用数字信息、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可用于改善其教学实践质量,从而实现教育机构中组织、人力和技术之间的协同[33]。2020年,全球教育智库Holon IQ发布高教数字能力框架,内容包括了解与发现需求、学习设计、学习体验、工作与终身学习四个方面,这些能力方面的要求既针对教育者,也面向教育机构[34]。综上,数字文化生态建设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需要管理层、师生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并以灵活的方式适应外界的不断变化。

8 构建优质普惠的产业服务生态

伴随智能时代教育的全面转型与变革,智慧教育的核心已逐渐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转为服务建设[35]。在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服务生态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侧应基于对日常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的需求分析,为师生提供优质、稳定的个性化服务,真正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产业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基础设施特性,只有依托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和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吸引政府、服务提供商、教育用户等各界力量共商、共建、共享,将各类教育应用整合为新型教育服务,才能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生态体系[36]。

教育的公共属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秉承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伦理规范等,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有效公共治理,让教育信息化服务惠及更多的人。其中,制定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规范是教育信息化服务业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而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体系可主要从指导标准、业务标准、实施指南三方面展开[37][38]。厘清政府、学校和服务商等主体在建设教育服务生态中的地位与关系,明确各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的加速器。在教育4.0时代,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创变、结构创变、功能创变显著加强,进一步激活了强调优质公平、包容开放、创新发展的数字文化基因。因而,这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必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如数字技术促使教学模式、教学场景和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伦理道德、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身处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抢抓机遇,引领新技术正向赋能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变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不同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落地提供保障。

[1]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2][7]Howlett M, Ramesh M, Perl A.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87.

[3]黄锐,谢朝武,李勇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进及有效性分析——基于2009-2018年政策样本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21,(1):27-40.

[4](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2.

[5]Schneider A, Ingram H.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s and policy[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3,(2):334-347.

[6][8]Rothwell R, Zegveld W.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 Essex: Longman, 1985:83-104.

[9]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OL].

[10]祝智庭,郑浩,谢丽君,等.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转型的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22,(2):22-33.

[1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OL].

[1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OL].

[1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OL].

[14]教育部等八部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OL].

[1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OL].

[1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的通知[OL].

[17]教育部等五部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OL].

[18]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OL].

[19]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OL].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OL].

[2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O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OL].

[23]教育部等八部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OL].

[24]Brooks D C, McCormack M. Driv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L].

[25]人民网.业界:教育新基建或催生混合云发展黄金期[OL].

[26]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OL].

[27]Steele C. LMS vs LXP vs LRS vs LRS – The core four learntech platforms[OL].

[28]怀进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N].学习时报,2021-11-22(1).

[29]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OL].

[30]Learn2Analyze. The Learn2Analyze educational data literacy competence profile(L2A-EDL-CP)[OL].

[31]Spires H A, Paul C M, Kerkhoff S N. Digital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A]. Advanced Methodologies and Technologies in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larly Inquiry[C]. Hershey: IGI Global, 2019:12-21.

[32]Bejdić E. Digital intelligence[J]. Zbornik Radova Međunarodne Naučne Konferencije o Digitalnoj Ekonomiji DIEC, 2021,(4):81-98.

[33]ViewSonic. Your educational digital DNA – get ready for edtech innovation[OL].

[34]Holon IQ.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capability framework[OL].

[35]余胜泉,陈璠.智慧教育服务生态体系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1,(6):5-13、19.

[36]王飞,李绚兮,顾小清.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99-105.

[37]刘名卓,祝智庭,童琳.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28-35.

[38]刘名卓,李昊森,童琳,等.政府购买服务视域下教育信息化服务现状与发展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2-108.

Policy Orienta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ZHU Zhi-ting1ZHENG Hao2XU Qiu-xuan2WU Yong-he2[Corresponding Autho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ata elements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Under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irstly sorted out the key policy document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ased on the policy tools theory, and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policy overview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system evolution logic and digital Darwinism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was explained. Finally, based on the ecology view,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rom eight aspects of network ecology, platform ecology, resource ecology, campus ecology, application ecology, security ecology, digital culture ecology and industrial service ecology, in order to help create an ecological blueprint fo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reform enabled by emerging technologi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document; education ecology; new infrastructure for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G40-057

A

1009—8097(2022)09—0005—14

10.3969/j.issn.1009-8097.2022.09.001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重大项目“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项目编号:21&ZD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祝智庭,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技术标准、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技术使能的智慧教育、面向信息化的教师能力发展、技术文化等,邮箱为ztzhu@dec.ecnu.edu.cn。

2022年5月28日

编辑:小米

猜你喜欢

教育部转型数字化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