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闽南大鼓吹·小八音”的传承现状与思考
2022-09-27蒋姗姗
蒋姗姗
一、闽南大鼓吹·小八音概述
(一)何谓“大鼓吹·小八音”
闽南大鼓吹·小八音,是闽南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保护价值。大鼓吹与小八音,二者各有其独立的音乐体系,拥有不同的乐队配制。其中,大鼓吹属于吹打乐,全阵容乐器编制为:一面“通鼓”(大鼓),四支“大吹”(中音唢呐),大、小钹各一对,铜锣、铜钟各一面,共9件,乐队基本配置9人。由于游行演出的需要,早期需外加2名抬鼓手,组成11人团队,后来改为在鼓下加装车轮,仅需1人推鼓,组成10人团队。小八音属于管弦乐,乐器编制为:吹奏乐器“哒仔”(bB调小唢呐)一支,曲笛一支(bB调),拉弦乐器壳仔弦、六角弦、大广弦各1把,弹拨乐器三弦1把,打击乐器双音1面,叫锣1面,共8件乐器,乐队基本配置8人。
既然大鼓吹、小八音在乐队配置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为何在申报之时并称为“大鼓吹·小八音”立项呢?在2001年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学科规划重点项目”成果《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有关于“‘长泰大鼓吹·小八音’的述略”,专家学者们即已将大鼓吹、小八音二者合并,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在笔者田野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闽南(长泰)地区,大鼓吹与小八音常是共生共存的。凡乡社里的庆典仪式、祭祀仪式,亦或家庭的红白喜丧等活动中,都会运用大鼓吹与小八音的合力演出,并且,二者有着许多共用通用的音乐曲牌,演奏艺人也常是同一班人马,常根据服务对象、场合的需要而选取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往往一人可分饰多角。因此,“大鼓吹·小八音”可视为一种集民间鼓乐、吹打乐、弦管乐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现象而存在。在笔者看来,二者间共通的音乐曲牌、共处的演出场合、共用的演出人员、共同的馆社,是将其并行统列申报的原因。
(二)历史溯源
关于长泰地区大鼓吹、小八音的来历,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①所记载,“清和馆大鼓吹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间(公元1905年)由泉州籍师傅传入长泰。关于其传入途径有两种说法:一曰光绪年间,泉州一小戏班来长泰县岩溪镇圩卖艺演出……唢呐手蔡老呆和叶文旦……另一说法,大约清光绪年间,由泉州一剃头师傅,人称‘剃头乃’来长泰创建传授长泰县第一支清和馆大鼓吹班……按泉州学艺传统,师承清和馆流派组建西门村大鼓吹阵……”。其二,据《长泰县志》②所记载,“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泉州传入……馆号有‘清和’‘积和’‘瑞兴’‘瑞春’‘长乐’等……著名艺人有蔡老鮘、叶文旦、戴读等一批人……”。其三,据长泰县文化馆《长泰乡音》③所记载,“泉州籍田柏年法师(已故,生卒年不详)入住到长泰董凤山寺庙,在长泰收徒授艺……蔡老鮘、叶文旦、张赐向田柏年法师拜师学艺”。其四,据史籍记载,鼓吹音乐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诞生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北狄,本为军中行军打仗的节庆之乐。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鼓吹礼乐随之传入闽南。其五,在民间走访调研的艺人口中,同样存在认为开山鼻祖为田柏年或为剃头乃两种说法,又均有实物、传承人口述、出版文献佐证。
综上,尽管关于闽南大鼓吹·小八音究竟何时何地由何人经何种方式传入长泰,有着多种说法,以目前的材料看来,尚未能证实何种说法最为准确,但以上多种说法中仍有共同之处:最初的传输者同是泉州人氏,传入年代也集中在清代光绪二、三十年间,继承的流派分为“清和馆”“泉和馆”“积和馆”“瑞春馆”四大主流派系,现已有五代传承,脉络清晰。
二、曲谱留存与曲牌分析
(一)现存曲谱资料
长泰区“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传习所目前存有的曲谱数量共计约有200余首。经“泉和馆”“清和馆”第三、四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在进行曲谱搜集、整理的同时,也将传统的工尺谱转译为简谱,并筛选出较为常用的50首曲谱编订为《长泰大鼓吹、小八音曲谱汇编》发行,且全册编辑成上行简谱、下行工尺谱的双谱表形式,适用于日常的教学、推广活动。
其中,长泰大鼓吹常用曲牌有:《一条根》《伴忠台》《过江龙》《汉堂山》《观音好》《天官福》《赋登楼》《太子出宫》《玉美人》《将军令》等;小八音常用的曲牌有:《四季串》《小花园》《昭君令》《钟鼓声》《广东串》《日音好》《吃酒晋》《北元宵》《一枝花》等。如前所述,大鼓吹与小八音有着许多共用的音乐曲牌,因而《汇编》中多数曲目都能为二者所共同使用。但其中有部分曲谱,无论是从演奏技法或演奏效果而言,都明显地更适合以弦乐器进行演奏,认定为小八音谱。
(二)大鼓吹与小八音曲谱对比
以下谱例,是笔者邀请艺人现场演奏《四季串》,并采录、独立记谱而得,其中:旋律一为工尺谱,旋律二为大鼓吹版(记录唢呐旋律),旋律三为小八音版(记录大广弦旋律)。
过去,民间艺人一贯口传心授进行教学,因而传统的工尺谱记谱中多仅记录骨干音,而民间艺人在演奏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即兴,故而谱面与实际演奏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以上谱例可直观看出,两段旋律的主干音一致,可印证大鼓吹与小八音共用曲牌的说法,但由于吹管类乐器与拉弦类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艺人演奏习惯、风格,以及一定程度的即兴等因素,故而两段旋律乐曲处理时会各具特点,略有不同。
(三)音乐特点
笔者分别对大鼓吹、小八音两个版本的《四季串》进行分析。
三、长泰“大鼓吹·小八音”馆社传习之变迁
笔者翻阅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多部《长泰县志》、《长泰乡音》等文献资料,结合非遗传承人、老艺人们的口述史,得知“泉和馆”为长泰最早的民间自发形成的传授大鼓吹、小八音的会馆,自“泉和馆”之后又发展形成了“清和馆”“积和馆”“瑞兴馆”“瑞春馆”等众多馆社,培养了一批批大鼓吹、小八音的从业者、爱好者。
(一)馆社分支
民国末年,第二代传承人蔡老鮘(已故)沿袭祖制开设堂号“泉和馆”,同为第二代传承人的叶文旦(已故)开设“瑞兴馆”,张锡(已故)开设“长乐馆”,第三代传承人其蔡建(已故)开设“清和馆”,叶文旦的弟子叶如松又设“瑞春馆”。以上说法得到传承人、老艺人们的口述史,现仍使用的堂号,现存的鼓围、阵头、拜师礼、书籍等内容相印证。
各民间团体以“泉和馆”“清和馆”“瑞兴馆”“积和馆”为四大主流派系,各民间村落又分别成立了民间团体。如岩溪镇锦鳞村大坂社的“大坂社泉和馆”、陈巷镇雪美村的“下宅清和馆”、陈巷镇石室村的“宝斗厝积和馆”、陈巷镇苑山村上苑社的“上苑瑞兴馆”等等。
属于清和馆流派的地区有:岩溪的大学、寨内、圳仔乾、崎沟尾、溪坂、四落、白庄、大坂、霞美;枋洋的后坑、坑柄、径仑、洲仔、科山、林顶前、内枋、贝口、青阳;陈巷的雪美、下宅、戴墘、考塘、山重、陈林;武安的城关西门、下房、坂头、山边、南坂、马洋;坂里的坂新、正达等社。
属于积和馆流派的有:陈巷镇的宝斗厝、深田、石室、西湖、苑山;岩溪镇的广坑、姑尾、圳头、谢潭;枋洋镇的演柄;武安镇的下亭、下房;古农农场的银东等社。
属于瑞兴馆流派的有:珪塘村新庵、下楼、坂头、后西、圳头、垅仔底。
(二)传习之变迁
1、大鼓吹形制的改革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民俗演出目的的差异,闽南地区的大鼓吹、小八音的发展史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从大鼓吹中鼓车形制改变亦可看出。
由于演出目的不同,演出的场合、方式的不同,大鼓吹可分为定点演出与走街巡演两种形式。在走街巡演中,其他乐队都能由乐手本人随身携带演奏,但其中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通鼓由于体积过大,无法由乐手独自兼顾演奏与行进,因而需要帮手辅助运输,以实现边行进边演奏的目的。最初的大鼓吹团队中会安排两人作为抬鼓担当,专门抬鼓而不进行任何演奏,后改人力抬鼓为推车形式,在大鼓下加装车轮,或由三轮车、板车等进行驮运,边行进、边演出。
2、工尺谱译谱
在传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推广、普及的工作,传承人、艺人们合力将有难度的工尺谱译为简谱,降低了入学门槛,以更加易学、便捷的途径,拉近大鼓吹·小八音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月龙从艺已近七十年,凭着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与责任心,自觉对长泰全区范围内的大鼓吹、小八音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调查研究。自2000年至今,他精心搜集、整理了手抄工尺谱达百余首,并潜心翻译工尺谱近50首,自行编写长泰大鼓吹、小八音的简谱教学教材。
市级传承人叶振明认识到工尺谱作为传统记谱方式,尽管其在教学中具有难度,但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不可轻易丢弃。因而他提出“双谱教学”的理念,形成了“简谱+工尺谱”对照谱表,既能够解决教学中工尺谱识谱不易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利于推广教学,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的工尺谱,更大程度地守护住传统艺术的原生形态。因而,他便设计了上行简谱+下行工尺谱的对照式曲谱,编订成《长泰大鼓吹、小八音曲谱汇编》,收录有50首对照谱。
3、传习手段及方式的创新
由于工尺谱译谱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习的难度,使得学习的人数有所扩大。在教学传习的过程中,传承人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手段。
传统大鼓吹、小八音的教学方式注重口传心授,老艺人中多有不识谱而会演奏者。而传承人杨月龙、叶振明则以“双谱对照教唱”教学与口传身授的方法相结合,使得该项非遗技艺变得易懂、易学、易于推广。
笔者自2019年大坂村设定传习所以来,便长期关注该传习点的开展,在调研中亲身体验叶振明师傅的教学。第一步,识谱、唱谱。不管是乐队内何种乐器担当,所有的学员都需能够认识简谱、工尺谱,并且熟练唱出曲牌。叶师傅先以简谱带入旋律,待学员熟悉旋律后又将工尺谱的字谱对应成歌词演唱。第二步,乐器演奏。由于叶师傅一人便掌握了多样乐器,因而学员对应到不同的乐器时,叶师傅都会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学。
教学地点则多集中于艺人家中、村社庙宇、馆社内进行授课,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实际上,课酬并非主要获取资金的来源,有时甚至是免费教学,为的是当有演出需要时,师傅会邀学员组队出演,以获取演出的酬金。除此之外,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展演活动。在长泰区文化馆的组织及支持下,开设“非遗保护项目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传习点培训班”及“非遗保护项目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传习点提高班”,还分别在区文化馆、大坂社、官山村设立了三个“闽南大鼓吹·小八音非遗传习所”,长期开展免费教学的活动。
四、现状与展望
(一)长泰区大鼓吹·小八音现况
闽南(长泰)大鼓吹·小八音于2018年7月被列入漳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泰县闽南大鼓吹·小八音馆舍林立,传习、演奏者众多,先后出现“清和馆”“泉和管”“积和馆”“瑞兴馆”四大主流派系,五代传承,脉络清晰。2019年12月30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南大鼓吹·小八音”大坂传习所正式揭牌并开班。现闽南(长泰)大鼓吹·小八音有骨干33名,其中年龄最小28岁,最大56岁,而且男女学员都有。
(二)已实施的保护措施
1、评选传承人
为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推广非遗,长泰县文化馆综合考量个人演奏能力、公信力及影响力,评选出三位市级“大鼓吹·小八音传承人”:杨月龙、叶振明。
杨月龙,1945年8月生,1954年开始师从闽南(长泰)大鼓吹·小八音第四代传承人王健、叶自助师傅,从艺近七十年,精通工尺谱和闽南民间传统的17件乐器的演奏,并掌握部分乐器的制作工艺。2000年至今,潜心翻译工尺古谱,编写闽南(长泰)大鼓吹·小八音的教学教材。在雪美村下宅社谷仓创办“大吹间”、夜校,并在雪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陈巷镇、雪美村等小学的音乐课堂中传授演奏技艺。
叶振明,1968年7月生,从艺三十多年,熟练掌握大小唢呐、笛子、壳仔弦,大广弦等6件乐器的演奏技巧,掌握工尺谱读谱能力,并把工尺谱译成简谱,提出“双谱”对照教学。熟悉闽南大鼓吹、小八音整个演奏流程特点及传统演奏技法,擅长吹奏乐器“吞气”技法(循环换气),注重念谱、“抬吹孔”和音等传统步骤。在沿袭了大鼓吹“工尺谱”原谱内容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入滑音、颤音、前倚音等唢呐演奏技法,使其韵与味更突出,更富有古乐表现力。
2、社会公益培训班
自2008年起,长泰区文化馆在官山村、下宅社、霞美村等地开展了五期“非遗保护项目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传习点培训班”及“非遗保护项目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传习点提高班”,2019年12月“闽南大鼓吹·小八音”大坂传习所开班授课,招募学员15人,此外,定期在均由非遗传承人出席教授,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两位市级传承人均长期义务免费教授学徒,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展演活动。
3、宣讲普及活动
长泰县文化馆不仅开设长期的大鼓吹·小八音传习技术性培训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讲普及活动,如联合福建省艺术馆、漳州市文广新局等部门每月开展一两场“百姓赴圩”的常态化文化集市,将大鼓吹·小八音纳入其中;非遗进校园的宣传推广讲座,非遗进课堂(小学、中学)开展兴趣课程活动等等。2018年以来,两位传承人也多次参加闽南文化研讨会、长泰县玉米节等文艺演出。在2018年6月闽南文化研讨会上,杨月龙牵头组织大鼓吹、小八音现场演奏,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漳州市九龙江杯群众文艺展演器乐专场中,叶振明参与演奏《百家春》,并荣获三等奖。
(三)问题与思考
1、源流之谜,尚未厘清其在闽南地区的发展始末。长泰区内大鼓吹·小八音传承人的谱系与流派分支脉络十分清晰、完整,但是,其究竟是何时期、何途径、由何人传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也倾听了多位民间艺人的口述史料,其间仍存在争议。
同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泉州大鼓吹”与“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二者间是否有亲缘关系,其程度如何有待考证。此前有学者称长泰小八音与闽南十音或有关联,但二者是否有直接关联,亲疏关系如何,至今也未见考证。而其又与闽南其他地区的其他音乐形式,是否有关联,也仍然值得进一步的考证。
2、人才短缺,从业者面临老龄化、断层化危机。尽管相关文化部门已愈发重视对大鼓吹·小八音该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但实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仍然不少。真正能够深入参与从事项目推广的人力资源紧缺,从业者(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数量越来越少。现存“清和馆”“泉和馆”“瑞春馆”“积和馆”的从业者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出现严重的老龄化、断层化危机,且其正面临着散伙失传的危险,亟需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3、淡出主流,逐渐被边缘化。闽南大鼓吹·小八音在民间民俗活动中的身影越来越少。过去,大鼓吹·小八音在民俗活动仪式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迎神拜会、红白喜丧等活动中,大鼓吹、小八音都是必不可失的,但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减少,更多新潮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闽南大鼓吹·小八音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逐渐被挤压、失去市场。
4、建议与展望
(1)通过笔者初步的调研,“泉州大鼓吹”“闽南大鼓吹·小八音”“闽南十音”三者同为闽南地区的民间器乐艺术,在乐器配置、音乐曲牌、运用场合、演出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笔者将分别以三者为对象,进行更为深入地针对性研究,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基于此逐步扩大研究对象,以期能够总结闽南地区民间器乐艺术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规律。笔者将进一步开展研究,力求做实、做深。
(2)精准定位自身的发展优势和趋势。大鼓吹、小八音较之当下各类新潮的艺术,其优势为何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闽南大鼓吹·小八音作为民间传统的器乐艺术,客观而言,其自身的艺术性并不具备优势,其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远超其音乐本身的魅力。因而,利用好其作为闽南民间传统文化的名片的身份,将更进一步为它打开市场。
(3)利用现代传媒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笔者建议其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大众传媒途径,适度地提高大鼓吹·小八音的曝光度,让它能够以更多的渠道走入大众的视野中。以闽南文化圈为起点出发,将这一“草根”文化进一步扎深、扎固,复兴其往日的辉煌,继续活跃于民俗活动之中。同时,也可进一步地向文化圈内推广,让文化圈外的人有机会了解该项非遗传统,能够使其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繁衍。而这绝不仅是老艺人的重担,要想野火烧不尽,还需待“春风”的眷顾,年轻人们是时候该有所作为了。■
注释:
①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
② 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M].方志出版社,2005.
③ 县政协文史委编.长泰乡音长泰历史文化丛书之七[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