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名护理专业本科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干预效果研究
2022-09-26陈少芬丁云霞
宁 珍 陈少芬 丁云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已经非常凸显,其中包括不断增长的死亡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的升高,在精神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积极面对死亡,怎样更好地帮助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如何能让自己和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是只有哀伤和恐惧,而更多的是安详和希望,而这种安详和希望即是临终关怀最好的诠释。临终关怀最开始是欧洲的修道人为朝圣者或旅行者提供中途休息的驿站,后来逐渐演变成帮助即将临终的人的地方。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临终者和家属更加积极地面对死亡,强调通过临终关怀服务者多方面的照护,帮助临终者平和、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也对临终者的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持[1]。护理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大部分都在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地方,直接面对临终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人,因此,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一般的护理技能,还有必要学习与临终关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昌市某高校2020年下半年选修了《临终关怀》课程的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抽取320 名护理专业本科生,其中女生292 名,占91.2%,男生28 名,占8.8%;大学三年级的有195 名,占60.9%;大学二年级的有125 名,占39.1。纳入标准:(1)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学生;(2)自愿参加;(3)能完整参加临终关怀课程的学习;(4)对临终关怀相关问卷能完整填写。中途退出调查的学生不纳入调查范围。
1.2 研究方法
由研究者在选修课课堂上征得学生同意,对参与研究的学生发放问卷和知情同意书,并对学生进行问卷填写的指导,在填写过程中学生之间不交流,由研究者回答学生提出疑问,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上课前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36 份,回收336份,回收率为100%。中途有16 名同学退出,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20 份,回收320 份,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分为一般资料、家庭背景和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采用自制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问卷,一般资料包括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宗教信仰、未成年的主要照顾者、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家庭背景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年龄、父母的宗教信仰、家中近3年是否有临终者、是否陪伴过亲人临终等;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情况包括是否了解临终者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是否知道临终关怀的一般概念、临终关怀的目的、临终关怀照护者的条件等;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包括对临终关怀开设课程的态度、从事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工作意愿、在未来对家人和自身是否需要得到的临终关怀的态度等。在对临终关怀的态度部分,包括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态度及临终关怀服务态度,部分条目采用Likert的5 级计分法,“很有必要”为5 分,“比较有必要”为4分,“一般必要”为3 分,“比较没必要”为2 分,“很没必要”为1 分,得分越高表明对临终关怀的态度越积极。
1.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回收的数据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导入到SPSS17.0 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用(x±s)表示,对比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对比行“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和绝对数进行描述,单因素分析用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学生在上课前后的临终关怀认知情况
如表1所示,在进行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学习之前,学生的临终关怀认知情况平均得分为(19.03±1.16),总分为27分,进行临终关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临终关怀的认知情况平均分为(24.54±1.04),将两次得分折算成百分制,学生在上课前的临终关怀知识得分比例不到70%,上课后的临终关怀知识得分比例达到了90%以上,学生的临终关怀认知情况在课前课后有较大的差距。
表1 学生在上课前后的临终关怀认知情况
2.2 干预前后学生对于开设临终关怀课程及工作的态度
面对在护理学历教育中开设临终关怀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期待上,被调查的学生在学习临终关怀的课程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分别是“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临终关怀课程的必要性”、“学习课程的收获”、“从事与临终关怀相关工作的态度”、“参与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在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态度上有较明显变化,学习前70%左右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学习后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的学生比例增加到了81%;在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方面,学生的临终关怀态度变化主要在“增加对死亡过程的了解”、“如何与临终患者沟通”、“如何与临终患者家属沟通”、“如何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命”等方面。在临终关怀相关工作及志愿者服务态度上,有较多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明确表示不会去服务临终患者的学生从上课前40%的变成上课后的30%,而可能会去的学生从49%增加到55%。
表2 学生在上课前后的临终关怀态度
2.3 临终关怀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在学习临终关怀相关课程后,对学生在“宗教信仰”、“家庭面对死亡的态度”、“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及“是否陪伴过临终”等项目上进行分析,发现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考虑会从事的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高较多;家庭面对死亡等话题的态度积极的学生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的学生占比明显高于家中避讳谈论死亡的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原因选了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临终关怀从业态度更积极。
3 讨论
临终关怀在我国大陆地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以临终关怀中心的形式开展以来,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但无论是从2015年的世界临终关怀综合分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来说,还是处于较落后的状态[2],主要原因以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思想对于“死亡”、“临终”的避讳,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低[3],在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能接受的临终关怀相关的知识少。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程度的加深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临终陪伴及高质量的临终护理的人也却越来越多,临终关怀及临终关怀教育亟待大力开展。
在本研究中,学生在学习前后对临终关怀认知方面的得分变化较明显,而在临终关怀态度方面的变化却不如认知的变化明显,更多的护理专业学生希望增加对死亡过程的了解,也有更多的学生希望学习到更多与临终患者沟通的技巧,更加了解临终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在面对如何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命的话题上,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变化较大,上课前,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学习到如何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命的技能,在上课后仅有16%左右的学生仍希望学习到延长临终患者生命的技能。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有学习的渴望,对临终关怀相关知识有着积极的学习意愿,作为医学院校,应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及学习环境,增加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途径,具体的例如与医院的老年病房或安宁病房合作,增加实习或见习机会;校图书馆增加与临终关怀相关的书籍、网站或电子书,让学生积累知识,在未来的岗位实践出经验,从而逐渐改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4]。
表3 临终关怀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临终不仅发生在医院,也发生在社会的其他地方,临终关怀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护理技术,更多的是关爱和提供关爱的环境,这也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为实施临终关怀者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待遇保障[5]。此外,还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临终关怀加以宣传,让临终关怀成为大众熟知而不避讳的之事,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临终关怀事业中,促进临终关怀事业更好地发展。
从“知-信-行”理论的角度来看,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往往以知识的获取为前提[6],通过学习,学生们对临终关怀有了初步的认知,但选修课的学习时长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临终过程了解的需要,在接触到临终关怀之初,学生也还是感觉陌生,大部分同学还是以观望为主的态度,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好临终关怀,仅通过一次课程的教育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做好临终关怀,教育和实践方便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