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微血流显像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
2022-09-26马力丰温德惠袁桂莉刘宏强张力维王义成
马力丰, 温德惠, 袁桂莉, 刘宏强,张力维, 徐 乐, 王义成*
1.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 河北 张家口 075000;2.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高龄、微血管病变、心房扑动、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存在联系,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之联系最为密切[1]。颈动脉是大脑血供的主要通路,颈动脉斑块形成可影响大脑血供,且颈动脉斑块易发生破损,进而形成了血栓、栓子等,通过血流进入脑动脉可造成堵塞,最终引发了缺血性脑卒中[2,3]。因此检测颈动脉斑块特征、形成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超微血流显像(SMI)与既往临床常用超声造影手段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利用价值高等优点,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4,5]。赵梦婷等[6]报道,SMI技术可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进行评估,王文峰等[7]报道,SMI诊断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高于常规血管超声,但目前临床关于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9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访期间有7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作为研究组,其余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0例、女36例,年龄51~64岁,平均年龄(57.36±6.12)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2~65岁,平均年龄(57.63±6.20)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颈动脉斑块;经超声造影检查确诊;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血糖水平异常者;合并高血压脑病者;既往存在脑部手术史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型号:Aplio500)行SMI检测,阵线探头,频率:7.5 MHz,取患者仰卧位,使颈部完全暴露,首先进行二维超声模式,以颈总动脉为起始检查血管,从下向上检查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通过长轴和短轴切面,记录斑块的长度、厚度以及回声特点。在横轴切面测量斑块最大厚度,在纵轴切面测量最大长度。以最厚斑块为目标斑块,将在目标斑块置于屏幕中央,启动SMI成像软件并测算出目标斑块中纤维、钙化、脂质占比。
比较两组SMI颈动脉斑块特征;比较研究组SMI颈动脉斑块不同斑块厚度、不同斑块长度、不同斑块钙化程度、不同脂质程度、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析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典型病例SMI图像
如图1所示,缺血性脑卒中典型病例SMI图像显示斑块表面出现小裂痕,斑块内出现细线样新生血管。
图1 缺血性脑卒中典型病例SMI图像
2.2 两组患者SMI颈动脉斑块特征对比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较高,纤维化程度水平较低(P<0.05)。
表1 两组患者SMI颈动脉斑块特征对比
2.3 研究组SMI不同颈动脉斑块特征下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对比
如表2所示,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斑块厚度>4 mm、斑块长度>20 mm、斑块钙化程度>20%、脂质程度>20%情况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更高(P<0.05)。纤维化程度<50%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高(P<0.05)。
2.4 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7.37%(74/76),与随访确诊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具有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预后差等特点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而颈动脉斑块与其发生率联系密切,颈动脉斑块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对血流速度造成了影响,最终引发了缺血性脑卒中[8-10]。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多数与颈动脉斑块脱落相关,颈动脉斑块脱落增加了颅内动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颈动脉斑块的特征不同其斑块稳定性不同,因此研究颈动脉斑块特征对斑块稳定性判断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1,12]。本文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较高,纤维化程度水平较低,且随着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的增加,纤维化程度水平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随之增加。研究发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可反映出斑块体积的大小,随着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的增加,斑块体积随之增加,斑块稳定性下降,进而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13],随着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的上升,纤维化程度水平的下降,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增加,平滑肌、基质较少,平滑肌迁入内膜增殖减少,导致斑块稳定下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4],上述结果与本文结果一致。表明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纤维化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联系密切,检测上述指标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信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SMI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征的新型影像学检测手段,可对微血流循环灌注情况、斑块轮廓、位置进行显示,因此SMI对颈动脉斑块特征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15]。本文研究显示,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为97.37%。SMI可实现无创检查,且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张友涛等[16]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SMI可对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斑块特征等进行反映,同时SMI可通过特殊算法对血流运动伪影影响进行识别、消除,进而为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与本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表明SMI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相关,SMI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提供参考借鉴,但因样本量较少,在数据统计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和局限性,因此,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论证,以期为更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