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联合尿激酶对LEDVT的治疗效果及超声参数的影响
2022-09-26李晓天
王 佳, 李晓天*, 宋 昊
1. 郑州大学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2. 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静配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与高龄、肥胖、手术制动、妊娠、偏瘫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肢青紫色、患肢压痛、发热、站立压痛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下肢运动功能造成影响,因此患者需及时治疗[1,2]。尿激酶为常用溶栓药物,可在内源性纤溶系统中直接发挥作用[3]。利伐沙班生物利用度高达66%~100%,可中断凝血瀑布的外源性、内源性途径,但对止血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影响较小,使用较为方便[4]。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流状态、血栓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基于此,本文研究中采用利伐沙班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溶栓效果,并采用超声检查,探究治疗前后患者超声参数变化,明确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LEDVT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91±3.51)岁。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01±3.49)岁。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6]中的诊断标准,出现皮肤表面潮红、患肢水肿、发热、浅静脉曲张等症状;发病时间<14 d;彩超显示循环不畅;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出血性疾病者,伴有动脉闭塞者,合并精神障碍者,存在抗凝禁忌者,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情况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40;规格:10万IU/支),用量:尿激酶20万IU、生理盐水200 mL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时间为1 h,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南京柯菲平盛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677;规格:10 mg×5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2.2指标检测
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 d各抽取静脉血6 mL,以离心半径3 cm、转速3000 r/min离心处理15 min,分离上层血清,-70 ℃保存待检。炎症因子水平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IL-18、CRP、IL-6 ELISA试剂盒由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检测: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西班牙沃芬公司生产;型号:ACL-TOP-cts-700)对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原酶时间(PT)水平进行检测。
1.2.3超声检查
采用GE 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飞利浦公司生产)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5~10 Hz。取患者仰卧位,使患侧外展暴露,利用二维超声检测患者患肢血栓回声、下肢血管走向、管腔内径、管壁形态、管壁厚度等,之后加探头、加压对管腔是否能压闭进行观察,之后加用彩色血流进行检查,获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对于无法显示的血流信号,通过对远端肢体进行挤压鉴别血流通畅度,再行检查。
1.2.4临床疗效
将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复通,但仍有部分血栓附壁,下肢疼痛、肿胀消失;有效: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回流正常,但仍有部分血栓附壁,管腔再通30%~50%,下肢疼痛、肿胀明显改善;无效:体征未缓解,痰液细菌学为阳性。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IL-18、CRP、IL-6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8、CRP、IL-6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APTT、FIB、TT、PT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FIB、TT、PT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3 两组患者超声参数对比
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PSV、RI、ED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V、EDV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RI水平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超声参数对比
2.4 研究组不同治疗效果超声参数对比
如表4所示,与研究组治疗无效患者相比,治疗有效患者PSV、EDV水平较低,RI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研究组不同治疗效果超声参数对比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5所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因人们生活习惯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呈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肺栓塞,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因血栓堵塞血管而截肢,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血液循环、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7-9]。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以溶栓为主,尿激酶是具有较好溶栓效果的人体尿液提取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的溶栓治疗中均有应用[10]。利伐沙班作为新型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防治中应用价值较高[11]。本文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利伐沙班、尿激酶联合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单一治疗。相关学者发现[12,13],尿激酶可使纤溶酶原激活,促进其转化为纤溶酶,进而对纤维蛋白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起到溶栓效果,使得患者凝血功能、血液循环得到了改善,而利伐沙班可直接抑制Xa因子,进而使得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外源性瀑布中断,抑制了Thr形成,起到了抗凝作用,同时利伐沙班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尿激酶、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可较好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为理想。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中凝血因子、炎症因子具有关键作用,凝血物质可加重炎症反应,进而促进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而炎症因子可促进纤维蛋白原沉积,最终引发了静脉内皮细胞高凝状态的发生,引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4]。本文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尿激酶、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后IL-18、CRP、IL-6、APTT、FIB、TT、PT水平下降。相关学者研究发现[15-17],IL-18可加速白细胞黏附性,通过在机体局部的不断作用,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CRP在组织损伤、微生物入侵时水平急速上升,可加重炎症反应,IL-6对纤溶酶激活物活性可起到刺激作用,进而降低了血管纤溶功能,促进了血栓的发生,APTT、FIB、TT、PT均为凝血功能指标,其水平异常升高可造成机体生理性抗凝机制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上述指标均会明显下降,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表明尿激酶、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可较好地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进而起到了缓解患者病情的作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管腔血栓大小、部位,血流充盈状态、下肢深静脉内膜变化进行观察,进而为医师关于判断血栓性质变化提供了有利信息,有利于临床诊治[18]。本文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尿激酶、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PSV、EDV水平降低,RI水平升高,且治疗有效患者PSV、EDV水平较低,RI水平较高。相关学者发现[19-21],PSV、EDV、RI均为超声中观察血流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PSV和EDV水平的升高、RI水平的降低,患者血流异常风险增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因血管硬化、堵塞等原因导致PSV和EDV水平升高、RI水平降低,经溶栓治疗后,血流状态改善,因此PSV、EDV水平降低,RI水平升高,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好地评估患者血流状态、深静脉血栓变化情况,进而为疗效评估提供了有利信息。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利伐沙班、尿激酶联合治疗,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通过超声评估进一步证明两药联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但是本文研究样本较少,因此还需后续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