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整合式创新与运用
——高中生同伴交往系列课程探究
2022-09-26王李强浙江省宁海中学宁波315600
◎ 王李强(浙江省宁海中学,宁波 315600)
随着高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在校时间的增多,同伴关系在高中生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系形式也趋于多样,从同学、室友到朋友,从同性到异性,从一对一的同伴关系到多人互动的友伴群体,高中生面对的是极为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同伴关系网。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来说,同伴交往辅导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辅导主题,系列课的方式以及高度契合且结构化的课堂模式,能够使课堂辅导更深入,效果更好,“人际雕塑”活动模式正是基于此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一、“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构建基础
(一)重点聚焦:多人互动关系
选择多人互动关系作为课堂展开和辅导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或松散或紧密的友群交往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关系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一些关系危机或交往困境的发生,如敌对、孤立等,其深层次的原因往往和多人互动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多元关系中包含二元关系,把二元关系放在多元视角下去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二元友谊关系的处理能力。
(二)情景演绎:“雕塑互动”形式
家庭雕塑主要以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来表现家庭互动模式,萨提亚(Satir)认为“雕塑技术可以外化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除了用于亲子主题,将这一技术稍加调整,也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去呈现友群内的关系互动。
高中生已经具备脱离外在语言去表达内心状态的能力,而非语言的人际雕塑方式既降低了情景表演的难度,又节省了课堂时间,非常适用于高中心理课,并且这种静态的呈现更直观、更突出本质,能让学生更容易觉察和感受关系状态和关系变化。
二、“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整合式创新
家庭治疗和团体沙盘游戏中涉及关系互动的部分,为课堂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借鉴,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融入课堂活动和各个环节中。
(一)关系的定格与流动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将雕塑技术与案例故事相结合,通过多段式的案例故事来创设若干互动情境,再引导学生用身体雕塑来对这些场景进行互动演绎。每一幕的雕塑画面是静态的,但故事的场景又具有连续性,动静结合,互动关系就能在课堂上自然地流动和发展。还可以将矛盾冲突事件作为故事的开始,让关系具有张力,为最后的关系重塑做好铺垫。
(二)关系的去中心化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课堂设计及辅导借鉴了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即“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症状的人去中心化”。案例故事是有中心人物的,情景表演也有主角的定位,但如果把焦点都放在角色上,就容易陷入对对错的评判中,并把改变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放在这一两个角色身上。当冲突事件发生后,每一个群体成员都会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每一个成员的态度和应对也都会最终影响友群的整体关系。“去中心化”就是为了真正地使课堂聚焦于多人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关系中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
教师可根据案例故事扩展参演角色数量,增加“路人”角色甲、乙、丙、丁等(总人数5~8 人为宜);在雕塑环节,向学生强调把所有角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看待,放在同等的距离去观察;在分享环节,要让所有角色都有同等的时间和机会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进行课堂引导时,既要带领学生关注局部,也要看到整体。
(三)互动空间的创设
沙盘疗法创始人卡尔夫(Kalff)强调“自由与保护的空间”。雕塑活动也可以被看作学生以教室空间为沙盘、以自身为沙具而进行的团体沙盘游戏。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内心、投射情感,所以课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创设尤为重要。
教师在布置教室时,可采用前后划分的形式,空出教室前三分之一为表演空间。相比围成一圈、中间空出的形式,这种形式边界感更清晰,给参演学生的压力也更小。沙盘游戏前通常会触摸沙粒、感受沙粒,雕塑活动开始前,教师也可以让参演学生自由地走动去感受这个空间。引入案例故事时,切忌使用班级学生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与角色保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会使学生更有安全感。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带领参演学生从角色状态中走出来,这个步骤不可或缺。
(四)雕塑场景的定格记录
在进行沙盘辅导时,沙盘作品通常会用表单和照片记录,雕塑活动也需要定格记录,这样方便回顾与比较。进行互动表演时,学生会感受到关系的张力和压力,特别是在定格的一刹那,很多姿势是当时关系状态下的自然表露,一些下意识的反应转瞬即逝。照片的实时记录有助于分享环节的讨论及多场景的集中回顾,当系列课结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照片下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雕塑活动正式开始时,教师应安排两名学生作为记录员。当雕塑场景定格时,一名学生负责拍照,借助手机拍照杆提升视觉高度,正面、左右侧面各拍一张;另一名学生绘制图示,用符号“○”加代称表示角色,用符号“→”表示角色的朝向,记录表演者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作为照片的有益补充。
三、“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具体运用
作为系列课的基本单元,一堂课通常由一个案例故事展开,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主题是“觉察与感受”,流程为“故事呈现—场景雕塑—定格分享”;第二课时的主题为“重塑与改善”,流程为“情景回顾—人际重塑—定格分享”。由此,两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故事就可以构成一个系列。以下结合课例,对课堂具体环节和运用过程中的细节予以说明。
1.案例故事的呈现
案例故事“宿舍中的波澜”通过暖身活动“对掌推”导入,以文字形式分场景依次呈现,场景1中言语冲突时的具体对话,则用提前录制的语音代替。文字虽然简短,但包含丰富的背景信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演空间。教师通过简单的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物的情绪状态,猜测下一场景中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等。
场景1:上铺的室友小洁总是晚睡早起,连续几天没睡好的小妍觉得自己像个气球,随时可能爆炸。这天晚上,寝室熄灯后,小洁又在被窝里偷偷用手机打电话……
场景2:小洁和小妍之间没有争吵,内心却越来越看不惯对方。
场景3:一次晚自习下课,小洁回到宿舍,远远地听到宿舍里有说有笑,但当她一推门进去,大家立刻一句话也不说了,小洁默默地走回自己的床位。
2.场景雕塑环节的引导
教师选定一个小组参演和记录,设洁、妍以及舍友甲、乙、丙、丁共6 个角色,不用太固着于参演学生与角色在性别上的一一对应,可以让学生在衣服上别上相应角色代号的名牌来强化角色感。
教师向学生介绍雕塑演绎的要求:不使用任何语言,仅用姿势、朝向、距离、位置等静止的形态来表现角色的心理状态和角色间的关系状态。一个场景一般不超过5 分钟,不过于追求表演的好坏和精细,自然的即时生成反而更能体现真实状态。学生在开始时可能会习惯性地去模仿现实情景,教师应适度引导,经过一个场景的表演后,学生就会渐入佳境。
其他组作为观察员,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可以在组内分配角色,将A4 纸作为表演空间,用图示的方式去表达对这一场景的理解。
3.定格分享环节的引导
在实际课堂中,“场景雕塑”和“定格分享”这两个环节是按场景顺序交叉进行的。一个场景雕塑定格5 秒,拍照和画图记录后,先由参演学生留在原来位置逐个分享:选择这种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想要表达怎样的内心和关系状态,再由其他学生补充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对关系的演绎通常会充满细节的呈现,让课堂讨论有了非常多的视角。教师可从中选择,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局部或整体上的关键问题展开。
场景1 冲突前,“妍”背对着“洁”,身体紧绷,双手紧握,而“丁”则把自己放在整个空间中角落的位置。在这个“关系场”里,“洁”占据了最大的空间,其他角色都被挤到边缘,而“妍”正处在能量的最高点。场景1 冲突中,“妍”和“洁”处于牛角相对的姿势,而“丁”不仅靠门更近,还捂住了双耳。分享中,“甲”说“看到妍出头,我肯定支持她”,“丙”的态度是“终于有热闹可看了”,而“丁”则觉得“她们两个都好吵”。同一事件下,大家的反应各异,每个人都需要去觉察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关系互动中的表现模式。
场景2 中,两个主要角色相对而过,眼神却一直停留在对方身上,矛盾并没有随时间淡化,变成了暗流涌动。在分享时,有学生指出现实中“妍”和要好的室友可能会聚在一起讨论“洁”。
场景3 中,对立和孤立已经发生。当教师问“角色们处于这样的关系状态下舒服吗”时,大家都表示觉得不舒服,但“妍”表示“如果和好,又觉得别扭”。无论输赢,角色们似乎都被困在了关系里。
4.第一课时结束环节的处理
教师对参演学生表达感谢,并让他们逐个自报名字,以此方式引导他们从角色状态中走出来(第二课时结束时可同样处理),并表示“故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期待下一节课继续”。
1.情景回顾
按场景依次展示照片和图示,引导学生回顾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在两个课时中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触发学生新的觉察和感受,为接下来的重塑环节做准备。
2.人际重塑与定格分享
首先,各组经过讨论,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关系重塑;然后,按步骤进行定格记录和分享讨论。教师的引导要更注重与现实的联系,帮助学生看到难点,找到真正能推动关系改善的方法。
有的小组选择对场景2 进行重塑,冲突发生之后道歉或和解,这是学生最先想到的办法。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丙”试着让“妍”和“洁”面对面和解,“洁”在定格的刹那,突然转向了“丙”。扮演“洁”的学生在之后的分享中说:“当时觉得有压力,不敢看向妍,内心想要道歉,但就是开不了口。”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现实中,道歉或和解的难点在哪里?作为共同的朋友或室友或寝室长,可以做些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回应:道歉是两个人的互动,“洁”想要道歉,而“妍”表露出的态度也很重要;多帮她们创造和解的机会;作为朋友,当“洁”把想要道歉的心思和想法告诉“我”时,“我”可以找个机会表达给“妍”听,然后再帮助她们缓和关系。
在回应学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重塑场景中,整体关系更聚拢、更和谐,角色们从远离背对的位置逐渐变得更靠近。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是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关系改善的重要力量。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希望创建的是一个像“容器”一样的心理课堂,能容纳主题的多种具体类型以适应学情,也能容纳学生的各种真情互动并给予抱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