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
2022-09-25肖太国侯振
肖太国 侯振
一、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随着历史变迁,在中华大地上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能够反映民族特点和价值理念的文化结晶,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节日礼仪、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国家制度、建筑文化等内容进行“扬弃”后的总体表征,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价值
“两创”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推动“两创”发展,一是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有助于更好地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三是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四是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两创的主要内涵和根本任务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地方在推进“两创”工作中,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实践要求等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处理不到位,不懂得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道德建设、融人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路径方向、工作方法、措施步骤、融合程度等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保护传承轻创新转化、重研究阐释轻教育普及的现象。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不会讲、讲不清。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包装、系统提升、整体打造、现代美化,有些只是传统民俗的再现,碎片化建设,对本地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典范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迪思维的能力有待提升,不能结合地域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与时代要求结合,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不能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两创"工作合力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凝聚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基层“两创”工作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意愿不强烈,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一是形式比较单一。文化开发重传承、轻创新,文化同质化严重,导致特色不明显,影响力十分有限。二是内容比较简单。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时,缺乏深层次、系统的挖掘,其内容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三是文化传承缺乏创新动力。一些文化从业者对市场和受众需求不够敏感,缺乏市场化思维,缺乏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造,原创能力不足,存在低水平复制、低附加值等现象。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缺乏机制保障,难以支撑“两创”工作。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一)扎实开展学理研究和实践创新研究,更好地阐释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又能充实、发展理论学理研究和实践创新研究离不开人才,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锤炼文化“两创”研究团队,强化实践运用。建立社科骨干人才体系加大对学术团队、学科建设的资金支持。重点利用好市(县)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社科联、大学院校等平台,推进学术研究与交流,更加注重学术转化与创新运用。探索建立实践养成机制,研究建立诸如文明积分制的激励机制,对自觉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家庭或组织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加强人们的文化自觉,使其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
(二)把两创”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侣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一域而谋全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推动作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开发、利用。第二,要持续发挥好国资委、法律服务中心、精神文明办、妇联、工会、文旅局、交通运输局、高校党委宣传部或思政院系等机构或部门的推行者和实践者作用,以家庭、企业、社区、街道、乡村、学校、广场、公园、城市主要道口等为“主战场”“主阵地”,进行主题明确的宣传宣讲,并设置可供推广、可供复制的示范点位,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范围。第三,可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点,开展多种定期的、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深人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使文明城市创建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建设新时代美德中国
一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深人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传统美德“进人寻常百姓家”。二是持续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人”等评选活动并做好宣传,树立一批榜样,塑造一批典型,让模范代表亲临宣讲,用真实的事例、朴实的语言影响一批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三是政府要深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强化阵地建设,强化各级各单位道德讲堂、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的阵地作用,以家庭、企业、社区、乡村、学校为重点,加强新时代道德规范建设,扎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建设新时代美德中国提供丰富的实践路径。
(四)精准把握时代要求和受众心理,切实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一是立足新时代,把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结合,与群众生活、群众实际、群众心理、群众话题相结合,寻找情感共鸣点,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解读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深人人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针”。二是注重文化熏陶,统筹宣传、文旅、档案、报业等各方力量,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举办文化活动、主题展览,推出文化作品等方式营造浓厚文化学习氛围,达到“耳目染”的效果三是设计制作“宣讲菜单”,利用基层文化实践中心的辐射作用和广大志愿者的力量,构建“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线上、线下传播模式,方便群众进行“按图点单”,使其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感受感兴趣的文化故事。四是立足群众的多样化视听需求和心理需求,建立由“专家+业务骨干+百姓名嘴”组成的宣讲团,使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地参与
(五)把“两创”融入乡村振兴,实现塑形和塑魂相统一
一是把推动“两创”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大振兴”。传承、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非遗文化人才、农村电商人才、工艺品加工、营销人才,挖掘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创建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二是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同体,加大资金投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建、共享、共富。三是持续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农民丰收节”等专项活动,保护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村落文化、祠堂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等农村特色文化,运用多种形式传承乡村文脉,弘扬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涵养群众的精神生活。四是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村史馆,加强对历史遗迹革命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五是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专项行动,弘扬文明新风尚,破除各类封建迷信,使广大乡村民众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六)把握现代信息传播规律,发挥各级各类媒体在“两创”中的作用
一是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型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展示书法、绘画、剪纸、雕刻、诗词歌赋、杂技、武术、红色人物故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专栏,充分借助其“非虚构性”“故事性”等吸引人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抛却目的性、克制表达欲,精心打磨故事内容,增强对大众的吸引力,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崇尚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二是政府要做好引领,发挥牵头人作用,使各级各类媒体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群众需求,注重加强交流合作和优势互补,打造贴近生活和服务生活的高质量大众文化,并持之以恒地把文化传播工作做实、做好、做强。
(七)创新文艺表达,推出更多“两个效益”俱佳的“两创”文艺精品
一是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打造“两创”文艺精品。加强艺术创作规划,建立健全文艺精品的选题、论证、审查和扶持制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和民营文艺团体生机活力,使其成为“两创”文艺精品创作、展示的重要阵地。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完善重大文艺创作题材库,健全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更多的资源整合集聚到精品创作上来,多措并举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文艺领域多出精品。二是挖掘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利用好本地特色戏曲、剪纸、木版年画、葫芦雕刻等技艺,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等,精选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八)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和保护开发,培育壮大各地文旅融合优势、产业发展优势
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高质量的旅游文化体验项目。要在做好文物古迹、历史遗迹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科学开发,加强对各县区市文化资源的整合,设置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实施“文化+”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工艺品制造、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等其他产业相融合、相推动,培育形成一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文化和旅游示范场景,着眼于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延长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经典旅游、红色旅游、民俗体验、大型实景演出和地方特色演艺,支持和鼓励研学旅游、自驾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旅游业态的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
(九)把“两创”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一是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建立文化认同。其次,广泛深人开展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校教师优势、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把文化“两创”内容分阶段又一脉相承地、自下而上地、由易到难地融人思政课教学。二是优化课程建设。各级学校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编撰符合本地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开设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少年宫等,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三是深化家校合作。学校可以结合中国各类传统节日,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科学设置文化实践项目,组织家长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和文化体验、道德体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文化养成模式;家长应认真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庭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构建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让子女更乐于接受家长的文化引导,让“两创融人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人学生头脑
(十)把“两创”融入社会治理,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重视“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德治”因素,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因子”指引人们的行动,以更柔性的手段化解人民的矛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积极发挥道德模范、青年骨干、团员党员、农村乡贤、社区贤达等先锋模范作用,以“耳目染”的无形影响培养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利用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公园、公共文化机构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设置宣传专栏;选取包含德治与法治双重因素的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小剧场”类实践活动,促使传统文化教育宣传与法治教育宣传融合
(十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培育对外传播优势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通过媒体传播、旅游推广、文艺展演、影视(书籍)出版等方式,以文化交流、学术交流、贸易交流、友好城市建设等为契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互鉴、交流合作的完整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工程。主动融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省际合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完善对外传播网络,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传统文化传承规律,加大对新媒体内容制作生产的扶持和管理力度,有效拓展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十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推动“两创”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常年坚持并不断完善。从“两创”发展的领导力量、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机制等方面,把构建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落到实处,做到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用好考核指挥棒,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两创”的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成立领导小组和推进工作专班,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分工,通过监督评价,对工作落实较好、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形成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