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秦大河的一片“冰心”

2022-09-25姚春华

时代邮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南极洲冰心冰川

文 姚春华

中国冰川和气候学家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是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是首位获“沃尔沃环境奖”的中国科学家。他还突破了人造雪技术,让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用雪自由”。

从数学老师到冰川科研人员

1947年1月4日,秦大河出生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兰州市。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教数学,他是全校有名的严厉老师。教师职业是高尚的,他从不敢敷衍。但说老实话,他也从未想过当一辈子教师,他最心心念念的是冰川学。

1974年暑假,秦大河回家路过兰州,想拜访一下仰慕已久的中国当代冰川学奠基人—— 施雅风、谢自楚。过去几次都因找不到引荐人而放弃了,这一次,不管有没有人引荐,他一定要去。于是,他壮着胆子来到中科院兰州冰川所。通过打听,当天他就幸运地见到了谢自楚。刚开始,他没敢提想到冰川所工作,只说对冰川学很感兴趣,想去学习。没想到,他话音刚落,谢自楚便热情邀请他进屋聊,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谢自楚感慨:“现在根本没人想搞冰川,都认为干这行太辛苦,你却自己找上门来,我真高兴。”接着,谢自楚又询问秦大河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临走时还给了他冰川学方面的资料。

没想到,那次毛遂自荐竟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1978年5月,秦大河改行,从一名教数学的老师,到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当时,他考研初试正好通过。2个月后,他终于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李吉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返回冰川所工作。

5年后,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极工作。彼时,中国在南极没有站点,他只能去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除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秦大河还需经常外出采样,钻取冰芯。危险的野外作业,通常在夜间进行。由于南极大陆地表覆盖冰雪,不可见地形构造多样且脆弱,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一次外出科考,秦大河的车队刚离开科考站不远,牵引车就坠入冰沟。这种危险状况并不罕见,可以说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枯燥的实验,危险的科研,足以劝退很多人,而秦大河最终选择了坚守。

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

南极洲是冰川学家的圣地,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最理想的地方,备受世界瞩目。1989年,来自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这6个人中有4名探险家,仅有2名科学家,其中1名就是42岁的秦大河。在出发前的体检中,秦大河“舍弃”了自己10颗牙齿。本可以不必与他的牙齿这么早“诀别”,但在南极科考面前,他顾不了那么多。

在横穿南极之初,秦大河甚至没学会滑雪。在雪地里行进,没有滑雪板,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他只能踏在滑雪板上跑着前进,这比起在陆地上跑步不知要难多少倍,几乎每2分钟就摔倒一次,体力上极度消耗,累得他连抬腿的力气都没了。他只好把自己拴在雪橇上拖着走,也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流了多少汗,才终于学会滑雪。

在横跨南极的日子里,对生命的挑战从未停止过。他们早上8点出发,一直到晚上6点。中途几乎没停,暴风雪的袭击令人苦不堪言。更为凶险的是穿越冰裂隙地带,冰桥表面看似坚牢,实则一踏即碎,下面就是深达百米的冰沟。而艰难行进的一天结束后,队员们都休息去了,跑了几十公里的秦大河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每隔5个纬度,还要再挖2米深的雪坑,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并将雪样装入携带的净化样品瓶中。他每获得一个雪样、一个新数据、一张新照片,都要付出极大代价。3个月下来,光铁锹就挖坏3把,体重也减了15公斤。而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一段路途,队员们为全力加速冲刺,要求轻装前进。秦大河为保住珍贵的雪样,宁愿丢掉自己的衣服,宁肯少吃几口食物,也要将它们带在身边。同行的法国队员连连摇头,说他是“疯狂的科学家”。

1990年3月3日,徒步5986公里,整整220天的艰难跋涉,考察队终于顺利抵达终点—— 东南极洲的苏联和平站。按最长路径成功横穿南极大陆,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合作徒步横穿南极洲的壮举。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800多瓶表层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从南极归来后,秦大河成为中外媒体焦点,但他却表示:“我是一位冰川工作者,我的心已飞到了实验室。从南极带回的800多个雪样,还等着我去分析研究呢。”然而,雪样分析进行得并不顺利。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没有对雪样进行分析测试的实验室和仪器。最终,这些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是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冰川实验室完成的。当时,秦大河就萌生了一个念头—— 要为中国建立一个冰芯实验室。后经多方努力,在秦大河主持下,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一片“冰心”,终身追求

2013年,66岁的秦大河成为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沃尔沃环境奖是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环境科学年度奖项。这是该奖设立几十年来,第一次有中国人站上领奖台。

6年前,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中国没有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运动员训练只能去国外“找场子”。“造出中国的冰状雪”这个艰巨任务最终落在秦大河肩上。秦大河和团队在黑暗中摸索,经过4年“疯狂”奋战,终于突破这项艰难的人造雪技术,真正实现中国人的“用雪自由”。2022年2月,北京冬奥成功举办,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状雪背后,凝聚着一位70岁“中国老头”的心血。

多年来,秦大河始终致力于科研和讲学。他联合其他相关专业科学家,花费近10年时间,建立和完善了一门全新学科—— 冰冻圈科学。

在工作上,秦大河对同事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管是野外采样、试验室工作还是撰写论文,不能有丝毫差池。在讲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图文并茂,给学生们介绍冰冻圈内各要素形成演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课间休息时,他会亲切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向他们推荐英文及中文专业著作。同时,他寄语青年人要埋头苦干,要谦虚、要有眼光、要有视野。他说:“未来属于青年。”他希望冰冻圈科研团队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此,他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已活跃在南极研究的舞台上。

一辈子和冰雪打交道的秦大河,用执着诠释科研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大爱情怀。一片“冰心”,终身追求;奉献一生,平凡终造就不凡。

猜你喜欢

南极洲冰心冰川
南极探险日常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吹泡泡
迎“春”冰心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母亲
南极洲——中山站
长途跋涉到冰川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