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信行融合发展模式对小学生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研究

2022-09-24潘丽霞

关键词:体育锻炼理论融合

于 鹏 ,潘丽霞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学校体育的政策措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愈发得到重视.在国家层面,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有关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政策文件多达十几项;在社会层面,学生体质问题也早已成为热议,广场、街道、社区、公园内的各类健身器材和设施也越来越齐全,社会体育组织也一直在积极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来达到促进学生群体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而在学校体育中有效的教学模式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促进已经进入瓶颈期,寻求一种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进而促进其体质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1].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注重将知识、态度、行为结合起来,协调统一发展.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是一种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此模式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模式[2].本研究基于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健康教育理论以及体育教育理论[3]实施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此模式按照学习体育知识、认同体育态度、参与体育行为的连续过程,促进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该模式的实施遵从小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教学原理,旨在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而促进体质健康发展.

1 理论基础

知信行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呈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塔顶是专业学科理论,塔身是融合理论,塔底是综合理论.

图1 知信行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金字塔

1.1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阶段处于能动作用发生的初期,其身心的发展是教育的基础之基础.对于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4种流派: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说、认知发展说.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发展可分为8个阶段,在强调人格发展中提出:在个人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及其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主导作用,并且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经历着从生物到生理再到社会的顺序发展.

1.2 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中指出,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的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了一种实质性的联系[4],强调学习知识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结合,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和思想对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学习理论是描述学习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后带来的结果.

1.3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约定俗成的通例,阐述最有效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规则,主要针对怎样促进学习.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他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而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他们认为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具体而言,教学理论就是描述“怎么教”的问题.

1.4 健康教育理论

图2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行为转化的良性循环图.

图2 学生体育与健康行为转化的良性循环图

健康教育理论以行为干预理论为基础,其种类繁多,本研究列举几种最具影响力的行为干预理论:知信行理论(KAP),即健康信念模式(HBM)、社会思考理论(SCT)、合理行为理论(TRA)、行为转变理论(TTM)[5].根据凯尔曼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包括服从、同化、内化,这与知、信、行相对应.服从(知)包括信息传播-察觉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同化(信)包括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内化(行)包括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生锻炼坚持性与KAP了解程度为研究对象.在山东省济南市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抽取8所小学的6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33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男生275人(51.6%),女生258人(48.4%).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体育与健康知、信、行调查表》、《锻炼坚持性量表》,了解调查对象锻炼坚持性及 KAP了解程度等情况.

2.2.2 数理统计法

主要采用Excel以及SPSS 22.0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3 实验法

实验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在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实施之前,对调查对象进行锻炼坚持性与KAP了解程度进行前测,然后实施干预后进行后测.

2.2.4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进行试验干预前后锻炼坚持性与KAP了解程度的变化,了解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小学生锻炼坚持性以及KAP了解程度是否有效.

2.3 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采用陈节平[6]编制的《体育与健康知、信、行调查表》,包括知识、信念、行为3方面,以及杨翠英编制的《锻炼坚持性量表》,包括努力投入、情感体验、行为习惯3个维度.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首先问卷经过预试、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整体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然后对问卷进行同质信度检验,得到Cronbach α系数为 0.85,具备良好的信度.

3 知信行融合发展下的健康体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图3为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框架.

对实施干预模式的教师事先进行培训,然后按照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内容对调查对象实施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生体质健康、健康模式理论,技能部分包括体操、武术、健美操、球类.针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教学,共包括3个阶段,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核心价值.体育教师通过教育与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益处和乐趣,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

图3 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学生锻炼坚持性变化分析

对实验前后得到的锻炼坚持性及其各维度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表1),并对锻炼坚持性分级人数进行百分比变化分析(表2).

表1 锻炼坚持性描述性统计

表2 实验前后小学生锻炼坚持性分级对比

由表1可知,前测与后测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锻炼坚持性前测的均值为3.52,极小值1.22,极大值4.92;锻炼坚持性后测的均值为3.96,极小值为1.50,极大值为5.00.在努力投入、情感体验、行为习惯3个维度施加干预后的均值都高于干预前的均值,并且在情感体验维度后测均值超过4,说明实施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对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所提高,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表2也可以看出,通过实施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之后锻炼坚持性的等级更高的人数变得更多,在施加干预前不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5%,而施加干预后仅占6%,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也由10%达到了15%,锻炼坚持性保持在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明显增多.说明实施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模式对学生的锻炼坚持性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倾向于坚持锻炼,通过调查还得出很多学生也产生了自己的运动爱好.

4.2 对小学生 KAP 的分析

为了分析小学生对体育与健康 KAP 的认知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了KAP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列.

问卷中,知晓率=( 答对几题的人数 / 答题总人数)×100.

从表3 可看出, KAP前测知晓率明显低于后测,其中, KAP后测3个维度知晓率分别高于前测24.64、21.37、21.6,总分高于22.75.对学生施加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教学模式之前KAP知晓率较低,总分为31.26,一级指标得分28.66、27.35、37.50.以中间分50为达标标准,三方面均未达标.受试者学生在接受干预后知识部分的生理知识、态度部分的锻炼认知、行为部分的运动参与明显高于干预前.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实施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运动知识和内生动力将影响小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安全性,更无法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体育教育,引导学生重视体育健康知识,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7].

表3 小学生体育与健康KAP问卷知晓率统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健康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锻炼坚持性以及体育与健康KAP的提高效果显著,进行此模式干预后小学生锻炼坚持性以及体育与健康KAP综合得分有明显提高,具有更好的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

(2)在干预前的KAP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不能够正确理解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体育价值观尚未形成.

(3)目前小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习惯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达不到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锻炼强度.

5.2 建议

(1)体育教育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辩证的处理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与统一性,可为推动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保障[8].

(2)知信行融合发展的学校健康体育模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态度的形成、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模式初步改变了学生体育与健康KAP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实现知识形成信念、信念支配行为的和谐发展状态,建议在中小学体育课普及实施此教学模式.

(3)在促进小学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形成“三方联动”,同时注重个人习惯的形成[9].在家庭中,要主动向孩子灌输体育锻炼的知识,引导孩子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10];在学校中,要帮助大多数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讲座,巩固锻炼习惯,并且要定期对体育教师开展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培训的专项教育培训;在社会中,要积极实行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政策,优化体育设施,保证青少年有地可练.

(4)体育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对其教育方法以及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经常开展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专项教育培训,才能适应社会的改变,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理论融合
坚持理论创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融合菜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