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路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思考
2022-09-24江苏省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许特显
文/图 江苏省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许特显
南京公路建成江苏省首个公路系统文化展示中心
近年来,江苏南京公路有计划、分步骤地探索具有系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路文化建设模式。新模式进一步继承、发扬与创新南京交通运输行业“通”文化理念和公路行业“一路关爱”的服务导向,依托“公行大道 路畅人和”新时期南京公路行业精神,通过建立文化阵地、打造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活动,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金字塔主体结构,并通过“三境(物镜、画境、意境)”的物质环境、规范标准的制度、精明管理的行为和人路合一的精神,树立南京“文化公路”典型形象。
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南京公路坚持“宏观指导,积极引导,加强领导,正面疏导”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成果提炼 理论成册
2006年9月,伴随着“真情驿站”品牌的创建,南京公路文化研究开始起步。2013年初,南京公路文化建设项目正式开题,通过阅读梳理、博采众长、反复研究、数易其稿,于2013年底完成《南京公路文化手册》的编撰工作;2014年初,将《南京公路文化手册》印制成册;2020年8月,对《南京公路文化手册》进行修订。《南京公路文化手册》包括五大部分,即概述、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南京公路60年来物质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结晶,凝聚着南京公路人的荣誉感、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
担当作为 守正创新
南京公路把弘扬交通“两路”精神、弘扬南京公路“路在心上,心在行上”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紧密融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南京公路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文明旅游、“我们的节日”公益广告宣传,形成浓厚的公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氛围;连续18年开展读书活动,所选书目均有“红色”印记。南京公路结合重大活动或事件时间节点,在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公路知识进课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唱比赛等主题活动的同时,围绕抗疫先锋、最美逆行者及道德先进典型开展“网络讲堂”“线上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善行义举上榜,使道德教育在全行业职工中入脑入心。
载体多样 行为互动
南京公路以“人路合一,畅爱民生”为宗旨,借“五色公路”摄影展、首部公路微电影《在路上》《走在乡间的大路上》MV和公路版《南京,南京,我爱你》拍摄,培养职工寻找和发现公路美的元素、陶冶情操;开展趣味运动会、摄影培训采风、羽毛球赛,以及原创话剧《公路的青春》等多项活动,活跃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创新开展“匠心公路,礼赞百年”南京公路工匠技能提升计划,以线上教育和线下培训结合的方式,提升了一线从业者的技能。
基底硬实 制度提升
南京公路青年志愿者开展“拒绝车窗抛物,关爱养护工人”快闪活动。
南京公路开展“温暖的工地春节”,与养护工共贺新春。
南京公路开展”以衣为缘 让爱永远“爱心捐赠活动
在制度层面,南京公路将“人文引领,行业共识”这一基本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中,充分发挥制度规范与行业精神刚柔并济的效力,将公路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和各子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理制度汇编》《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职工劳动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规范;推进了BIM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沥青路面施工管控技术和桥梁结构物关键施工质量参数智能化管控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南京在江苏省首家开发出“清扫车作业管理系统”,实现了日常保洁的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收费站“标准化体系”建设;研发并使用南京市农路建设养护信息化平台;由其制定的《农村公路养护标准》被列为南京市地方标准。
艺术嵌入 物质呈现
南京公路始终牢记“兴路保畅,修德利民”的使命,在江苏省公路行业创新性打造出“路文化”“站文化”和“室文化”。国道205线滨江段的“六朝文化墙”及溧白路全线以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提供了“路文化”的样本;文化展示与教育平台、文化创新引领与促进平台、文化研究与分享平台,以及职工文体活动室和职工文化阅览室,是“和而不同”的“站文化”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室文化”建设,2019年5月,在南京小红山汽车客运站北广场负一楼,建成全省交通系统首个以公路文化为核心的场馆——南京公路文化展示中心。该中心生动还原了南京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新时代下“交通强国”战略中提出的建设品质工程和构筑公路安全的样本,展现了“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的发展缩影。
品牌集群 一路关爱
通过打造“品牌化”的“人文大道”,让南京公路有“灵魂”。自2006年起,在南京公路“建、养、征”等领域相继打造出“科研尖兵”“公路好管家”“真情驿站”和“农路宁好”四大子品牌,并在此基础之上,于2014年创建出形象更统一、能力更综合、服务更优质的“一路关爱”南京公路文化大品牌;编印《一路关爱文化品牌手册》(2020版)、《一路关爱故事集》;拍摄“一路关爱”品牌宣传片,使该文化品牌获得第五届江苏公路服务品牌、第七届江苏交通优质服务品牌,以及第二届交通运输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赢得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公路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到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全局指导欠缺化
由于缺乏一个能在全国推行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造成部分单位将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由于没有制定公路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或个体的实施方案,造成缺乏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此外,在识别公路文化符号标志、统一形象、打造品牌典型等方面缺乏一个指导性的意见作为依据。
建设模式同质化
盲目模仿成功公路部门或其他行业的文化发展模式,跟着“感觉”走,围着“影子”转,把公路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文娱活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单位仅满足于建几个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或挂几块牌子、制度上墙等;一些单位还停留于一般的宣传、呼吁,深度挖掘不够;不仅有些单位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路径依赖”。
工作方式教条化
在公路行业内部,职工文化教育依然沿袭传统的“传、帮、带”等形式,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偏于感性。公路行业的文化宣贯途径大多表现为各种文艺活动、主题比赛、内部刊物等形式,很少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仅有的形式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有的只注重“创先争牌”,但在推动品牌效应提升和管理上还缺少持续不断、创优创新的精神,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路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公路行业的职能将进一步延展,服务职能将越来越突出。为更好地提升公路文化的影响力,应以服务为导向,以阶段性发展战略为指引,立足公路行业发展,结合城市文化和历史特色,着力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坚实的文化条件、更加完善的文化体系、更加显著的文化特色。
要把握重心方向
相关单位应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点,具体到公路行业,就是要让“路在心上,心在行上”的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使之内化为职工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步实现“以文明礼仪服务为表征,以公共基础服务为内容,以增值创新服务为特色”的公路服务文化。同时,要把握好“硬标准”与“软实力”的关系,推广企业识别系统(CIS)来改善公路行业的形象,施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来规范行业服务水准。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形成鲜明的物质文化形态,更要着眼于帮助行业形成强大的“软实力”。
南京公路开展探访最美农村公路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
各单位要把建立制度和规范标准作为重点,围绕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大胆进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完善公路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行为规范、文明服务标准等,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制度体系,既要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又要体现公路行业自身特性和管理工作要求。学习借鉴行业内外的先进经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研究制定符合公路实际,科学、管用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通过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改进工作方法,让文化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风景越好。
实现落地传播
把“以文化人”作为要点,公路部门要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公路单位一方面是要让文化理念落地,依托纸媒、软媒和网络平台,围绕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进行排序宣传,做到学用结合,学以入心;另一方面是要让文化行为落地,充分发挥“一站一特色”公路文化阵地作用,为职工岗位成才、实现价值搭建平台。把文化理念向工作事务转移,例如通过举办文化建设讨论会、撰写文化心得体会、举办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把行为规范向工作过程渗透。对于已经形成的文化“阵地”,要将“珍珠串成项链”,进一步突出特征和识别性,扩展服务功能。
展示自身特色
各单位应把文化公路的建设作为亮点,建设具有公路文化特色的人文公路,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科学与审美融合,在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其物质的匹配性、安全性要求,比如:可以用文化因素为桥命名,在桥头用特色石材题写桥名,并进行艺术处理。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公路行业的相关单位可以公路为贯穿线,与当地旅游事业相结合,通过收集公路沿线旅游事业发展政策、规划等宏观信息,实地考察当地旅游景区,与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开发公路旅游资源。
文化与区域的融合。地区的自然、人文和历史都是可以选择的文化融合对象,着力开展品牌引领工程和典型宣传培树工程。依托公路服务品牌,在标牌中应用文化标志,统一进行形象设计和应用,建好公路机关文化、站所文化、廉政文化、安全文化、岗亭文化等。
理念与形象的融合。各单位一方面要突出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技术型、思想型文化活动,以此提振职工精神、陶冶职工情操;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活动的导引作用,大力拓展文化成果建设工程,形成一系列反映公路职工工作生活的丛书、专题片等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