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居民出行情况与交通特性分析
2022-09-24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马彦军
文/图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 马彦军
相比其他地区,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少数民族聚居,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较少。公路是民族地区聚落连接和经济发展的纽带,自交通强国战略提出以来,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综合性、服务性和安全性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笔者从居民交通与需求调研出发,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问卷访谈和政府咨询等方式,结合TOPSIS综合评估法,通过研究乡镇居民交通出行现状、挖掘县域居民出行与服务需求、评估县区交通系统发展水平,使用基于python3.7的词典分词算法和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临潭县居民交通出行特征。从出行体验满意度、路况满意度和道路规划满意度三方面评估,把握居民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真实满意度,提出了针对性治理影响居民出行体验的问题、基于路衍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大力发展农村交通文化的优化建议,旨在提升县域内尤其是农村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及出行服务质量。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十三五”期间,临潭县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的交通网络。目前,县域内共有国道两条151公里,省道4条105公里,县道4条68公里,乡道11条126公里,自然村组道路311条1316.16公里。全县通车总里程为1766.1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60.8公里,三级公路121.172公里,四级公路1584.18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4公里。16个乡镇的141个行政村已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141个行政村的705个村民小组基本实现了村组道路硬化。
交通评估词云图
分析居民出行需求及体验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出行需求,笔者尝试从数据层面获取跨乡镇出行的真实需求,识别居民出行热点。并基于问卷调查,以新城镇为例,调查和挖掘家庭单位的出行需求。居民出行满意度方面,笔者采取了实地勘察、问卷调研及入户访谈的方式,尝试找出影响居民出行体验的交通与服务问题,为县域交通出行优化提供依据。
居民出行问题调查
笔者以临潭一中学生家庭为单位,发放700余份问卷,经处理后得到432份有效问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基于python3.7的词典分词算法,统计了问卷中提到的交通问题有关词汇,根据词汇出现频率,生成了交通评估词云图。
路况不良问题突出:多数居民认为,路况不良是影响其出行体验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道路崎岖、难走,道路不平坦、部分道路泥泞且过于狭窄。
居民出行满意度数据玫瑰图:各环节深度代表数据量,数字代表各城镇总体满意度得分。
居民出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缺失:部分路口红绿灯存在损坏甚至缺失,导致道路行车秩序比较混乱,居民过马路困难。同时,道路照明设施缺失也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作为西北内陆地区,冬季夜间的照明是居民出行的基本条件。另外,县内部分道路还存在划线不明、交通标线缺失的问题,导致车辆流线交叉。
冬季道路养护缺失:冬季出行困难的问题,在调研中高频出现。由于西北地区的区位特性,冬季道路积雪、结冰和湿滑现象严重,导致车辆难以顺利行驶,行人在出行中也面临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居民提到,周边道路冬季积雪结冰时,缺乏及时有效的道路养护手段,道路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清理养护。
居民出行需求研究
为挖掘乡镇居民真实出行需求,刻画县域内居民跨乡镇出行模式,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方法收集了居民出行需求数据,分析后利用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了居民出行的流向及强度。
以新城镇为例,新城镇居民主要出行地为临潭县城、卓尼县、流顺镇、洮滨镇、店子镇与石门乡,同时也有部分前往冶立关镇的需求,呈现显著的“向西倾斜”特性,因此居民向西部城镇出行的需求须重点满足,未来县区西部的客运交通与道路规划应在战略层面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由新城镇居民出行数据可知,以新城镇、城关镇为核心的县区南部乡镇具备较好的区块优势。以核心城镇为中心,合理规划客运出行线路将进一步有效放大其聚集优势,实现公共交通线路建设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羊沙镇、冶立关镇和王旗镇相对独立的区位,其交通线路规划与发展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兼顾居民出行公平性。
居民出行满意度评估
交通需要重点关注人与交通系统的联系。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请居民评估日常交通出行体验的满意度并打分,采用5分制。调研从影响交通出行满意度的三个直观方面出发,即出行体验满意度、路况满意度和道路规划满意度。
在数据结构方面,笔者选取了具备一定量有效数据的店子镇、新城镇、洮滨镇、流顺镇、王旗镇、羊沙镇和石门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笔者对新城镇进行了重点调研与数据收集,其余各城镇出行需求调查以家庭为单位,根据样本数与人口数比例获得,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居民出行体验满意度,指居民在实际出行中直接感受的满意程度。
居民出行体验满意度受出行服务水平、交通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较显著。由居民出行体验满意度调查结果可知,店子镇、羊沙镇与洮滨镇居民在出行体验满意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店子镇与羊沙镇受限于其较为偏远的区位特征,居民满意度较低。而洮滨镇虽具备比较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客运线路缺失比较严重,因此满意度较低。
道路规划满意度,指居民对于道路规划设计及乡镇间连通性的满意度。
由分析结果可知,除羊沙镇外,其余各城镇道路规划满意度均接近3.4,相对较高。而羊沙镇由于地处县区中部,且难以受益于旅游线路,出行便利性问题难以解决,道路规划满意度较低。
路况满意度,是县域道路状况的直接体现。
相较于其他两类满意度,路况满意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论与交通问题分析中发现的重点一致。路况满意度最低的乡镇仍为羊沙镇,同时王旗镇具备较为突出的路况满意度优势。
道路规划满意度调查结果
路况满意度调查结果
居民出行整体满意度排名堆积图
居民出行整体满意度排名堆积图是基于三个满意度维度的调研评估排名生成的,依据三类满意度排序情况,可以评估乡镇交通出行整体满意度。由居民出行整体满意度排名堆积图可知,羊沙镇、店子镇及石门乡居民交通出行整体满意度整体较低,是实施针对性交通治理、提高服务水平的重点目标区域。
构建乡村交通发展状况评估体系
相比城市,县域乡镇客运服务水平和发展环境差距悬殊,要补齐基本公共交通服务这块儿短板,地方政府面临财力不足、交通服务资源短缺等自身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乡村振兴视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更加需要评估乡镇交通系统发展状况,找到交通系统发展的薄弱环节与重点治理目标,制定集约化治理方案,真正做到与当地实际发展状况相匹配。
评估模型建立
评估除了基于人的主观感受产生的数据及信息结果,还应关注交通系统要素本身,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体系、路网可达性等角度出发,评估县区交通系统本身的完善程度。评估县区交通系统发展水平,可通过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收集用于评估县区交通系统发展状况的有关数据,并使用评估模型方法,评估县区各乡镇交通发展状况,识别需着力建设的重点区域。例如,基于政府咨询的交通系统数据,包括可达性、线路与站点建设、信息与服务等多维度数据,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维度设置评估指标。最后,基于调研与评估结果,便可提出科学的县区交通治理优化建议,服务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对乡镇交通系统发展与建设的评估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与其他县区进行比较。笔者选取了TOPSIS综合评估法作为评估模型,其核心思路在于通过比较各乡镇评估指标与其中最优、最劣指标之间的距离,给出评估结果并进行排序。该评估法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使得评估在系统内部进行,确保评估过程与结果不脱离当地实际。
评估结果分析
各乡镇交通系统发展评估排序
由各乡镇交通系统发展评估排序可知,在交通系统发展评估结果中,新城镇与城关镇作为县区的核心城镇,具备相同的评估等级,位居县区第一位。而冶立关镇受益于旅游业带动的地区交通建设,虽然其区位条件不具有优势,但整体交通系统建设水平靠前。而卓洛乡、古战镇等乡镇由于人口较少、发展受限,交通系统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且对比各县区人口数量可知,乡镇交通系统发展水平与人口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基层交通治理优化建议
随着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性治理影响居民出行体验问题
重点关注路权分配混乱、冬季道路养护、停车管理不善、驾驶员文明程度低、重点道路照明和路况不佳等问题,有关部门出台具体的解决和改善方案。加强问题高发时段的管控,关注与居民出行安全有关的重点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养护,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健全组织保障、管护机制、资金保障和技术指导,支撑农村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基于路衍经济发展“农村公路+”
农村地区有着城市地区没有的生态资源、空间资源和农业资源,农村公路则是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的基本渠道。应鼓励将农村公路作为风景路、休闲路和产业路,利用农村公路把人们引入乡村,享受农村乐趣,形成“农村公路+文化”“农村公路+旅游”和“农村公路+产业”等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发展农村交通文化
加强农村出行文明宣传,强化交通参与者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鼓励利用交通管理服务站点建设交通文化展区,丰富交通文化内涵,开展“爱路日”、交通展、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宣传弘扬交通精神。同时加强交通文化的制度保障,将交通运输文明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调动农民群众爱路、护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交通发展氛围。
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民族地区居民出行情况和交通特征分析,能够为当地交通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县域交通升级与乡村振兴创新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的交通资源配置支持。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系统性原则:以研究乡镇交通系统整体发展的外部及自身环境为对象,力求评估体系可以系统地反映交通系统整体发展状况。
· 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应可实现定量化比较,具有纵向和横向可比性,主要需考虑县区内部各乡镇间的可比性。
· 适用性原则:指标选取过程中,应选取能代表性反映乡镇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具备综合性与核心性。
评估指标——
· 可达性指标:包含各乡镇可直接通达其他乡镇的客运线路数;
· 线路指标:包含乡镇客运线路数量、线路运营长度;
· 场站指标:包含客运站点数量、客运场站数量;
· 信息与服务指标:包含是否实现联网售票、有无公众监督渠道;
· 管理与政策类指标:包含是否设置统一协调管理部分、是否构建考核评估体系、对乡镇客运是否有财政扶持或税费政策、是否有乡镇客运发展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