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09-24陈俊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客户金融

施 若,陈俊龙

(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0 前言

提质增效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对“十三五”规划的继承和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各行业发展和转型的主攻方向。在金融行业,2019 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之后,明确了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这一目标。

1 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

1.1 在银行服务领域的应用

目前,商业银行正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各类网络平台,并且以场景化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客户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与客户的交互方式,提升沟通效率与客户体验,使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跨境支付方式与发展供应链金融;在业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客户管理、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积极应用人工智能,陆续推出智能核身、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销售等智能化系统,极大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率,同时改善了用户体验;在支付方式方面,商业银行正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缩短跨境支付时间和降低跨境支付成本,还通过区块链打造多级供应商融资体系,能够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流转的效率。此外,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在客户资源、科技开发与应用、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强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1.2 在保险服务领域的应用

传统保险公司面临“互联网+”背景和科技驱动下的转型压力,基于自身优势业务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成为传统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多方参与保险服务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目前多个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在产品开发方面,大数据技术帮助设计定制产品;在资产管理方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自身资产管理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风险,从而有效管理资产;在反欺诈业务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自动化识别和诊断功能保证交易业务真实和准确。而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售前、售后业务中。在售前业务中,保险公司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与潜在客户深度交谈获取客户需求及客户信息,再利用获取的客户需求及信息,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保险方案,依据参保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对参保人员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如智能分析和确定保险公司在参保人疾病、伤亡和财产损失时的责任;在售后业务中,保险公司利用人工智能与客户进行深度交流,解答客户相关问题,及时跟踪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属服务,并测量风险,依据风险程度确定是否承保或承保条件好坏,自动计算、确定需要支付的费用。区块链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智能合约、相互保险和信息共享等领域。

1.3 在证券服务领域的应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由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市场向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转型阶段,这给证券公司开展科技证券业务带来了发展契机。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证券公司以低成本提供智能投顾服务、24 小时服务智能客服、量化分析智能选股服务和随时随地炒股的服务;证券公司还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股价走势概率,有效了解市场和用户从而进行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提升公司数字化运营水平、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证券公司在证券发行、证券登记与存管、清算与交收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从而达到提升证券发行透明度、保障登记有效和共享实时数据的目的。

2 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

科技对金融的赋能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给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1 金融科技应用不到位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统计,我国大型银行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科技支出为55 亿~165亿元,股份制银行的投入为15 亿~45 亿元,城商行的投入为0.3 亿~1 亿元,而农商行则为400 万~1 200 万元。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小银行科技投入较少,而大部分互联网银行平台都是资源消耗大的系统性工程,科技投入少也就意味着金融科技应用不到位,因此中小银行想通过自建平台实现转型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就保险行业而言,其虽然在产品设计、营销、核保、保单管理、理赔和资产管理等诸多业务领域进行金融科技投入,但是在每一个业务领域的应用并不多,应用方向比较单一,导致金融服务的投入产出效应有所不足。而在证券行业当中,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却受到不可能三角的约束,给证券业产品和模式的设计带来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证券服务的效果。

2.2 科技赋能金融带来新的风险

石光和宋芳秀认为金融科技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但金融科技应用也会带来数据安全问题和隐私泄露风险,以及过度依赖技术产生的风险和平台垄断风险。金融科技作为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带来的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内生性,难以通过传统技术手段和操作手段进行防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此外,强调开放和共享的金融科技服务也与传统金融服务在营运模式上有较大的差异,前者主要依赖技术手段传递数据信息,这不仅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也使得风险在各金融主体间更为迅速地传播,更难以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3 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阻碍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邓志敏认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稀缺制约了经济发展,给金融科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现实困境。由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起步较晚,金融行业在业务和模式的创新方面过度重视科技的发展速度而忽略了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金融科技人才队伍薄弱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制约着金融服务质效提升。一方面,复合型人才出现缺口导致许多金融机构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不同部门相互独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闭塞,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在各部门之间得以有效解决,导致金融机构内部运行低效。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缺口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根据科技发展程度很好地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不同客户和不同科技创新阶段的金融需求。

2.4 相关法律及政策滞后

鲁钊阳和张珂瑞认为要有效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健全金融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法律及政策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相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会导致金融科技应用实践前期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使得金融科技的应用面临较多的风险。另外,法律及政策的滞后往往意味着监管的滞后,而监管缺乏前瞻性就难以给金融体系带来具有保障性的发展空间,还会成为研发关键技术的阻碍,从而进一步阻碍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

3 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策略

3.1 夯实金融科技基础

应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关键性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夯实底层技术基础的前提下,持续丰富和完善科技与金融业态的结合形式,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另外,应加强金融科技联合攻关,聚焦金融科技服务领域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促进产学研协同联动,积极打造覆盖范围更广、作用更大的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在交叉型业务中的深度应用。除此之外,在科技赋能金融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之下,应注重完善金融科技标准体系,以此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规范引导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间的金融服务创新。

3.2 丰富金融服务渠道

充分结合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客户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和一站式的服务渠道。一方面,加快线下物理网点向线上网点的转化,实现实体网点和物理网点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聚合,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实现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充分利用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打破传统支付手段壁垒,简化支付流程,提升支付效率和成功率,重点突破跨境支付用时长、操作复杂等瓶颈,实现支付便捷与安全高效的统一。

3.3 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

一方面,加大金融产品供给力度,结合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风险偏好,构建以产品为中心的金融产品设计研发体系,运用敏捷开发、灰度发布、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方法提升研发质量与效率,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改善客户使用效果,提高获客留客能力,提升产品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发挥需求引领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普惠服务模式,面向“三农”和偏远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特色化金融科技服务,延伸金融服务辐射半径,突破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提升金融服务整体获得度和需求度,从而打造良好的金融产品供给和金融服务供给环境。

3.4 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发展金融科技应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归属清晰、重点突出及较为系统的内部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提高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效率,打造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团队。此外,应注重产学研协同联动,支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商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力量培养金融领域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3.5 防控金融风险

正确看待并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在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做好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工作,为打造更加和谐、安全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保障。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等技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指标,提高风险识别和捕获的准确性,从而有效防范风险;要健全风险分类和风险预警系统,合理制定风险等级制度,对有风险的交易操作进行实时监测和管控,从而提升智能风控自动化程度;应积极建立事后回访和持续监控机制,尽可能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确保信息安全和真实的情况下,将每一笔交易“上链”,防止金融信息被泄露和滥用。

3.6 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

面对我国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状况,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降低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服务成本,降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操作风险。此外,应提升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边界,避免因政策和法律重叠导致相关部门职能交叉,从而提高处理相关问题的效率,进而更好地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态势,强化统筹规划,引领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赋能于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注:陈俊龙,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客户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