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角色差异定位,以高质量创新打造“东方氢岛”
2022-09-24特邀撰稿李光全
特邀撰稿 李光全
认准自身角色定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质量创新打造“东方氢岛”是青岛氢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氢能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支持青岛打造“东方氢岛”,建设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氢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认准上述自身角色定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质量创新打造“东方氢岛”是青岛氢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氢能发展的国内外趋势
“氢能社会”正在成为西方能源发展构建的全新愿景。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运营中的燃料电池车约1000-1500万辆,全球10%的用户使用CHP设备(混合气);到2050年全球8%的用户使用CHP设备(纯氢气),燃料电池车达4亿辆(约占25%),燃料电池卡车达500万辆(约占30%),燃料电池公交车达1500万辆(约占25%),全球氢能源消费占总能源需求的18%,氢能源及应用年均市场规模超2.5万亿美元(考虑相关产品如燃料电池车市场规模超4万亿美元)。为此,世界各国均积极制定了相应的路线图,其中韩国、欧洲规划亮眼,韩国计划2040年国内累计燃料电池车销量达290万辆,加氢站达1200座;欧洲计划2050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超5300万辆,2040年加氢站达15000座。除燃料电池车外,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在路线图中还制定了家用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发电的规划。
在国内,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任务。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将燃料电池和氢能开发利用作为专门章节;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列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2017年5月,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计划到2050年,氢能将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如皋市从2010年起开始布局氢燃料产业,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命名为“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广东省佛山市于2017年11月建成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加氢站。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武汉市于2018年3月出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加氢站审批及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加氢站审批及监管的地方性政策。
青岛具有氢能产业发展的三大优势
青岛产业优势明显,具有氢能创新应用的极佳场景。汽车产业是青岛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青岛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之一,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青岛国际院士港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成功国内首列氢能有轨电车;美锦能源在西海岸新区建设氢能商用车整车、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项目;青岛港积极打造“氢+5G”智慧生态港等。
青岛氢能资源丰富,具有氢能规模应用的现实基础。仅董家口化工园区内集聚了金能科技、海湾化学等一批化工龙头企业,其中海湾化学每年可贡献副产氢气1.1万吨;金能科技每年可获得约7万吨高纯氢气,丽东化工每年副产氢气4万吨;青岛炼化年产氢气量约14万吨。
青岛氢能研发实力突出,具有氢能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氢能与燃料电池功能实验室、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一汽青岛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实力突出。此外,青岛国际院士港引入同济大学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创新基地,并联合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研发资源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包括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能应用全产业链项目,为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找准定位、差异布局,打造创新为特色的东方氢岛
强化先行示范,在西海岸布局南部氢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立足优势,打造氢能技术创新、产业示范高地。发挥工业副氢优势打造国家级氢能应用示范区,拓展氢能在汽车、轨道交通、港口、供热、化工、发电及备用电源等全场景应用领域。大力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叉车、载货车以及在新建的轨道交通项目中试点燃料电池轨道列车等。具体来说,要着力依托董家口化工园区的氢气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积极开展绿色低成本制氢示范、管道输氢和掺氢试点、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示范、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氢能港口试点、氢能热电联供试点、氢能轨道交通示范、“氢能+智能”大数据服务应用试点,推动氢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从推进重点上,建议发挥泊里镇的区位、化工、港口、资源以及拥有氢能应用全场景等优势,实现氢能产业与装备制造、化工、信息技术等产业交互融合,打造氢能小城镇;建议依托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的港口资源和物流运输市场,发展氢能在轨道吊、港口集卡、牵引车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以及在构建绿色交通、物流和港口的重要作用,打造包括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组成的中国“氢港”。
强化创新引领,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蓝谷-崂山科创走廊建设中部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充分利用好青岛国际院士港与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顶级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建设好国家级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创新基地和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孵化园区,协同全市研发资源,联动打造国际化氢能创新高地;用好山东能源研究院土寨河园区建设和蓝谷-崂山科创走廊上升为省级战略机遇,推动中科院能源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沿走廊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同时,中部地区氢能技术的创新要着力瞄准短板,打通氢气制取、储运、利用创新链。在氢能制取技术上,加快研究化石能源制氢的碳捕集和封存技术、高温水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绿色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兆瓦级PEM电解制氢技术、氢气纯化和品质检测技术和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超前推进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液态烃类等传统能源与化工品高效催化制氢技术研究。在氢气储运技术上,研究液态/固态/有机液体储氢技术、高压储(运)氢设备轻量化技术、高效液氢制备与储运技术、氢气管道输运技术,重点突破70MPa高压气态储氢罐制造技术,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储运技术。在氢能利用技术上,研究燃料电池材料及器件技术、燃料电池载运工具动力系统技术、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与电网适配技术、氢能固碳转化与减碳利用技术,重点突破双极板批量制造技术、燃料电池整车氢-电混合动力系统,超前部署研发氢气与二氧化碳新型催化体系及反应工艺技术和二氧化碳加氢制烃类燃料的高效转化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