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探索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发展之路
2022-09-23肖珑
肖 珑
(1.山西大学 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6;2.北京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871)
随着教育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9年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和《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2],其中明确提出了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将其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政治任务。
笔者自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受北京大学委派援建山西大学,挂职担任山西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山西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及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在山西大学扎实深入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与大量山西地方高校及中西部其他各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同行深度接触交流,痛感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教育部部属高校图书馆、东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发展差距之大。为此,借着纪念山西大学图书馆建馆120周年之际,写就此文,为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供上下各级参考,尽绵薄之力。
本文中所谈的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图书馆和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Z14),这类图书馆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比例,而且相比东部而言,在高校图书馆中整体占比更高。以山西省为例,全省8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5所),没有中央部属高校,只有1所部省合建高校(山西大学)、2所省属国家双一流高校(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其余全部为地方高校,可见一斑。
1 背景:认识差距
从行政隶属和财政角度而言,我国高校主要分为中央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其中部省合建高校是指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高校(简称Z14),这是2018年教育部为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启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即采用部省合建的方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建设14所高校。地方高校则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由地方财政部门划拨经费的高等院校,大致包括:省属国家双一流高校、地方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地方新兴院校、地方高职高专学校等。
从教育部的统计数据[3]来看,地方高校占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在数量上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但长期以来,受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中西部地方高校与教育部部属高校、东部高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4]。教育部为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自2004年起相继启动了“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部省合建”等一系列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决策,颇有成效,但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并未因此有很大的发展,与部属高校和东部高校图书馆之间仍然悬殊巨大。
以我工作过30多年的北京大学和现在任图书馆馆长的山西大学为例,前者是教育部部属的国家顶尖大学,有大约4.5万名学生;后者是山西省最好的地方高校,学生人数大约3万名以上。从文献资源投资角度来看,山西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资源经费和品种数量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1/4~1/3;从学生的结构来看,来自信息化程度差的地区、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占据山西大学学生总数的1/3;而从山西发展角度来看,山西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有2/3留在了山西省内工作[5]。这也就意味着,山西大学学生获取数字信息和数字知识的程度与北京大学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而山西省地方的发展,却又是由山西大学以及其他山西地方高校的学生来主导的。而这种精英式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流高校图书馆与普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势必会辐射到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既而影响到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这种区域和行业的差距及其影响,并未得到广泛的、特别是决策层、专家层以及高校图书馆行业的重视。仅从文献研究角度来说,笔者在中国“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中,用“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院校图书馆”“普通高校图书馆”“中西部高校图书馆”“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省属高校图书馆”等各类搜索,近10年的文章寥寥,而且大多是地方院校图书馆人的自行呼吁而已,并未有人真正从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贫富差距、信息公平的更高角度探索这个问题。笔者也曾在高校图书馆学术会议上提出这类主题,但响应稀稀拉拉,大家更有兴趣的主题是智慧图书馆、元宇宙、数字化转型、阅读推广等这些发展热点。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的改革前行阶段。因此,有必要认识和直面这些差距,重视和讨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之路,合力打破其发展困局,提升其发展水平,缩小中西部地方高校与东部高校、中央部属高校之间的这种信息贫富差距,从而对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2 现状:发现困境,厘清问题
近年来,随着“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部省合建”等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中西部高校及其高校图书馆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经费投入的增加、人力资源队伍的改善、学科水平的提升都显示出了这一点。例如山西大学在教育部“部省合建”政策以及山西省倾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学的援建下,2021年一举以两个一流学科(物理、哲学)的优异成绩,跨入了双一流大学行列,结束了山西大学“双非”院校的地位,获得各方面赞誉,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未实质性推进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提升。尽管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以下简称《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6]但总的来说,除极少数高校外,《图书馆规程》在中西部并未得到真正大范围实施,中西部高校图书馆整体处于发展困境之中,进步艰难,缺乏上升的动力与支持,即便有所改变,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窘境,有时又不得不后退。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中定位不准,缺乏稳定投资和长期发展规划
高校的组织机构,一般分为治理机构(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教学机构(如学部、院系等)、科研机构(如研究所、研究基地等)、管理服务机构(如各类职能部门、图书馆、餐饮中心、附中附小等),前三类机构大多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只有最后一类机构,在不同高校中会有所不同。例如图书馆,在东部和很多综合性学校中,大多将其定位为管理服务机构之一,属于直线-职能制类型,既发挥直属部门作用,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也有一定的职能作用,负责规划和组织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分布在其他机构中的图书馆(如学科分馆、院系分馆、不同校区分馆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
而在中西部高校的内部管理体系中,图书馆大多直接被定位为教辅部门,归入教辅类单位统一管理,作用大小基本取决于“人治”——即领导对图书馆的认识,而非“法治”——遵照教育部《图书馆规程》进行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2.1.1 经费投入不稳定
学校经费多则多投,少则少投,学校经费不足时首先削减的经费就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投入,有时甚至是全年没有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表1可见端倪。
表1 部分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Z14)、山西地方院校图书馆经费情况对比(单位:万元)Table 1 The Funds Comparis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among Some MOE Affiliated Universities, Joint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of MOE and Provinces (Z14) ,and Local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Unit:10 000 yuan)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最富有者当属顶尖的部属高校(原985高校)图书馆;Z14则代表了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顶级;鉴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按GDP指标)在中西部各省居中,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可以说代表了我国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平均情况。虽然学校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但仍可看出贫富差距之大。即便是在2020年,在新冠疫情爆发、各馆经费都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这种差距仍然切实存在。
2.1.2 缺少关于图书馆发展的长期规划
无论是各校的中长期规划还是五年计划,往往较少见到图书馆相关内容,只在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中偶见提及,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很难被清楚认识;即便有些高校图书馆经过调研,做了很好的计划,最终也未被列入。
这种情况,会导致图书馆的建设缺乏整体设计,进一步的发展推进艰难。例如,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目前普遍处于数字图书馆建设阶段,且即将进入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但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建设却鲜少体系化设计,很多馆只能就着经费情况、甚至只是跟风开展建设,各平台各模块之间缺乏衔接与整合,在数据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时刻,却缺乏相关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数据化能力严重不足。
2.2 专业馆员队伍的建设长期被忽略,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不足
教育部《图书馆规程》和国外高校都是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定位为专业馆员队伍,规定“图书馆馆长应设置为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并应保持适当的稳定性。”规定“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但实际上却落实不易。
首先,干部队伍缺乏专业性。中西部地方各校在任命图书馆馆长时很难把这个要求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之一,略好一点的高校会考虑待任命干部有无教学科研或图书馆从业经历;大多数的高校直接就把图书馆等同于普通后勤单位,只考虑干部安排问题,有些干部甚至莫名其妙就轮岗到了图书馆。这样的干部往往到图书馆一两年后才对情况有所了解,有时会做些外行的事情,也有的好不容易理解了图书馆业务并愿意做些工作,又要继续轮岗到其他部门。以山西省为例,2020年的统计中,3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24个馆长是非图情专业背景的,说明高校图书馆馆长职位的行政化色彩大于专业化。
其次,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被长期忽略,业务工作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支撑。具体说来,一是毕业生招聘指标不足,有些学校多年都没有青年专业馆员,队伍老化;二是忽略专业馆员队伍的继续学习,既缺乏整体规划,也因为图书馆经费紧张,很多馆甚至没有培训费差旅费支撑馆员的培训学习和对外交流;三是把图书馆当成安排学校家属的地方,不管是否合格,直接就安插过来;四是图书馆员待遇普遍低于教师科研人员甚至职员,导致很多专业馆员不愿坚守,人才流失。
如Z14高校图书馆,据“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协作联席会”秘书处统计,2020年的专业馆员数量占全部工作人员数量比约为40%,未达到教育部《图书馆规程》要求。再如山西高校图书馆,2020年35所高校图书馆的在编职工835人,其中50岁以上馆员占比达到42.87%,29岁以下馆员占比仅3.47%,队伍呈老化趋势。
这种情况导致图书馆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后继乏人,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性下降。例如:缺乏熟悉文献、出版社、相关政策的馆藏发展馆员,图书采购几乎被中标供应商控制,过于强调价格和折扣,文献资源的学术性、严肃性、延续性下降;缺乏熟悉数据的编目馆员,数据质量鲜少控制,供应商给什么用什么;缺乏古籍整理和修复馆员,大量古文献无法发挥作用;缺乏技术馆员,图书馆信息化工作整体设计不足,随意性建设致使部分软硬件设备无法应用造成闲置浪费;承担信息素养教学工作的馆员,被教务部门认定是教辅人员,不能报考教师资格证,不允许参加教师培训,等等。
2.3 图书馆人办馆治馆的理念观念亟待突破与更新
目前来看,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缓慢,跟图书馆人在办馆治馆的理念观念上缺乏突破创新也是非常有关的。
一是没有把图书馆看成是独立发展的事业,始终认为图书馆是辅助性的“教辅”机构,除了保证基本业务的运行外,还是用一种“等靠要”的态度来对待图书馆的前行,等待学校的指示,依靠学校的政策扶持,要学校的人财物支持,缺乏大胆创新和实验精神,缺乏独立发展和自强自立的态度。
二是始终在传统图书馆的圈子里转,未能走出图书馆建筑、融入用户社区,根据用户需求大胆设计;未能突破传统意义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功能,未能赋予自身新目标和新职能,跨省、跨行业、跨学科去开拓多种服务。这种自我茧缚,会导致组织结构固化,导致人事制度和绩效奖励机制缺乏对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流动性鼓励,缺乏对行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无法支撑图书馆有效发展。
三是相当多的馆员潜意识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与教师科研人员甚至职能部门相比,低人一等,不敢挑战,不敢提要求,不敢提建议,久而久之反而被视为“不作为”。
上述几个方面即中西部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所在,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图书馆的发展,迫使图书馆始终在峰谷之间徘徊。要想发展,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图书馆首先就要努力突破这个困境。
3 发展:突破困境,探索转型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明确提出了“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与中西部高校发展相关的任务;在实施路径上,更是明确提出了“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等措施。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2]之后,教育部又提出了下一步的诸多落实举措,如推动高校集群和专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精准实施对口支援;特别是全面启动省部共建2.0,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开展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强化任务牵引、实质支持、动态调整,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对于中西部高校图书馆事业来说,这是新时代发展的机遇,要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制定规划,努力推进发展,突破现实困境。
下面,笔者主要以山西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突破与转型发展之路。
3.1 前瞻:科学扫描环境,大胆对标定位
科学扫描环境,是指对直接和间接影响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从而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一是要主动跟进学校,分析学校的规划与发展;学校是图书馆的母体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得到全校师生的支持,让师生感觉到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就需要把图书馆的发展放到学校层面上来设计,这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发展愿景、目标甚至是具体实施规划[7]。二是要走出本馆、本校、本地、本行业,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进行考察和比较,放大视野,提高角度。在此基础上,敢于突破过往所谓“教辅单位”“一般职工”的局限,打破传统,大胆定位自己,提高图书馆的目标与职能,提升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的层次,奠定后续发展基础。
山西大学图书馆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一是主动作为,跟进山西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研究分析学校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开展大范围和专项的读者需求调查,跟踪相关学科和职能部门如学科办、社科处、科研处、技术开发与产业管理处等的需求;二是大力研究行业发展,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图书馆等数十位专家授课讲学,对标与山西大学同属综合性大学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研究其发展规划、业务创新、资源、经费、人力资源队伍等情况;三是关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业、出版业、数据业、档案业、文博行业等的最新动态。
山西大学最终确定的“十四五”总体目标是:支持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以一流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目标,以人为本,深化服务,建设成为学校的学习支持中心、教学支持中心、知识服务中心、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为师生员工提供一流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在这个总体目标下确定的子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1 建设现代化、智慧型的东山校区新馆舍
至2025年,馆舍总面积要达到70 000平方米,基本符合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指标要求。
3.1.2 打造一流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主要措施包括:延长开馆时间至周服务时间105小时;借阅服务向精细化发展;深化学科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5年内完成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课题咨询服务、查收查引服务等4 000余件,20个学科的竞争力分析;拓展信息素养教育,5年内完成400课时,受众15 000人次;继续推进提升阅读推广服务,每年开展读书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10~15次,线上线下受益20 000人次左右。
3.1.3 建成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文献资源中心
要不断完善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合理配置,纸本图书年进书量力争翻倍,加上电子图书,努力达到教育部生均4册的要求;大力加强特藏资源建设,广泛收集特色文献,每年至少举办大中型专题展览2次,开展特藏数字化及元数据整理工作,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的山西大学特藏文献中心。
3.1.4 改善图书馆空间,拓展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
至“十四五”结束,图书馆阅览座位翻倍,提升空间体验,将图书馆打造成学习研究、人文交流、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活动的中心。
3.1.5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的整体建设
到“十四五”结束,完成数字图书馆整体架构设计,初步建成包括一站式服务平台、数据加工、数据发布、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多模块在内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在东山新馆建设图书馆主机房。提升网络带宽,实现全馆无线网络无死角覆盖。
这个总目标和子目标,是山西大学图书馆根据山西大学部省合建和地方高校的特点、以及图书馆目前的不足之处而确定,其中包含了山西大学图书馆的多重发展定位:首先,从学校的系统来看,是学校向一流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必然会逐步成为支撑研究型大学、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研究型图书馆,未来是具有较强独立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服务机构;其次,从图书馆的功能看,定位为多元化公共服务机构,融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教学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多种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再次,从发展角度来看,要加速完成基础业务梳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尽快进入数字化转型时期,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对山西大学图书馆而言,上述目标是愿景也是未来前瞻,大胆和准确的定位则是打破困局、发展前行的突破口,下一步就是守成创新、探索转型、交叉拓展。
3.2 守成:梳理基础业务,扎实发展根基
所谓“守成”,并非保守传统、一成不变,而是守住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并对其进行梳理、改善甚至加强,解决历史问题,以保障根基扎实,轻装上阵,突破前行,创新研发。
因为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得到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很多基础业务都是艰难开展,不少基础设施未能改善。面对未来发展,首先就是要脚踏实地、梳理好基本业务工作,清理历史包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时候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经费和人力,还有观念问题——特别是有些干部轮岗,希望在短期内创新出成就,把目标和资源都放在了新业务或者容易有亮点的“出彩”业务上,就造成了基础业务鲜少问津、无力投入状态,因此必须要有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在这方面,山西大学图书馆面对困难,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一是提前做好多个专题发展项目规划,以备在突然找到项目经费时,能尽快拿出方案和预算;二是想办法从各种不同途径寻求经费的解决,包括申请学校增加正常拨款、寻找科研经费、寻找专项经费、寻找捐赠等,逐年分批投入;三是采取适当业务外包,以解决人力问题、尽快推进工作开展。几年下来,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取得了诸多成效。
其一,文献资源建设大力推进,纸质图书和数据库的采购数量不断增长,采购经费从2019年的1 450万增加到2021年的2 756万,数据库从174个增加到271个,包括师生们急切需要的很多资源,如“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书局“籍合网”以及Westlaw数据库等。
其二,清理家底,挖掘潜力,开展大规模回溯编目工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外包,将书库中堆积如山的30多万册书刊进行快速编目整理贴磁条上架,读者可检索借阅的馆藏数量大量增加,并从中发现了很多珍藏。
其三,重视基础设施,安装了无线网,做到馆内无线全覆盖,解决了图书馆手机上网问题。更换了2013年现馆舍开馆后一直没有更换过的上百台电脑。
其四,增加新书前置服务,满足读者对新书要快要好的需求。
在“十四五”规划中,山西大学图书馆也仍然把抓好基础业务放在首位,以期能够尽快减少历史包袱,创新发展,加快脚步追赶一流高校,比如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进一步优化基础性文献服务
改善检索系统,增加书评、推荐等用户互动功能,将传统的借阅服务向着精细化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改善管理,做好排架,解决读者找书难问题;实行人工与自助借还服务结合;制定更加灵活优化的借阅规则,满足读者借阅需求;优化电子资源导航、揭示与咨询,保障检索服务;做好东山校区临时图书馆的文献借阅、目录及电子资源检索、培训、多媒体等服务。
3.2.2 深化教参服务
提供基于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数字教参服务。建立本校电子教材教参库,将资源服务嵌入到本科教学全过程及智慧课堂的建设中;探索慕课支持服务;重点引进国内一流大学精品教材、国外同类专业的优秀教材,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的全面的教材体系。
3.2.3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的整体建设
建设一站式资源服务平台,实现馆藏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资源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图书馆各类服务的衔接;开发元数据著录与管理系统,为学位论文、古籍、拓片、名人捐赠资料等元数据加工搭建平台;建设特色数据库发布平台,增强特色数据库的揭示能力;建构全文、图像管理系统,加强信息采集数字化加工,为馆内非书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搭建基础管理平台。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山西大学图书馆东山新馆中心机房;提升网络带宽,达到核心交换机由千兆提升为万兆,到桌面的网速由百兆提升到千兆。
其中,信息化作为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被特别列入为重要的基础业务,虽然要应用到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但必须如其他基础业务一样保障基本经费需求和人力资源投入;为此,山西大学图书馆不仅保障每年200万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也在多年停顿之后开始增加年轻的信息化馆员。
3.3 创新:变革理念,突破小我,塑造特色
创新是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突破困境、砥砺前行的必经之路。但创新不是唯一的,更重要并且一直伴随创新研发的是需要图书馆人变革理念、改变甚至摒弃保守传统观念、奋起努力:一是要理解图书馆处在发展困局和危机之中,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得以新生,否则会被时代淘汰,在学校的系统内也会陷入不良发展循环之中;二是要懂得图书馆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如果不抓紧跟上,也会在整个行业中落后;三是要敢于走出图书馆的小圈子,到用户社区,与用户融合,充满自信地开展工作。当然,这种理念的变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在业务创新的同时,不断鼓励培养。
与部属和东部高校图书馆相比,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规模和投入上都是有差距的,因此创新不能跟风,不能人云亦云,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本校、本馆的特色,分析认清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在创新过程中塑造和形成自己的特藏资源、特色服务。
三年多来,山西大学图书馆秉承上述基本原则,努力创新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3.3.1 开创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也就是发挥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功能,以学科为基础,以文献、信息、数据等各类资源为目标,收集、提炼、整理、组织、保存和传播知识,在用户需求目标驱动下,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支撑服务[8]。
一是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资质,为山西大学教学科研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及专利分析服务;例如:服务科研,为程芳琴教授的“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分析报告,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7项专利授权、4项地方标准;服务地方经济,为企业提供《山西东易园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家居专利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提供《山西大学专利信息年报》,举办“山西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成果展”等。
二是开展深度学科服务。从2019年开始为山西大学提供年度《山西大学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为一部分重点学科提供《山西大学ESI学科动态报告》,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等。
3.3.2 创新具有本馆特色的特藏资源建设与特藏服务
一是对古文献如拓片、古籍等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形成规模后提供上网检索和服务;二是依托山西地区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建立山西地方文献中心,重点发展拥有山西大学图书馆特色的资源,提供专题阅览室服务;三是和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云冈学文献中心,利用已有的山西地方文献优势,着力收藏与云冈学研究相关的印本和数字化文献,研发“云出云冈-云冈文献知识库”特色平台,逐步成为国内云冈学研究及其学科学者的专有文献基地。
3.3.3 创新信息素养服务向全素养服务发展
开设了山西大学第一门信息素养课程“信息资源检索利用与学术规范”、第一个信息素养系列讲座“文瀛信息素养课堂”,深度课程与不同主题的短讲座结合,从资源介绍和检索讲起,到信息鉴别免疫、信息组织利用、数据掌握分析、信息再创造与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全面培养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熟悉、科学、规范运用学术资源和相关工具,具备对信息资源的正确选择、有效检索、鉴别判断、组织处理、整理保存、利用和再创造的能力。
3.3.4 开创多元化图书馆空间服务
把空间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组成部分,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挖掘潜力,创立图书馆新型空间,调整空间布局,增加了阅读共享、大型展览、新书展示、大小不等的研讨室、朗读空间、读书沙龙区、讲座室、中国风特藏室、绿植学习、教师专用研修地、咖啡阅读等多类型多层次新型空间服务,增加了300多个座位,图书馆的空间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3.3.5 创新阅读和文化服务
山西大学图书馆作为山西大学的文化服务中心,搞阅读服务已经多年,但鲜有突破。2019年,图书馆成立了由各个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的用户服务宣传推广工作小组,和各部门一起,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培育和阅读共享服务。先后搞起“邺架书香 百年辉煌——山西大学图书馆藏党史文献展”“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山西大学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展览系列活动”等专题文化展览及素养活动;举办读书讲座、读书沙龙、评选读者之星等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书评大赛等;邀请杨卫院士、邱泽奇教授、杭侃教授、陈洪捷教授、徐雁教授、姚伯岳教授等各方名人与学生分享读书,是山西第一个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的高校图书馆。
持续努力的创新,不断发展的图书馆服务,想方设法满足读者的各类需求,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有学生甚至留言说:“图书馆永远是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我对山大产生归属感的地方”。
随着各种新服务的产生、资源和服务使用量的不断上升、读者的好评、校领导的肯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专家授课、线上学习、到东部交流、战略发展研讨会、工作规划与总结等各种形式,不断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进行讲述和讨论,图书馆员的观念逐渐转变,渐渐认识到图书馆是需要创新发展和大家共同努力的,能力和自信也逐步提升。以年度《山西大学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的服务为例,开始这项服务的第一年即2019年,承担这项任务的学科咨询部很担心自己做不好,用了很长时间勉强完成了5个学科;此后随着馆员技能的提升、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这项服务逐年增加学科数量,到了2022年,已经改名为研究与教学服务部的馆员们共同合作,完成了18个学科的竞争力分析报告,学科数量已经占到山西大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90%。
3.4 挖潜:推进机构重组,发展人力资源
守成创新,需要规划和资金投入,也需要机构和馆员的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更需要学校给予支持,鼓励馆员的积极性。因此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行水平、人力资源队伍的发展就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目标能否实现。在这方面,中西部高校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和人才缺乏的问题,图书馆是不能指望学校在短时间内给予太多支持的,需要内部挖潜,通过机构重组、岗位聘任、人力资源发展等措施,保障机构和馆员队伍能够很好地适应、支持、加强、改善,助力图书馆突破困境、不断前进。
山西大学图书馆从2019年开始各种创新性工作,到2021年,为了适应和支撑不断深入的发展,挖掘馆员队伍的潜力,开始进行机构调整和岗位聘任工作。此前,图书馆机构已有10余年未动,新的业务没有相应机构承担;而人力资源队伍水平也在不断下降,部分骨干人员调走流失,缺乏新毕业的年轻人,平均年龄逐渐老化。
3.4.1 调整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块
采取直线-职能制与矩阵制组织结构结合的模式设置机构,即业务模块划分与部门设置相结合,将10个部门调整为7个。其中业务模块划分见表2,机构设置见图1。每个模块由主要的业务部门负责,同时与其他部门合作;作为主管领导的馆务会成员分工负责整个模块,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这样做的目标是既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保障常规性工作的完成;也能够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便于创新。
表2 山西大学图书馆业务模块划分Table 2 Business Modules of Shanxi University Library
3.4.2 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岗位聘任制指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设津、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优胜劣汰”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图书馆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将全馆岗位设置为7个级别,分为专业馆员和支持馆员2类。明确这7级2类岗位的职责及工作量、任职条件、聘任期限、岗位待遇等,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馆员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并通过考核决定是否续聘和发放绩效奖励等。
岗位聘任制与岗位责任制息息相关。岗位责任制是指根据图书馆组织结构模式、部门职责、业务流程、馆员分工协作的原则与要求等,具体规定了图书馆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一种工作责任制度。在岗位责任制下,馆员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工作有效率、能够遵守劳动纪律。设置岗位职责时,明确采取“满负荷工作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岗位的工作量,所有岗位以满负荷工作为标准,工作量不足一个岗位的也如实设置,如:0.5或0.7个岗。对于跨部门团队(如宣推小组、信息素养小组等)成员等各类兼职,计入本部门正常工作安排,各部门应尽可能安排不同的人承担相应工作。
机构重组以及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后,图书馆部门从10个精简为7个,部门职责和部门工作任务普遍新增并有所调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推进了图书馆用人机制的改革,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从图书馆发展的角度,科学推进了业务创新,有利于团队合作、业务流转和业务骨干培养。
3.4.3 重视人力资源队伍发展
岗位聘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人力资源发展,即以人为本,从个人内在出发配合图书馆外在发展,努力做到人适其所,发挥其长。
Fig.1 Organization Chart of Shanxi University Library图1 山西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图
山西大学图书馆尝试做好如下方面的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培训,强调馆员在当前工作岗位上的学习;教育,强调馆员对图书馆未来发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发展,学习某种特定技能技巧。具体包括专业素养学习、职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培养、图书馆事业精神等内容的培训教育,形式上采取邀请专家为馆员授课,系统性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学习,组织中层骨干外出参观学习,派出馆员外出开会或交换,举办员工交流提高的会议,对馆员进行个别辅导,等等。坚持以人力资源发展为方针培养专业馆员,可以改善图书馆员的知识、技能、态度、创造力与理想,提升图书馆员能力,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整体绩效,并促进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开始对人力资源队伍进行更新换代工作,一是在学校支持下,两年内招聘了5个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进图书馆,打破了图书馆多年不进专业毕业生/新人的局面,并制定了新员工培训制度,加强专业馆员的培养与提高。二是,争取经费支持,将保洁、门卫秩序等工作外包,解决了这方面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3.5 跨越:放开眼界,积极共享,交叉拓展
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既要低头拉车、砥砺前行,也需要抬头看路、放眼未来,需要主动跨出图书馆及学校小世界,跨出本地域、本行业,开阔眼界,打开胸襟,放眼方方面面,纵观天下。在对标其他高校进行本馆竞争力分析的时候,也不能仅限于本省、而是要选择一些部属及东部高校,全面比较、谋划前瞻。
首先,广开途径,主动走出,努力加强东中西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中西部高校要努力打破地域、资金、人力等诸多客观限制,积极争取部属及东部高校图书馆的支持机会、合作互动。例如:到东部高校图书馆短期参观或长期访问;邀请东部高校专家到中西部高校访问交流授课;网上授课,或积极参与各类网络培训研讨。
还可主动主办承办专业学术会议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山西大学图书馆在2021年承办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用户服务年会“面向智慧时代的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217人,就图书馆建筑空间建设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学习。更要积极参与各类馆员交流项目,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西部馆员培养与交流计划”(2010—2018年)、重庆大学图书馆“前沿研究高级访问馆员计划”等,给骨干馆员创造扩大视野、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教育部振兴中西部高等计划、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的机会,争取东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干部点对点到对口高校图书馆挂职、手把手交流传授经验,精准学习。例如山西大学就利用北京大学援建的机会,不仅由北大派来了王仰麟担任校党委书记、黄桂田担任校长,还有两位副校长、几位院长以及图书馆肖珑馆长。由于山西大学的学科基础确有实力,援建干部也非常用心,2022年,山西大学一举跨入双一流大学行列。
其次,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已有20多年,资源丰富,体制渐已成熟,因此主动走出本馆本省,积极参与或组织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已有的共享成果,抓住机会建设适合中西部高校图书馆自己的共建共享圈,是中西部高校图书馆走出本圈、突破困境、事半功倍的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山西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已有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将触角逐步从本省高校图书馆领域伸出。例如,积极做好教育部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省中心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服务馆工作,积极引进教育部大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CADAL)到本省,加入成为其项目建设馆和成员馆,在为省内外其他高校服务的同时,也充分利用CALIS、CASHL、CADAL已有的数百万册/件文献资源为本省本校读者服务,大大增加了可服务的资源量。另一方面,寻求建立适合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发展特色的共建共享组织,也是一项有效措施。2021年6月,根据教育部指示,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振兴,积极参加教育部和中西部相关各省的“一省一校、部省合建”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动中西部高校图书馆发展,Z14高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图书馆协作联席会”,其目标是依托所在部省合建高校,以“协作联席会”为交流协作基础,遵循“资源共建、服务共享、创新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搭建中西部14省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平台,充分挖掘中西部14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优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谋求进步,同时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在所在区域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9]。
再次,敢于跨出图书馆行业,拓展更大领域,与不同行业和学科交叉融合,把自己的棋盘盘活。例如山西大学图书馆与文博领域合作,和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山西云冈研究院(大同)携手共同开展云冈文献学研究,建成国内目前较大规模的云冈学文献中心(含云冈学文献知识库平台),文献中心既有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组织特色,各类型文献信息齐全、服务全面,也具备云冈学、考古学、佛教宗教等学科特点。又如,山西大学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合作并投资,建立了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以及山西出版研发中心)并挂靠图书馆,研究院依托山西大学雄厚的人文社科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基础,以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在人文社科出版、传统文化出版和数字出版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开展数字人文理论体系研究,建设具有山西特色、具备一定规模,兼具权威性、代表性、独家性的山西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公共平台,打造山西省人文研究数字化科技应用与出版发布标准建设新高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云冈学文献中心和数字人文研究院的建立,不仅为山西大学“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做出贡献,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也为山西大学图书馆未来向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出图书馆,纵观外面世界,主动学习交流,积极推进共享,大胆跨行合作,这些突破图书馆小圈、突破传统服务领域、突破地域限制、突破行业和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拓展,是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突破现实困境的终极助力;每个图书馆走出这一步并取得成效,就是完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象征,是走入未来新时代的开始。
4 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中西部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和其中的种种问题,而科学规划、大胆定位、变革理念、梳理改善基础业务、拓展创新突破、实现机构调整及人力资源发展、跨省跨行业交叉发展,是未来探索发展、突破困境的种种拓展路径。
笔者在北大图书馆工作36年,其中任副馆长18年,曾负责多方面工作以及CALIS、CASHL、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等全国性共建共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以做好前瞻性发展工作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支持北大图书馆完成全国高校图书馆领头羊的职责。然而在山西大学工作这三年多时间里,笔者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问题、困境和发展路径也有了深刻的体会,深切地认识到,如果我们把全国高校图书馆看成是一支专业队伍、一个整体、一个行业的话,那么在前进的征途上,现在是我们一边前进、一边回头大力招呼后面队友的时候了,非如此,高校图书馆无法做到行业整体发展,也无法携手共同支持高等教育质量的全方位发展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