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保障机制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方案》编制撷要

2022-09-23房忠东

江苏教育 2022年60期
关键词:模块新课标素养

房忠东 张 莉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等。“信息技术”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除了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上有所变化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标发布两年后,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研,发现虽然教师均参与了新课标的培训学习,思想上认同新课标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与偏差,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上教师认知与实践定位存在较大差距;课程内容上教师对不同内容重视不一,较少关注新增内容;教学方法上教师认同“做中学”理念,但行动导向教学行为有偏差;教学评价上以考证成绩定学业质量,难以达成新课标提出的素养要求;师资结构合理,但教师稳定性和对课程重视度不足;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性高,但自主学习策略欠缺等。为进一步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标,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指导教师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实施好素养导向的信息技术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江苏省成立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研制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一、《指导方案》的内容及要义

作为连接新课标与教师教学的纽带,《指导方案》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广泛吸纳国内外各学段及全国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先进经验,通过课程标准要义、课程目标逻辑、分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导三方面内容,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标,设计并实施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课程标准要义:系统归纳五大变化,宏观协助教师理解

相比2009年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上做出了较大调整,也相应提出了新的教学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评价要求。但在调研中,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为此,《指导方案》在课程标准要义部分系统归纳了新课程在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业评价五大方面的变化,从“为何”“如何”两个方面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宏观变化。

(二)课程目标逻辑:厘清素养横纵关系,明晰落实机制与原理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以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育人导向,并依此设计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评价指导意见。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各要素间又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是教师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些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未阐明。为此,《指导方案》系统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由来、各要素间关系、与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间的关系,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维度厘清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其他要素间的关系,明晰学科核心素养层层落实的机制与原理。

(三)单元教学实施指导:分单元详解教学设计思路,引导教师举一反三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等8个单元,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等10个专题。相比2009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增加了“程序设计入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三大领域,其余各单元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那么,单元内容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单元课程内容要求、思政元素的挖掘来综合拟定单元教学目标?如何设计素养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指导方案》在单元教学实施指导部分分别针对各单元具体内容,对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指导,提出了原则、方法,并给出了案例,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二、依据《指导方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自身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项目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环节进行科学的计划、合理的安排,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问题。在教学设计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科核心素养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目标针对的是学生,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的是学习结果。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是基于一个项目、一个单元,要尽可能覆盖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求,充分挖掘本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进行通盘谋划。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方便操作和检测,能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会做什么、学习结果如何。

比如在“在线学习工匠精神”项目教学中,为搜集各类工匠的事迹素材,将教学目标定为“能通过网络搜集各类工匠的事迹素材”。此目标可以提升学生运用网络搜索素材的能力。但是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必然会遇到资料的知识产权、网络资源的合法使用等问题,这就涉及“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思政元素。因此,可以将教学目标调整为“能通过网络搜集各类工匠的事迹素材,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二)教学项目的开发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多、实践性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项目,有效地把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变枯燥的知识讲授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开发的项目内容还可以与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切合所学专业特点,要注意融合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的项目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实施项目所需的实训条件、教学资源等外部环境要求,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的选择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学习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在“图文编辑”模块中要讲解制作表格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制作个人简历”教学项目,此项目能完整、清晰、准确地表现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等基本信息,切合学生实际。项目是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简历,表格实用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性高,教学目标能快速、顺利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许多模块就是一门专业课程,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教学任务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各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影响智慧城市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产业规范和标准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对加强智慧产业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个体差异、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有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根据教学环境条件,体现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许多教学方法的全面使用还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比如多媒体环境、实训环境、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等。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环境条件允许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优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两种以上的组合式教学方法,甚至同一内容在不同专业的班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组建家庭局域网”项目为例,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以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践操作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将本项目内容分为3个子任务,以任务引领教学,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个任务难度逐步加大,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合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完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学生学习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小组竞赛的学习形式。在自主探究中,3个子任务目标层层递进,学生自主操作,讨论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体;分组协作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探究,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小组竞赛是小组内部完成任务时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后小组间相互评比,选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应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评价内容应重点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全面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教学评价的设计具有以下3个特点。

表1 “组建家庭局域网”项目学习评价表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强调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

三是评价还可以参考企业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将项目任务的完成度、完成效率、完成质量和创新度作为评价标准,适度引入行业、企业的直接评价,通过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模块内容多,对师资、资源、实训条件等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师资保障

1.提升信息技术教师执行力

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执行力指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标,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综合评价、教学反思等,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是推动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执行力的提升可以从内容、方式两个方面进行。

从提升内容看:要注重对新课标的解读、对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从提升方式看: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地市巡讲、校内研讨等,构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研平台,建立由一线教师、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开展多主题、多层次、多区域、形式各异的教研活动。不同的提升方式强化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标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

2.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可以建立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以及能讲授不同模块、具有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时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组织实施,对于不熟悉的基础模块、针对相应专业班级教学的拓展模块可以由其他专业课教师实施教学。模块的教材设计要创新思路,体现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

(二)资源保障

1.硬件资源:建设与维护信息技术专用实训室

新课标包括多个与时代发展、相关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拓展模块。这些模块的教学内容需要相应的实训设备支持,比如网络组件、工业或服务组件等。信息技术实训室可以根据需要单独建设,也可以与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公共机房、计算机网络安全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等相关专业实训室共用。共用专业实训室既可以减少设备投入,提高其他实训室使用率,又可以提前进行专业认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2.软件资源:开发与新课标一致的教学资源

新课标已经正式颁布,与之配套的教材也已经出版,但与新课标一致的教学资源还严重匮乏。开发教学资源可以通过鼓励教师自行开发、各级教育部门举办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资源开发大赛、集中优势力量统一开发等途径进行。

(三)环境保障

1.营造校园信息技术应用的氛围

在校园内强化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氛围,定时开放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优化校园网络系统。要让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扩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范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2.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等,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信息技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信息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新课标,对规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模块新课标素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