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2-09-23刘东星
◎刘东星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后牌村第一中学初中部,甘肃 陇南 742500)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提倡这一教学手段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年龄较小,难以准确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获知识,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一)什么是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数学问题上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合作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来构建新的知识,发展情绪和态度;通过归纳、类比、猜想等推理方式来探索数学的结论,用演绎推理来论证结论,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研究
(1)构建主义的研究
构建主义起源于结构主义,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观点中都有构建主义的影子,构建主义是从行为主义向认识论的跨越,他们认为,认知学习的目的在于解释怎样把一个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人的互动,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大部分构建主义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这样的认识:学习者建立了自己的认知,新的学习依赖于以前的体验,社交互动可以增进学习构建主义学者不否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相信,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去构建的,而学习就是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
构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资讯处理理论不同,并非单纯地将资讯储存与撷取,而是透过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呈现一种双向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在每天的生活中,学生每一次碰到问题,都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一个合理的推理,并对该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以前的经历,使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出发,以已有的知识和经历指导他们构建新的知识和经历
数学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会努力地创造思路,并努力用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主动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既能自主地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又能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探索性思维
(2)终生教育论
终生教育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方式,每一种形式都是一种循环的方式1994年11月,意大利罗马召开了首届终生教育大会,该大会提出了终生教育的概念,将终生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种教育理念,使人类的潜力得以充分开发它主张人们终生不断地学习,获得知识、价值观、技能和理解,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轻松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应当贯串人的整个生命,学校教育仅仅是终生教育的一个章节终生学习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程终生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获得知识和体验,但并非单纯地获得知识和体验,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发展
影响教育效果与效果的因素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学生自身,学生本身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来说,教育既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其人格发展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提升学习的技巧,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才是成功的终生教育还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被教育的目的人们按照个人需要去发展自己,让自己在期望中变得更好这为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初探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1主体原理
新课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教学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和“动手”的积极性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既要协调、引导、设计,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价值性原理
价值性原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数学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理解而确定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教学效果与价值原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教师在正确的价值性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将会有显著的优越性,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可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来决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每个细节都要遵循价值性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实践的价值得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采取与探究活动相适宜的教学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组织探究式教学,选择的探究材料既要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3适宜性原理
教学实践表明,过于简单的数学知识虽然能使学生感到轻松,却会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难度较大的数学课程会给学生带来挑战,若缺乏持续的激励,学生很可能会被挫败适宜性原理是指所研究的主题与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相适应解题的知识和技能都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正所谓“跳高摘桃子”适宜性原理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识别学生原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根据这些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困难问题,把问题的困难限制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让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激励性原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传递和反馈知识,还要注意学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如虎添翼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正面刺激会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激励性原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避免出现学生思维发展跟不上知识储备的情况教师需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中创造力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表现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内容的这一过程中,需要学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等,有效发散自己的思维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现有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在探究式教学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愿意询问别人,而不是独立思考,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思考后,询问他人,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分析不同,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独立思考,更愿意直接询问别人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获得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学生在小组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三)在探究式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实际上,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情感上的一个体验但是因为有的教师不断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也认为成绩代表一切,认为数学是没有情感的然而实际上,数学是有生命的,数学是变化莫测的,这是数学难学的一个原因,也是吸引一个又一个数学家为数学钻研的原因数学的魅力在于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浪漫以及数学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注入情感,教师只有注入情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热爱数学,这样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自然有所上升
(四)在探究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学生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被迫学习,不符合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育部明确规定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需要做到的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有的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直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要求学生掌握,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研究欲望学生对数学感到好奇,才会愿意去思考、去学习,而不是被迫接受数学知识,将学习数学作为一个任务,机械化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为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上述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往往会遗漏某一性质,尤其是最后一条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探究获得相关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某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长5 cm,宽3 cm,高10 cm容器内原有水的高度为3 cm,现在准备向它继续注水,用(单位:cm)表示新注入水的体积,写出的取值范围”由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新注入水的体积与原有水的体积的和不能超过容器的容积,即+3×5×3≤3×5×10,所以≤105,又由于新注入水的体积不能是负数,所以的取值范围为0≤≤105学生在求解这一题目时,往往会将负数遗漏,导致答案不全面所以,教师不妨提前准备一个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掌握知识教师准备一个相应的容器,然后注入题目中所给体积的水,指导学生向其中注水,同时记录水的体积,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最后获得答案在实验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感官协调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热爱数学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顺应时代的发展,确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