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维视角下中国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分析与展望研究

2022-09-22任杰英王定宣

四川体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竞技基础运动员

任杰英,王定宣,黄 婷

二维视角下中国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分析与展望研究

任杰英1,王定宣1,黄 婷2

1.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646000;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目的:综合“唯物辩证法”和“训练学理论”两个维度导向,对国家队体能测试进行分析与展望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唯物辩证法及训练学理论相关知识;归因分析法对两种理论之间的特点及作用深入剖析并找出理论间的共同关系;归纳演绎法从共同关系中抽丝剥茧得出概括性结论并步步递推增强结论可靠性。结论:(1)处实效功,科学意识:基于真实竞赛需要展开测试;(2)统筹全局,系统优化:基于“联系”规律展开测试;(3)过犹不及,量体裁衣:基于精准把握“质量”互变标准展开测试;(4)因项制宜,因人而异:基于“矛盾”准则展开测试。

二维视角;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分析展望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体育理论”范畴,具体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群众体育[1]。体育哲学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部分,相关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动体育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关学者指出近年体育哲学领域将聚焦于三方面研究,即运动的意义—运用体育哲学找寻体育本质;特定运动哲学—哲学中关于具体运动项目的探讨(例如足球哲学、攀岩哲学);体育伦理—运动中的身心、技能、知识以及道德和价值问题方面的哲学问题[2,3]。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通知中明确体能测试开展原因是基于运动员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等问题,并下达“不达标者不得参加奥运会选拔”“建立基础体能测试不达标警告通知制度”“严格体能测试与训练津贴挂钩相关规定”等指令,从政策层面将“体能”这一重要环节引入到新阶段[4]。狠抓体能训练是助力运动代表队在大型赛事中夺冠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贯彻落实。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在关注及争议下展开,其开展背景、具体实施、评判标准等方面均有待考究。本研究作为体育哲学研究的具体体现,从唯物辩证法和训练学理论两维度出发,旨在通过科学多样的哲学方法对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工作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1 “体能”—运动之本

“体能”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比赛和训练的基础,强化运动员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对抗疲劳[5]。良好的体能不仅能帮助运动员提升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还能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积极心态[6]。同时,加强体能训练也能提高运动员自身运动能力,减少伤害事故发生,并帮助运动员加快恢复[7]。国家队开展“基础体能测试”、加强运动员“体能”,这一举措有利于运动员从实质上提高身体素质、运动队从根源上杜绝兴奋剂使用,为国家代表队在东京奥运会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夯实基础。

2 唯物辩证法与训练学理论之耦合

图1 学科耦合

图1为学科耦合图,文章将从图中所提及的三大理论方面出发进行耦合分析。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它主要包括一种关系、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方法、五大范畴[8]。训练学理论是研究训练规律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发展、产生于训练实践当中,同时又服务、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需要[9,10]。训练学理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隶属于唯物辩证法之下。唯物辩证法作为上层次研究方法,是一套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在其科学的指导下有助于推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进步、增强训练实践的科学性[11]。加强两者之间结合,既可以丰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内涵,还能从宏观上全面的阐析体育问题。

2.1 物质与意识:体能测试开展的主客观需要

唯物辩证法下的物质与意识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大涵义[12]。竞技体育既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活动的构成要素,它在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具体化的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3]。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体育强国论、改革论、外交论、价值论、健康中国论等方面对体育工作做出系列重要论述[14]。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的关系更为密切,体育运动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逐渐明显,竞技体育也有更新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下降,近3届奥运会上我国总奖牌数下滑明显,美国处于霸主地位,英国、日本两国奥运会成绩稳步提高,这对东京奥运会中国部分项目夺取金牌有不小的冲击[15];2019年受新冠肺炎影响,东京奥运会举办时间延期,国内外各大小型赛事也相应推迟或取消,运动员原周期训练计划被迫调整而使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受影响[16];我国体育科学发展较晚,体能方面研究对比于英、美、日等国存在不足,在体能训练实际操作的方法手段、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上与国外存在差距[17]。基于以上几方面,相关决策者们根据竞技体育基本特点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及夺冠、竞技能力提升、学科发展需要等主客观因素,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做出相应决策,进一步推动训练科学化水平。

2.2 联系:竞技能力构成特征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制约、影响、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征[18]。竞技能力由体技战智心5大子能力构成[19]。竞技能力构成中的联系要求我们在运动训练中不要孤立、单一、主观、空洞的实施训练计划,要将训练置于周遭事物之中,在把握训练规律基础之上,看清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条件科学开展训练工作。围棋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神经兴奋性与体能相联系、滑雪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与体能相联系、射击运动员的稳定性亦与体能相联系[20-2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木桶模型”理论即将运动员综合竞技水平设为木桶容量,而容量由组成木桶的短木片长度决定,同理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取决于5大子能力的发展状况;“积木模型”即将运动员综合竞技水平设为大积木体积,通过调换个别小方块位置而使大积木体积保持不变[23]。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各子能力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科学的训练需把握住各子能力间的特性,补齐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的短板,或者通过训练积极强化优势要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的开展旨在补齐运动员的体能短板,体能作为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基础,体能的提高相应的能带动其余各子能力的增长,最终实现综合竞技能力提升。

2.3 发展基本规律: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2.3.1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之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规律即表明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4]。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25]。训练学中的量多表达于组织训练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即时间长短、负荷大小等,而质则是对最终竞技水平的客观评定,即各类比赛中的综合竞技能力表现。测试作为训练效果的反映,其评定内容、测试手段、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选择要对应训练要求。故基础体能测试在测试项目选择、负荷大小确定、间歇时间规定等方面要以平时训练标准为参考,在把握量的基础上得到质的体现。质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具有不同状态,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是非直接同一[26]。同理,在基础体能测试中,运动员竞技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在深蹲与卧推测试中的重量增减并不影响事物的质即运动员竞技能力,而量的选择是否合理对质的体现有影响,适宜的负荷能合理体现运动员竞技水平,相反则不能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且可能会造成质的劣变。

2.3.2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之否定之否定 事物内部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因素,肯定是决定事物性质,使事物得以存在的因素,即事物正面,否定与肯定相对,是事物走向灭亡的因素,即事物反面[27]。辩证否定的重要特点即其为发展与联系的环节[28]。训练学中的辩证否定观要求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体育问题时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把握否定方面。体能测试实施之初,面临众多质疑,面对同一事件大众由于观点不同而造成态度差异,有反对有质疑,在网络发达的现世,大众均有言语权将正当言论发表于公共交流平台上。而面对争议,相关决策者不应该闭门造车,应对大众观点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对有理有据的观点吸取,反之则舍弃。事物的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特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9]。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阐述道,运动训练效应是不稳定的:竞技能力构成中的各子能力都具有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是长期的、阶段的,需要机体各系统、器官、肌肉、细胞一点点分阶段实现;机体对一次适宜负荷的反应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消失4阶段;竞技能力变化同样经历提高、保持、下降3个阶段[30]。“高原现象”证明部分优秀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是在曲折前进中获得,而“超量恢复”也解释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

2.3.3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之对立统一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的范畴[31]。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训练学中体现于要科学地认识运动项目的竞技需要与特定时空条件下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不同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专项竞技能力,30m速度测试对运动员纵向移动能力要求更多,而对于横向移动、变向跑动能力要求居多的球类项目是否合理?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参加比赛,而体能测试则是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参与比赛,故体能测试项目选择也应有针对性的服务于运动员成功参赛要求。预赛第一游泳运动员体能测试不过无缘决赛;体操小将简单动作夺取全国比赛第五,这系列事件背后的产因是否有悖于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32]。竞技能力提升、竞赛规则改变会使原有训练计划与现有训练需要之间产生矛盾;团体项目中运动员个体差异导致整体与个体训练计划之间产生矛盾;同一运动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训练计划也存在矛盾。因此,科学的训练计划应厘清矛盾的特殊性,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测试项目要求应随专项竞技需要、比赛需要、竞赛规则等因素的改变而相应调整变化。

3 学科耦合下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发展方向

3.1 处实效功,科学意识:基于真实竞赛需要展开测试

“体能”是运动之本,是竞技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重视。“体能测试”作为运动训练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应围绕“比赛”需要开展,在东京奥运会延期、国内外大小赛事推迟或取消之际,国内各大小测试仍应最终归属于“奥运战略”之下,服务于运动员夺冠需要。运动员原周期训练计划实施受疫情影响改变,需要具有适应性的比赛或测试维持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状态。在夺冠、竞技能力提升、学科发展需要等主客观因素下,应根据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在科学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合理展开基础体能测试。

3.2 统筹全局,系统优化:基于“联系”规律展开测试

整体由部分组成并受部分变化影响,关键部分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运动员竞技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是由5大子能力构成,各子能力的提升下降都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造成影响。在强化体能的同时,应保证其他竞技能力构成部分得到协调发展,实现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优化。因此,我们在体能测试开展中应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厘清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体技战心智能力的内外部联系,在着眼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性的基础上,遵循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有序性,注重各子能力间的优化趋势。

3.3 过犹不及,量体裁衣:基于精准把握“质量”互变标准展开测试

正如黑格尔所言“人间事物皆有尺度,过之则沉沦和毁灭”。质变由量变引起,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当事物到达一定量时即有质变产生,运动训练中的质变则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改变,而在此之前必有训练量的变化。同理,基础体能测试中各项目的设定、标准的制定皆为量的具体体现,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即事物的质变。质变结果好坏在于量变过程是否合理、科学,故基础体能测试在测试项目选择、测试标准设立上,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殊性、测试标准的特定性、运动员个体的差异性等特征,合情合理、真实科学的进行测试,切勿因一刀切而出现竞技人才流失、运动精英损伤等情况。

3.4 因项制宜,因人而异:基于“矛盾”准则展开测试

矛盾贯穿于运动训练过程始终,当然矛盾也充斥于基础体能测试当中。不同运动项目同一测试内容中隐藏矛盾、不同年龄水平同一测试标准中隐匿矛盾。因此,在体能测试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测试项目要求应随专项竞技需要、比赛需要、竞赛规则等因素的改变而相应调整变化,测试标准制定应以项目差异、年龄差别、竞技能力水平高低等因素相应设定,不断地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做到运动项目的竞技需要与特定时空条件下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相符合。

4 结 语

毛泽东同志曾于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过“自然科学是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改造自然界的”[33]。学科间的耦合要以“理解传承”为基础,“联系结合”为关键,“推陈出新”为重点。“先谋而后动”,此“谋”则谓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哲学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体能测试开展是对“体能”这一重要环节的肯定,而测试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利用正确的方法论对基础体能测试进行积极引导,在“处实效功,科学意识”、“统筹全局,系统优化”“过犹不及,量体裁衣”“因项制宜,因人而异”的科学思想指导下,最大程度发挥其促进竞技能力增长的作用。

[1] 杨 漫.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思考[J]. 农家参谋,2020(21):294.

[2] Breivik G. From ‘philosophy of sport’to ‘philosophies of sports’? History, identit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port philosophy [J] .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2019, 46(03): 301~320.

[3] 周建东. 国际体育哲学研究的热点与走向——近三届世界哲学大会“体育哲学”专题评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03):38~45.

[4] 竞技体育司.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通知 [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8/n351/c9435

99/content.html, 2020~2~7.

[5] Yang Z.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of Football Play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3(10): 344~348.

[6] 张 磊.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维审视与研究方法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155.

[7]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06.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

[9] 田麦久. 训练学理论与训练实践[J]. 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3(02):15~23.

[10] 田麦久. 训练学理论与训练实践[J]. 体育科学,1983(03):36~42.

[11] 曹锦飞. 唯物辩证法与运动训练若干理论述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1):96~100.

[12] 齐先复,王 媛. 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吗[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5):66~67.

[13] 田麦久,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

[14] 殷俊海,高 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2):1~7.

[15] 彭国强,杨国庆. 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重点项目奥运备战举措及对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20,40(02):3~14+39.

[16] 杨恒郁,仲 满,沈朝阳,等. 东京奥运会延期对我国击剑队奥运备战的影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07):65~73.

[17] 王占康,敬龙军,唐海军. 我国体能训练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1):1018~1023.

[18] 郭 欣.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1.

[19] 张莉清,胡 恒. 运动训练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11.

[20] Jeon Y, Eom K. Role of physiqu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balance of Korean national snowboard athletes [J].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 2021, 19(01): 1~7.

[21] Shaw E. Neurodoping in Chess to Enhance Mental Stamina [J]. Neuroethics, 2021: 1~14.

[22] 温子豪,何卫龙,王 斌,等. 12周功能性体能训练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据枪稳定性的影响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23] 谢 云. 对竞技能力结构“双子模型”的哲学思考 [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0:7.

[24] 张一媛. “质量互变规律”研究[J]. 青春岁月,2019(05):205.

[25] 刘 培. 唯物辩证法理论[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9

[26] 陈 明,王 清. 对将质界定为“内部规定性”的质疑[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05):63~66.

[27] 黄 哲. 浅论辩证的否定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J]. 才智,2018(14):193.

[28] 李火林. 黑格尔扬弃观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18(02):93~101+158.

[29] 张明国,白夜昕. 试论“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种发展哲学的研究新视域[J]. 北方论丛,2014(01):131~135.

[30] 高 岩. 有氧训练超量恢复的营养补充[J]. 中国学校体育,2008(08):78.

[31] 田心铭. 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矛盾论》研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0~28.

[32] 谢海军. 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变”与所处历史阶段“不变”的辩证逻辑分析[J]. 东南学术,2020(02):54~60.

[3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Basic Physical Fitness Test of China National Team from 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

REN Jieying1, WANG Dingxuan1, HUANG T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Objective: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training theory”, to analyze and prospect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of the national team.Methods: To consult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training theory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Attribution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two theories and find out the comm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ies;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methods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from the common relationship and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s step by step.Conclusion: (1) Practical performance, scientific awareness: based on the real competition needs to carry out the test; (2) Overall planning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test based on the law of “connection”; (3)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ailoring: based on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changeable standard test; (4)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ba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criterion to carry out the test.

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e national team; Basic physical fitness tests; Analysis of outlook

1007―6891(2022)05―0033―05

10.13932/j.cnki.sctykx.2022.05.08

G804.49

A

2021-04-29

2021-07-09

四川品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资助项目(YK2020A01)。

王定宣(1975-),男,汉族,四川合江,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泸州市,646000,13982407299,13982407299@163.com),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

猜你喜欢

竞技基础运动员
“不等式”基础巩固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整式”基础巩固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