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2-09-22钟晶灵贺嫦珍
钟晶灵,贺嫦珍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0 引言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等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较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依托学科竞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科竞赛平台对营销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方面[1]。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科竞赛要求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某应用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研究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及创业能力的影响,针对学科竞赛如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教学如何提高学科竞赛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调查对象为该学院2015—2020级共6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及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管理)专业,结合文献分析、网络问卷和学生座谈,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基本情况、学科竞赛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联系、大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认知、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
研究工具为SPSS11.5统计软件。本调查通过了信度检验,各项目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993,量表的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95,说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好的信度。本调查通过了效度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972,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合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015—2020级6届市场营销学生,共1 082人。此次参加问卷调查的有433人,占总人数的40%。其中,男生占比为48.96%,女生占比为51.04%,男女比例相当;市场营销专业占比为63.97%,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管理)专业占比为36.03%,与实际情况相符;未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占比为45.73%,至少参加过一次学科竞赛的学生占比为54.27%,参加两次以上学科竞赛的学生占比为24.48%。调查样本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积极性较高;学科竞赛中院校级占比为60%,国家级占比为25.96%,省级占比为12.77%,市级占比最少,仅为1.28%。
2.2 被调查者参加学科竞赛类型
该学院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经费支持,对国家级比赛、省级比赛的校级选拔赛没有参赛数量限制,只要组队都可公平竞赛。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可见,被调查者参与学科竞赛类型频数最高的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校级学科竞赛——品牌策划大赛,占比分别为49.36%和48.94%。学生选择参加“互联网+”校级赛和校级品牌策划大赛,是因为这两个竞赛知名度较高、参赛能力要求较低、不限制专业年级且每年定期举办;3类“挑战杯”竞赛占比分别为20%、22.55%和27.23%,“挑战杯”竞赛的参与度不高,因为其属于省级项目,参赛能力要求高且时间较长。
表1 被调查者参与学科竞赛类型
2.3 被调查者参加学科竞赛的动机
被调查者参加学科竞赛的动机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参加学科竞赛的动机中,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奖项和荣誉、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个人兴趣、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筹码是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动机,占比分别为69.79%、56.17%、55.74%、49.79%、48.09%。另外,好奇心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也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37.45%和31.06%。
图1 被调查者参与学科竞赛的动机
2.4 被调查者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
被调查者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认为自身专业水平不够而选择不参赛的学生占比为62.63%,对参加学科竞赛不感兴趣的学生占比为50%,找不到匹配的团队而选择不参赛的学生占比为43.94%,认为学校宣传不到位而没有参赛的学生占比为28.79%,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指导老师而选择不参加竞赛的学生占比为21.72%,认为缺乏健全的奖励制度而不参赛的学生占比为19.19%,由于其他原因不参赛的学生占比为4.04%。由此可见,认为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是学生不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原因,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不够说明了学生不够自信。学生不感兴趣是认为学科竞赛对自己的作用不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提高学科竞赛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此外,找不到匹配的团队和认为学校的宣传不到位而未参加竞赛的学生也占较大比例,值得引起注意,以便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
图2 被调查者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
2.5 被调查者参赛获奖最高级别情况
统计被调查者参赛获奖最高级别情况可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占比为11.49%,获得省级奖项的占比为15.32%,获得校级奖项的占比为22.55%,获得院系级奖项的占比为19.15%,还未出比赛结果的占比为16.6%,其他占比为14.89%。由此可见,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
2.6 被调查者参加学科竞赛的体会与建议
本项调查问卷采用开放性填空题,为便于分析和整理数据,对原数据进行提炼并绘制关键词云图,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学生认为参加学科竞赛整体较好,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认为在比赛过程中团队意识很重要;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参赛作品能够入选;希望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参赛时多引导学生。此外,部分学生认为学科竞赛没有用、耗时间。
图3 被调查者参加学科竞赛的关键词云图
2.7 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
2.7.1 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析
调查者设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6个方面,供被调查者选择。本项调查问卷采用多项选择题,被选项的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89.79%、89.36%、88.09%、72.34%、72.34%、6.38%,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实践创新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设定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
表2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同表现方面
2.7.2 影响实践创新能力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实践创新能力影响程度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学生认为对实践创新能力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实验实训类课程、学科竞赛、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各类作业及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各类学术讲座、发表论文。其中,排序前五的因素影响程度均在4分以上,总分为8分,说明影响程度过半。学生认为实验实训类课程对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分值达5.24,而学科竞赛排名第二,分值为4.81,说明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较大。
图4 实践创新能力影响程度
2.7.3 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间的合作、学科交叉知识的融会贯通、竞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竞赛项目的设计及操作、专业教师的指导。其中,前3个因素的百分比十分接近,说明这三方面都是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学科竞赛的具体因素
3 开展学科竞赛的建议
3.1 从入学开始强化学生参赛认知
1)新生入学时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中专门告知学生每学期的所开课程以及与这些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和课程授课时间配比,让学生提前做规划,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思考可以参加哪些学科竞赛[2]。
2)学院组织往届获奖学生组成“获奖宣讲队”开展讲座,介绍参赛经验,发表比赛感悟,告知大一学生市场营销专业已形成较好的竞赛传统,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用学科竞赛推动专业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专业认识和学习兴趣[3]。
3)教师提前搜集相关大赛的获奖作品,授课时融入获奖作品展示和分析,作为案例给学生分析点评,激励学生积累参赛知识。
3.2 构建课赛融合的教学体系
确定合适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课程内融合国内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内容,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竞赛案例或仿真运作过程,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作为课程实验或作业,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兴趣,做到教学相长[4]。例如,大一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两门课程可采用项目导向,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合作式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等[5]。大二的“市场调研”课程与“正大杯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时间同步,授课时以大赛的内容作为实践项目,初期阶段全部同学参加大赛理论网考,网考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通过者自愿选择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省赛获奖者可以用作品作为期末考评成果。大三的“品牌策划”“广告学”两门课程与“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间同步,让学生进行调研与预测,指导学生策划、制作适合比赛主题的广告作品和营销策划案作品,参加广告艺术大赛[6]。经过学科竞赛的磨合,大三、大四期间,个人和团队素质高的学生可同时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性创新创业类大赛,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创业做好准备。
3.3 提升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的技能
参加学科竞赛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和较高的技能水平,且学科竞赛项目大多为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参赛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状况,在竞赛中通过实践创新巩固所学专业理论。这就需要指导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能力。
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模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组建子团队,且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人才加入该团队。一个子团队负责一个或两个学科竞赛项目,参加大赛组委会举办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熟悉大赛的指导规则和创作技巧。
3.4 完善学科竞赛的激励制度
指导学生竞赛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院可通过工作量抵扣、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在职称申报中加分,或者与学术论文进行折算,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在省级竞赛项目中获奖,可认定相关课程的学分,评定奖学金、优秀学生时可加分并优先考虑。同时,学院制定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公开表彰和宣传竞赛获奖师生,树立典范,用榜样激励其他师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
4 结语
学科竞赛对市场营销专业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某应用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开展学科竞赛的相关建议。所提出的建议也能为其他专业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用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优秀竞赛作品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升其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打造市场营销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