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流程在中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DVT发生率的影响
2022-09-22王玉锋
王玉锋
( 大连市中心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33 )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复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行动受限,需保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术后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影响疗效[1]。合理的护理措施是防止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关键,但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多以对症处理为主,无法及时满足中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需求,不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导致DVT的发生风险较高[2-3]。因此,在对患者积极给予手术治疗同时,还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4]。本文就规范化护理流程在中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DVT发生率的影响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方案已向院伦理委员会报备并获得批准,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下肢骨折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1月,纳入临床资料完整、无精神症状的患者,排除合并全身多处骨折、交流障碍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将42例常规护理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范围:49-71岁,平均为(56.02±3.89)岁;病因:车祸24例,跌倒7例,坠落11例。将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的42例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范围:49-68岁,平均为(56.12±3.01)岁;病因:车祸25例,跌倒5例,坠落12例。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骨折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骨科手术常规护理,主要为:健康宣教、用药指导、术前备皮、术后疼痛护理等。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具体如下。(1)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其稳定不安的情绪;在积极交流中了解患者饮食喜好,并向营养师请教,为患者提供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利用饮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2)术后当天,根据麻醉方式、病情、医嘱予以适当体位,搬运患肢时注意扶持,保持功能位。观察患肢,详细记录温度、颜色的变化状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患侧肢体皮肤的清洁,若皮肤颜色及温度在短时间内变化异常,应即刻上报医生进行处理。在医生的指示下,对患者的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实施针灸疗法。(3)测量患侧肢体周径,并与健侧对比,判断患者患侧肢体肿胀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肿胀较大、疼痛难忍,应在征询医生后给予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12小时及溶栓12小时后的静脉回流状况,以此评估患肢肿胀症状是否得到有效改善。(4)规范化肺栓塞监测,每天查房时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胸闷、胸痛感以及咯血、晕厥的症状,若血氧饱和度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患者心率加快、发热、呼吸急促,应该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5)规范体位护理,抬高患者患肢,使其较心脏略高,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改善,当患者患侧下肢出现沉重感,且胀痛明显时,提示存在DVT风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中药外敷,缓解胀痛;定时对小腿腓肠肌进行叩诊检查,每天1次,必要时可开展腓肠肌局部压痛实验检查。对于终日卧床患者,需定时为其翻身,活动、按摩其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6)规范功能训练,术后2-3天,依据实情指导患者保持合理的体位,依次轻微活动上肢手指、手臂、肩关节,以及下肢脚趾、踝关节、髋关节。1周后开展肌肉收缩训练,重点针对关节被动屈伸进行干预;对于下肢术后有肿胀的患者,可抬高患肢行踝泵锻炼,通过牵张带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牵张力量,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力量;随着患者骨折逐渐愈合,可增加抬腿、弯曲膝关节练习,稳定后可练习行走。
3 观察指标:(1)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共有14项,包括梳洗、行走、备餐、做家务等,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2)14天后,观察2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3)记录2组患者发生DVT的例数,统计发生率。
5 结果
5.1 2组ADL评分比较: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DL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ADL评分比较分)
5.2 2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APTT、PT时间较长,TT时间较短,且FIB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5.3 2组DVT发生率比较: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DVT发生率比较(n,%)
讨 论
在下肢骨折及手术的刺激下,患者机体可产生应激反应,调动内分泌、神经系统发生调节作用,以维持稳定的内环境,而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也会因此出现动态变化,若内环境失衡,将会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增加DVT风险[5-6]。因此,在给予下肢骨折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其凝血功能、预防DVT也有着积极意义[7]。
在以往的临床护理中,由于护理方式较为单一,在预防DVT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肢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仍需较长的康复时间,故临床中不断探索更加规范、合理的护理方法,提高疗效[8-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ADL评分较高,凝血酶时间(TT)较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短,且纤维蛋白原(FIB)低及DVT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规范化护理流程在中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指出[10],心理因素可对病情转归产生影响,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强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因此既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又不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内心疑虑重重,而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会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不利于稳定血流、降低DVT风险。本研究规范化心理疏导工作,护理人员能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给予更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以及更恰当的劝说和解释,帮助患者改变认知方式、稳定心理状态,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降低DVT的发生风险[11-13]。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卧床,活动受限,下肢肌肉泵无法发挥作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增加发生DVT的可能性[14]。本研究规范术后护理工作,在加强病情监测的基础上,强化饮食干预,利用清淡、低脂肪的饮食帮助患者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防止静脉血流缓慢;通过指导患者开展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有效改善了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DVT的发生,进而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15]。
综上,在中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并降低发生DVT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