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的环境,助推幼儿园课程生长

2022-09-22夏丽东

好家长 2022年9期
关键词:紫藤毛毛虫环境

文 夏丽东

《3~6 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适宜的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成人要为儿童创设积极的、富有支持性的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与主动探索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就是从儿童出发,挖掘和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生发多样的活动,促进儿童主动活动、深度学习。

南京市于家巷幼儿园持续寻求周边资源和各园部特色,通过改造环境、提升环境、优化环境等,不断开发、建构和完善具有生态型、整合性、渗透性、体验性的“环境友好课程”,提倡由“静态”“学科”向“生活”“经验”的转变。本文以该园为例,阐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指引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感谢该园顾敏、刘大杨两位教师提供案例支持。

一、“活”的环境回归儿童本真

《指南》中提出:“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其实,“丰富的教育环境”就是“活”的环境,必须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环境不应该局限于眼睛能看到,还应该能摸到、闻到、尝到,好的环境是构建高质量课程的基础。

(一)“活”的教室动态调整——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室环境创设

在连续几天的晨谈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毛毛虫如何生长非常感兴趣。幼儿自发收集有关毛毛虫的绘本故事,其中《毛毛虫去爬山》这本绘本深受他们喜爱。幼儿在协商的基础上,决定将教室布置成森林教室。有的幼儿结伴商议布局图,有的幼儿在资料库里寻找适合的材料,有的幼儿进行绘制和剪贴,有的幼儿进行布置和调整……教室大门变成了森林入口,成了树屋的模样;教室里高的桌子、矮的椅子和大大小小的纸盒,被摆放成高低错落的山丘;教室里的房梁、粗长的管道,被绘制成高大的树林。幼儿还利用毛根、海绵、超轻黏土、棉袜等材料,做出多种多样的毛毛虫和小动物。大家在森林一样的教室里,感受环境改变带来的魅力。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幼童本位”,意味着让幼儿通过经验来学习,让幼儿做符合他们需要的、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他们能感受有挑战性的事,做他们能感受趣味、快乐的事,做能激发他们思维的事。教师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有价值的话题生成课程内容,理解、解读幼儿真实的需要,支持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持续探究、学习,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建构知识。当幼儿提出想把教室改造成森林树屋时,教师迅速捕捉到幼儿的需求,将自己视为幼儿学习中的支持者,帮助他们在环境创设中达成目标,为他们提供“鹰架”支撑。有了环境的改变,就有了教育方式的变革,环境优化成为课程的起点,幼儿成为构建班本课程的伙伴。

(二)“活”的区角优化布局——基于儿童规划的自主游戏区角

美工区——幼儿巧手改造毛线袜,把PP 棉塞进毛线袜中,制作成毛毛虫。从毛毛虫的表征、戏剧场景的制作,到表演道具、背景、展板、海报的设计,幼儿都是在这里完成。

阅读区——幼儿将自制的各种树木和树叶,悬挂或摆放装饰在阅读区周围,营造森林阅读的氛围。幼儿用袜子毛毛虫结伴讲述故事或进行故事。同时,幼儿自主选择有关毛毛虫的绘本自主阅读,绘制自制小书等。

表演区——幼儿选择适合的角色和相应的服装,开启“戏剧之旅”。同时,教师增加森林背景幕布,渲染森林表演的氛围。

科学区——幼儿开展毛毛虫和蚕宝宝的观察活动,对“蚕宝宝生长”进行记录和观察。幼儿发现了蚕宝宝和毛毛虫的异同:虽然它们都是瘦瘦小小的,都会化成蛹,但存在很多差异。幼儿借助工具凸透镜观察毛毛虫和蚕宝宝并借助镊子给它们投食喂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益智区——教师根据幼儿的前期经验,设计了“毛毛虫爬山飞行棋”,在分享、商讨的基础上,明确几个要素:起点和终点、前进符号(获得朋友帮助)、暂停符号(下雨了)和倒退符号(遇到大公鸡)。幼儿在游戏时先在底板上商讨飞行棋内容,画好设计图,然后再按照设计图进行拼搭,最后根据游戏规则逐步进行游戏。

幼儿园为班级提供了各种高度、宽度、长度的,配有万向轮的游戏柜及边桌。教师利用游戏柜和边桌,分隔成相对固定的区域,各区域具有明显的标识和游戏说明。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教师不断增减和替换游戏柜中的游戏材料。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随意移动和组合,“快闪”游戏不断闪现。他们不需要搬小椅、移桌子、找材料,就能在各个区角中穿梭进退。

幼儿通过观察、构思、表达,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并充实经验,使区角空间更合理,游戏更愉悦,在“活教育”思想指引下,突显具有留白、灵活、适宜、多元、生长等特点的环境创设,创设具有自然性、自主性、探究性、生长性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碎片式学习、在自主游戏情境中的深度学习,进一步挖掘“环境友好”课程的价值。

二、“活”的环境助力课程实施

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应当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园户外的草地、操场、沙水池、山坡等都是“活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户外环境,推进园本课程建设,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沐浴中,释放天性、自由生长。

紫藤是南京市于家巷幼儿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年紫藤花开时,一串串蝴蝶形状的花朵垂直向下,犹如紫色瀑布一般,如梦似幻。紫藤花廊是幼儿最喜欢嬉戏玩耍的地方,他们对园内这棵生长在户外楼梯顶端的紫藤树充满好奇与兴趣,自然地生发关于紫藤的课程活动。

(一)初探紫藤

幼儿从木制楼梯出发,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走走停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画一画、谈一谈多种方式,与紫藤第一次亲密接触,表达自己对紫藤的喜爱之情。“这些树枝好像缠在一起的毛线。”“像我们家楼道里的电线。”“我觉得它长得很奇怪。”“像章鱼的爪子。”“这棵树为什么会爬上楼梯?”……幼儿在疑惑中开启探究。

(二)趣探紫藤

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来到户外,在紫藤树周围寻找。幼儿具有照料自然角和种植园地的经验,知道通过手机以及相应的APP 软件就能了解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特征。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了相应的知识,如紫藤是藤蔓类植物、会爬上建筑物等。幼儿用绘画、二维码、记录等不同的表征方式,制作了紫藤树“植物介绍牌”,悬挂在紫藤树上。幼儿还拓展这一经验,自发为全园的所有植物做了“植物介绍牌”。

身边还有哪些藤蔓类植物?它们是否都会爬上建筑物?幼儿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寻藤之旅,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调查表上。在周一晨谈活动中,幼儿进行了分享:有藤的植物有常春藤、西瓜、丝瓜、拉拉藤等;南瓜、西瓜等植物是在地面上长藤蔓,由于果实又大又重,无法爬高……幼儿通过与大自然互动、与同伴交流,了解藤蔓类植物的生长特征。亲子互动的方式也让家长了解幼儿近期关注的兴趣点、知识点并积极助力幼儿园课程建设。

(三)再探紫藤

紫藤花影:图像表现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沟通工具。幼儿坐在楼梯台阶上,细致观察紫藤,在紫藤树下写生。幼儿还搬来晨锻用的爬梯,将作品悬挂在梯子上,宛如迷人的紫色瀑布。

紫藤之叶: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紫藤喜欢阳光,是喜光植物;紫藤花梗较细,花瓣多为圆形且气味芳香浓郁;紫藤的树叶都是单数,新鲜的叶子里湿的。幼儿还利用拓印的方式,呈现叶片的纹理。

紫藤荚果:秋天临近,紫藤树上的豆荚快成熟了。幼儿在户外游戏时发现,很多豆荚掉落在楼梯和二楼屋顶上,有的已经腐烂。于是,幼儿开始捡拾掉落的豆荚。由于二楼屋顶上的豆荚不容易收集,幼儿便利用长竹竿、扫把、PVC 管等材料,站在栏杆处拨弄。幼儿在两两对比、操作后发现,大扫帚是最合适的工具。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二楼屋顶上的豆荚全部被清理。师幼合作,采摘成熟的豆荚。教师爬上梯子采摘时,有的幼儿在下面接,有的幼儿扶住梯子。

紫藤滑梯:冬天临近,紫藤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是幼儿不忘紫藤树带来的乐趣。幼儿为紫藤树下的楼梯赋予了新的生命——楼梯变滑梯。幼儿利用木板、铁板、纸盒等材料平铺楼梯的台阶,形成一定的坡度,再利用胶带、海绵胶、粗麻绳等进行固定,最终完成了“紫藤滑梯”,引来全园幼儿围观和体验。

三、“活”的环境呈现无限价值

课程的生成和发展不是幼儿被动地接收新信息,而是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课程开发强调环境、资源与人三者之间的联动,丰富多彩的环境是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的前提。

(一)“活泼泼”的儿童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做”是“活教育”的中心,“活”是“活教育”的灵魂,“活”体现了“做”的方法。每个课程的生成都要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满足和鼓励幼儿与环境对话,最大程度与环境互动,最大限度地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二)“活铮铮”的教师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突显儿童主体性,努力做到倾听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观察儿童和记录儿童,从“盲目”到“自信”,从“忽略”到“关注”,从“技术”到“理念”,从“紧扣”到“放手”,实现儿童与环境中课程资源的精彩互动。同时,教师要提高环境与课程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在捕捉、筛选、行动和反思中丰富环境和课程内容。

(三)“活生生”的课程

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学习得以延续和深入的重要保证。环境优化要贴近幼儿的实践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南京市于家巷幼儿园真正把儿童作为主体,把儿童与自然、生活、社会的互动作为宝贵的课程内容,建立开放的、鲜活的、灵动的、生长的“环境友好课程”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紫藤毛毛虫环境
紫 藤
彩色毛毛虫
可爱的毛毛虫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毛毛虫中的异类
一路落花香(下)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