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小镇新青年们的“价值觉醒”
2022-09-22王德福
王德福
近日,一位名叫侯翠翠的短视频U,主爆.红网络。这位95后姑娘分享着返回家乡官城的工作与生活日常,加上东北人自带的幽默属性和唠嗑技能,迅速引起很多人共鸣。“侯翠翠现象”的意义在于,它折射出近年来一个比较明显的社会趋势,那就是一些年轻人正在“逃离天城市,返回小地方”。
笔者与所在研究团队一直在关注“小镇青年”群体,发现年轻人返乡出现明显“代藤差异”。80后返乡更多是生活推动,为了小孩教育和照顾父母而回到县城,是家庭生命周期演进的结果。90后特别是95后则更多是就业推动,或者主动返乡创业,或者受父母安排返乡就业。在80后的价值谱系上,大城市仍然高于小县城。而在90后的观念里,二者的价值落差正在迅速缩小,甚至发生逆转。这或许意味着一代人的“价值觉醒”。
今年7月,笔者在浙东一个工业强镇调研,访谈到十几位从杭州、宁波等大城市返乡的95后年轻人,他们没有表露出任何比待在大城市“低人一等”的意思,反倒是话里话外表达着三个字:舒服啊。一位生于1998年的姑娘,大专毕业辗转杭州宁波,换了三份工作,每次辞职都是因为职场关系令她“不舒服”。她直言自己“没有职业规划” 像侯翠翠一样,换工作便颇有些“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新一代年轻人显然更在乎个人感受。有段子说“80后被老板辞,00后辞老板”,虽然夸张,却也说明了“价值觉醒”的部分事实。
“率性而为”当然需要付出,浙东的年轻人背后有父母强大的经济资本与社尝资本的支撑。“率性而为”背后也有年轻人对大城市强竞争社会的心理倦怠与逃避。“卷” 不动便走人,许多人在经历大城市的“阶层突围”后选择返乡。或许有人将其视为年轻人的消极应对,但这其实是“战略进取”前提下的“战术退却”,是“阶层突围”暂时受挫后的赛道切换。须知中国人是以绵延性的家庭为单位,以代际接力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化与阶层流动的社会发展之中的,笔者称之为“接力式城市化”。返乡后,在父母与社会的支持下,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规划个人生活,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教养子女与个人职业和生活质量的关系,获得绝对收入不高、但相对收入可观的体面生活,从而积聚资源,支持下一代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阶层跃升。或许可以说,小县城正在治愈着大城市带来的婚育焦虑与社交倦怠。
年轻人的返乡,也在悄然推动着社会的转型。他们带着外部世界的知识、信息、观念与生活方式而来,润物无声地推动着“小地方”的更加开放。他们善壬运用新技术新媒介,让“小地方”的迷人魅力萩看见、被发现、被向往,慢慢重塑着城与乡的价值序列。在浓厚的地方熟人社会中,他们也正在塑造迥异于父辈“深社交”的“浅社交”方式,这显然是一种更加城市化而非乡土化的“社交革命”。因此可以说,返乡青年是城乡融合的“社会催化师”。
以县城为代表的广大中小城市和广袤乡村,为年轻人提供了“战术退却”的广阔空间。在大部分人逐梦大城市的时候,小地方的经济机会与发展空间,足以承接得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留守与返回。巨型单一市场是中国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深嵌于大市场中的小地方,同样可以成为奋斗的大舞台。家庭则是“战术退却”的微观支持与保护机制,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正是通过代际传递发生集聚与放大效应,支撑着接力式的社会流动稳健实现。
我们应该为年轻人创造更友好的舆论环境,大城市不应成为社会评价体系中标识“成功”的单一符号。我们还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完善的制度环境,剔除可能诱导他们投机取巧、透支消费的因素,强化有助于他们体面安居、埋头苦干的因素,使更多自愿选择留守家乡和返回家乡的小镇青年,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