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探析1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2022-09-21黎传熙
黎传熙
(广东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加速推进消费城市建设[1]”。其根本是提供并满足异质性消费需求,扩容提质,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消费中心城市”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释放巨大的需求侧潜能,对进一步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围绕如何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集中于:以内涵宗旨、对象特征、组合要素、发展潜力为评测基础构建模型[2-3]的多对象空间比较研究,以及构建六大要素评测指标探索建设模式的研究[4]。对概念,构建规律与路径机制的理论阐述[5-6]。以案例讨论的研究[7](案例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或沿海核心城市),梳理以各地特色为基础的构建路径,针对区域地方优势进行更细化的实践研究[8-9]。前期成果从理论内涵、构建机理,抑或从案例研究、实证论证都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为研究夯实了扎实基础。但从现有文献看,对其他类型城市的关注与研究较少,这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构建区域空间结构均衡以及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指引是存在偏差的。
协同性空间格局有利于促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系统全面发展是“双循环”背景下湾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和“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大湾区空间形态众说纷纭:“轴线划分法”把大湾区划分为东轴、中轴、西轴;“核轴划分法”把大湾区划分为核心区、轴线区和中心区;“层级划分法”把大湾区划分为核心层、协同层、辐射层①。湾区要实现协调发展,不仅要发挥核心层的“领头羊”作用,更要大力驱动协同层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协同层各城市的资源优势,优化各城战略布局,增强各城创新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多极化,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悬殊,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二、理论内涵与实践进程
(一)理论内涵
传统的“消费城市”根本是上层阶级利用土地、租息以及依靠剩余价值组合而成的交易行为载体[10],可视为阶级压榨与剥削的传统消费市场,内涵上与“现代消费中心城市”内涵以及构建机理是相悖的,前者所表述的原始涵义也是片面和矛盾的。现代“消费中心城市”具备消费集聚吸引力和辐射影响力,能提供种类丰富的、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级异质性需求,协助城市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但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消费市场经历了从“传统消费中心城市”到“生产中心城市”再到“后工业时代消费中心城市”[11]的转变过程。标准代表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大致特征:一是经济发达,市场开放水平高;二是市场规模大、能级高,营商环境良好;三是现代服务体系完善,具备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四是具有创造引领作用和显著的资源集聚影响力;五是宜居宜业宜游,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活跃。后工业时代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质转型升级消费新趋势,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进丰富特色文旅产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创造培育新的增长极[12-13],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先行试点城市实践进展与经验借鉴
为“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消费扩容提质”,“北上穗津重”五大城市首次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名单(表1),以求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带动城市、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提升[14]。截止2021年底,全国陆续有20多座城市积极加入建设名单。不同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构建路径。由此可见:判点1: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成耦合同向增减关系,消费后劲成为驱动经济向好发展的充分条件。判点2:评判良好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包含了城市品牌与名片,知名度与繁荣度、经济活跃度、交通便捷性、完善的基础设施、营商与消费环境舒适等。判点3:“会商旅文体艺”等协调发展格局将是消费中心城市经济持续前进的重要武器。
表1 国际消费中心首批试点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城市的现状、问题
(一)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城市,其经济总量与湾区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无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营收、利润,很大程度上影响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剔除疫情因素影响,协同层整体看经济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少,发展基础差,协同发展联结不紧密,经营业态供给不足,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还有发展潜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有提升空间(表2)。
表2 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9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问题
1.产业之间耦合与有效联动不够,产业单打独斗较多,整体综合实力不强。因此协同层城市外来游客难以形成“衣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式消费,难以聚力形成全流程消费链。人均消费支出总体水平偏低,与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网红城市等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协同层城市现代服务业占比远远低于湾区平均水平,交通、餐饮、酒店、医疗、卫生等服务和基础设施与消费期望存在偏差,直接影响消费城市建设进程。
2.产业集聚偏弱,创新力不足。其一,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大,产业集聚创新力不强。其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市场缺乏有效的消费保护机制,商品品质难以保障,服务水平不足以及缺乏服务标准。其三,当前协同层城市绝大多数产业链条不明晰,产业之间缺乏耦合联动,循环互融机制不成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绝不能仅依靠商业消费单一经济增长点驱动。政府规划和指导不可或缺,需大力加强提升行政效能。
3.商圈品牌知名度不够,线下市场份额流失严重。知名标志性商圈是维持持续消费和稳定商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协同层皆有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商圈,但知名度和辐射范围有限,建设水平欠佳,经营能力还不够,与湾区核心层地区商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且商圈缺乏特色,只是简单做机械式地移植,忽视了构建具有地理品牌标志、文化底蕴、历史积淀、文创概念、地方特色和传统内容的软文化概念,导致对外吸引力和集聚力不足。除此以外,部分商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信息技术缺失,创新力不够,业态偏少,店铺空置率与换手率高,同时还存在服务水平偏低,品牌数量稀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不少商圈还充斥着大量低端业态和仿制产品。雪上加霜的现状是网上购物普遍化、交通运输与物流快递便捷化,传统市场份额大量被线上吞噬。
4.本土知名品牌乏善可陈,国内外知名品牌供给不足。本土知名品牌乏善可陈,商圈产品形式略显单一,仅依靠单一中低端业态而寻求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是难乎为继的,从消费中心城市的历史建设进程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引进新项目或品牌落地效果不显著,知名奢侈品牌较少且价格较高问题突出,难以有效吸引国内外消费者,鲜有特色。破解招商引资、品牌入驻的措施、实招、硬招还不够,产业联动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以知名物业带动商业,以品牌大店带动零星小店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
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
(一)协同层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思路
“十四五”时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城市逐步积累良好的建设条件。但关于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存在认识偏差,如简单扮演外来品牌的本土发散地,忽视本土品牌建设。忽视现代信息技术,轻视服务、管理水平。忽视“会旅文体艺”的联动发展等。在大湾区建设蓝图以及“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协同层可利用湾区区域优势,围绕“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构建思路,关注要素优势,按照渐进式梯度发展模型,重协调,促均衡,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形成大湾区城市群空间联动。合理布局产业,发挥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联动效应,将要素优势转化为经济驱动力,把建设“大湾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15]。
(二)协同层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1.高效的政策支持与指引。有效发挥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同层各城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设的各项举措,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能级,为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依照“1+1+9”工作部署,坚持“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工作总基调,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努力推动商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提高消费活力与创新创业动力。
2.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随着新技术驱动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新型消费层出不穷,多元化与品质型消费方兴未艾。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着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方式层出不穷。社区零售、网络营销,新零售020、物流宅配、移动支付等多种新模式层出不穷,进一步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3.经济逐渐恢复稳定运行。为快速融入湾区建设,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经济运行逐步回暖,并稳定运行,民生保障有力,新动能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符合预期,市场销售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释放巨大需求潜能。消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升级类商品销售势头良好,对吸引消费奠定坚实基础。
4.商圈经济良性竞争。升级现代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商业转型升级,加快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店、购物中心、士多店等传统行业多业态复合发展,强化功能、提升流量、扩大辐射、补齐短板,促进多功能一体化新零售商超业态持续迭代。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计算,整合资源,推动O20合力一体化,营造优质消费场景,提供现代智慧物流,满足体验式需求,向“消费价值”全面转型,同时,对传统零售加以改良创新,实现零售业态的全要素优化升级,有效扩大消费、推动城市建设进程。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首店经济”接踵而至,商圈有效汇聚著名品牌,成为扩大知名度的重要力量。
5.产业招生破题落地,消费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等目标,创新建立“招、落、投、服”全链条工作机制,加速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精招商、招精商”新局面。深化招商引资改革,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全面开展标准地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构建“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模式,坚持集群化产业发展道路,招引龙头“强链”,聚焦主导产业链各环节,针对性制定产业扶持和招商政策。“一带一廊一区”渐次成形、势头良好,有力推动了“十三五”顺利收官。
城市面貌和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推动城市焕发新活力。城市功能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法制监管日渐公平,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城市包容度不断增强,进一步助力新消费成长,为推动消费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五、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措施
依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讲话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总体规划(2015-2030)》政策文件指引,借鉴国外消费中心城市以及国内先行试点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协同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功能定位及已有基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总基调和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基本框架(图1)。加速形成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深入推进供需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形成具有消费吸引力、品牌集聚力、岭南文化传承地,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标志性商圈。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有序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图1 消费中心城市路径构建图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推动,发挥市场资源基础配置作用
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合力作用,政府部门主动服务商业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手段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文件,改善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提升经济发展的动能,大力支持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监督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实施首店经济战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传统品牌优势,借力建设旅游城市与消费城市相互作用力,减少市场运行成本和要素配置成本,补强发展短板。注重需求侧管理,构建市场需求引领市场供给、市场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统筹协调消费需求,实现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优化供需产业结构,增强消费对全产业链的引领作用
构建新消费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增强消费对全产业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面向不同层级需求的异质性供给市场。聚焦价值创新,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促进消费升级。加大产品资源储备,丰富产品类别,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促进供给效率品质优化和提升,形成不同层级梯度、不同需求水平的消费供给结构。
聚焦“货—场—人”到“人—货—场”新消费模式转变,结合产业结构现状,加大商贸吸引力,引进驰名品牌和著名企业,提升城市能级,贯彻创新理念,以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战略目标,把握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保障消费总额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培育经济新动能,创新需求与业态消费新模式
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启动数字经济智慧商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完善城市核心商圈的功能档次,加强业态优化培育,提升商气,聚集人气,改革创新传统老字号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为消费市场培育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提升市场经济活力和增长动力。
满足居民物质、精神需要与文化休闲需求。优化营造良好商圈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创品牌、增品种、提品质”三大战略,创新业态销售模式,推动商圈转型升级,花大力气吸纳、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深度挖掘与加速培育本土品牌,提升本地品牌吸引力与竞争力,推广宣传本土品牌和特色商品。以商业购物为主要功能,配套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会展营销等辅助功能,着力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型服务业。全面丰富商圈业态,增添更多多层级、种类繁多、丰富多样,技术创新的体验式新消费发展模式。
(四)加强商贸文旅体艺相融建设,促进产业耦合发展
聚焦现代都市商圈建设,立足商贸零售业全面发展全局,以商贸建设为导向,挖掘培育“会商旅文体艺”多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注重湾区城市群现有优势产业、自然资源、生态人文等优势资源的整合,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度假等举措,形成文旅城市建设与商贸消费城市建设联动,构建多领域、多业态的产品矩阵,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助力城市提档升级。
以旅游带动消费,以消费反哺旅游,构建多级旅游体系。深化旅游业与旅游消费的融合机制,全面打造全域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系统,盘活“一核一线一带”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抓紧府城复兴机遇,依托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构建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打造文化大都市。同时抓好历史遗址、红色革命旧址、文化街区等活化利用,推动与培育文化消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艺术烟火气。与此同时,围绕山、湖、城、峡、江、岛、村、站等要素,推进城市风貌改造,建设城市体育休闲公园,举办城市系列品牌体育赛事。加快发展“文体旅艺康养”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休闲度假胜地,努力增添大湾区美好消费城市新名片。
(五)完善基础设施与消费营商环境,优化商业布局
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净化公平竞争,放心消费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建立健全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市场规范准则,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发展诚信商业文化,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完善强化监管力度、惩罚赔偿性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对侵权行为零容忍,依法依规严惩失信行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快速跟进与解决消费投诉、坚持维护消费者维权通道,始终保障消费权益,积极创建诚信公平、服务优质、透明公开、维权有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性竞争的公平消费环境。
优化商圈布局,形成若干个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商圈转型升级,构建“核心+次级+社区+特色”的多区域、多业态新商圈模式。深化智慧商圈建设,做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与基础设施、消费场景的匹配联结,保持消费与现代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升现有商圈能级与效率,最大化发挥商圈集聚人气、吸引消费的作用,提高商圈品牌知名度与商业繁荣度,扩大经济外向程度,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与辐射力,最终为加快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提供新动能。
注释:
①核心层城市:临珠江口海岸线的滨海沿线城市;协同层城市:粤港澳湾区各行政区非核心城市;辐射层城市: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城市。